卢氏部落第105 期【散文】一扇大铁门

卢氏部落
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本土作家原创作品发布平台
《河洛风》文学期刊选稿基地
编者推语
我是一扇铁门。准确地说是五里镇中学的大铁门。我从开始的一袭新装到后来的斑驳老态,我在这里戍守四十多年了,我看到了这里所发生的一切,见证了这里几十年的变迁……”用一扇门的眼看五里川大街小巷的变化,看五里川中学的发展,看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视角独特。
我是一扇铁门。
准确地说是五里镇中学的大铁门。
我从开始的一袭新装到后来的斑驳老态,我在这里戍守四十多年了,我看到了这里所发生的一切,见证了这里几十年的变迁……
我站立的面前是一条土泥路面的街道,每当晴天刮风的时候,尘土飞扬,人睁不开眼睛;下雨时,满街流泥,人从东头走到西头,膝盖以下的裤腿都成了黄泥巴。虽叫着街道的名字,但一个铺子也没有。对面一行是老百姓住的房子,这一面和我左右相挨的是一溜十几间的瓦房,那是老师住的地方,低矮、潮湿,还没有我长得高呢,门是开在学校里面的,当雨下得太大的时候,污浊的泥水会灌进房子里,每到这个时候只能用铁锨往门外铲水了。夏季,用油毛毡搭起的屋顶被太阳一晒,屋子里又闷又热又难闻,老师们改完同学们的作业,上衣总是湿溻溻的。
七八月份,教室前边的几颗核桃熟了,时不时地会掉下一个来,孩子们争抢着去捡,捡到了的孩子就像捡到了宝贝,剥了皮把仁飞快地填进嘴里,经常没有东西填的肚子就能管一会儿,暂时不会咕咕叫了。朗朗的读书声常从我身后破旧的教室里传出;土坯垒成的讲台上方,黑板的一边一大块已经掉了漆,漏出里面的黄泥巴,没有办法,老师写字的时候绕过那一块;教室的墙是用土夯成的,木头架构,瓦屋面;透过破了窗纸的残缺木格子窗看进去,四条腿支着的长条木板上面爬着一条条捧着书本的细嫩胳膊。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好,到了下雨、阴天,教室里四个十瓦的灯泡全部打开,但还是黑咕隆咚的,看不太清楚课本上的字。
秋天到了,一连几天的雨,校园里现出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泥坑。一双双穿着布鞋的脚趟着泥水从我面前进进出出,鞋子差不多都湿透了,且沾满了泥巴,踩起的污浊的泥水溅到单薄的裤管上,有些还滴着泥水。
到了冬季,夹着雪毛子的风顺着教室缝隙呼呼的往里灌,同学们打起寒噤,一个个缩着脑袋,使劲的裹着身上破旧的棉衣。鼻涕不知啥时候流到了书上,捧起双手放在嘴边哈一哈,可是一点暖和气也没有,直到春天开学的时候,还总能看到一双双冻伤了的小手,冻破了的脚后跟。
记得一个星期一的中午,一个男生从我身旁蹦跳着跑过,几张红色的粮票和一毛钱从他兜里洒落,那可是他一星期的口粮,这些粮票原本就没有让男孩吃过一顿饱饭,丢了粮票,这个星期可怎么过呀!正在我着急的时候,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嗨,你的东西掉了”。一个裤子膝盖处打着补丁,穿蓝花花上衣,短头发、瘦小脸,有着一双明亮眼睛的女生一边喊着,一边弯下腰用一双瘦小的手捡起了那几张粮票。我认识她,她家是学校上边一个山沟里的,来学校要走二十多里路并且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每次来学校总背着一个粗布做的袋子,里面装着几个蒸熟了的红薯,要不就是几个土豆,在饿极了的时候吃上一个。
如今,我面前的街道,由泥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最后又变成了柏油路;八十年代零星开起的几个杂货铺不见了踪影,专卖店一个挨着一个,鞋帽、服装、化妆品琳琅满目。
一排六层高的教学楼在旧教室后拔地而起。四层高的宿舍楼,一个房间住六个学生,再不似原来土坯垒成的大通铺几十个人睡。教室宽敞明亮,多媒体班班通,高标准微机室,现代化办公设备,崭新的实验室,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孩子们身上黄、红、紫、绿五颜六色的衣服,替代了原来的黑、白两色。耐克、李宁,白亮白亮的运动鞋在我的眼前走来走去,漂亮灵动。
大操场上,红色的塑胶跑道,体育器材一应俱全,绿化过的草坪、花木,让校园清新、宁静。
新的餐厅宽敞、干净、气派,每餐几个菜,几样饭,同学们再不用为了抢到一碗糁子饭,百米冲刺,挤得东倒西歪了。
随着学校的整改,我也换了新装,变成了现在的气派的黑色雕花大铁门。我仍然站在这里,看着无数的希望在这里茁壮成长。

本期责编:李桂田
作者简介
胡文婷,女,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卢氏作协会。喜爱文学,偶有作品见诸报刊,愿与文学结缘,跟着文学成长。
主办:卢氏县作家协会
总编:董彦礼
主编:韦玉红 方晓荷
责任编辑
小说:马成军 丁海涛 米 玊
散文:方晓荷 李桂田
诗歌:赵建军 张彩虹
投稿邮箱:lszjxh@126.com 首次投稿时请附百字个人简介、联系电话及近期照片一张。温馨提示: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卢氏部落。投稿时请在标题后括弧注明来稿体裁,以便编辑准确选稿。本平台推出的稿件均受原创保护,在推出后如得到更大平台推送,请及时通过文后留言联系小编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