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文苑 | 陈治国:洛水岸边是故园

点击”卢氏文苑”关注我们

洛水岸边是故园

陈治国

前天,读了一篇学生写的文章《我的母校》,深情回忆卢氏一高老校区的布局和往事,引起无数关注,更引起许多拥有一高情结的一高人共鸣。作为一高情结浓重的一高人,仿佛也回到当年。沿循足迹,拾人牙慧,也来一番追忆。

若把老一高看作一座袖珍小城的话,它基本是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学校的大门朝南,门口十米外就是丰沛碧绿的洛北大渠。洛河是黄河中游最大的支流,是我们县的母亲河。截取洛水之半的洛北渠半绕一高老校且作为天然围墙,当是一高灵气所在。山有水才有灵气,地有水才是风水宝地。学府的书卷之气,洛水的灵动之气相融相通,历代学子人才辈出,也是天理。

进入大门,第一排建筑就是三层教学楼。据说,此楼建于1979年,在当时是全县单体横向最长的楼。每层有九个标准教室,宽敞、明亮、气派,是当时县内一大景观。记得初到一高求学时,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楼房,兴奋得上下跑了几个来回!在这栋楼里求学三年、教学三十年、守望三十年,看着山鹰一批批飞走,看着自己一天天变老,自己的办公室就是自己当年任教班的教室。闲暇,看着熟悉的教室,当年那一张张交织着灵气和淘气的笑脸会浮现在眼前,回味着当初的快乐,烦恼和疲惫会减少很多。

教学楼前的空地,我们称为楼前广场。当初有一个花坛,后东西两侧又各增加一个,不久又被拆除。那个“古老”的花坛犹在,紫藤虽老,活力犹存,年年如期怒放。坛内一株桂树,开花时节,浓香弥漫。

第二排是瓦顶平房。分西、中、东三段。西边的做过教室、寝室、教师住室。中间的是档案室、教导处。东边的是总务处、仓库、教师住室。教导处是学生敬畏之地,“两极生们常去(学生最好的、纪律最差的)”,而他们后来也多数成器。我有位学生将其称“小小黄埔军校”,不无道理。

第三排三段平房是男生宿舍,分别住着三个年级的男生。那时住宿条件很差,都是大通铺,每个人只有很窄的空间,十分拥挤。那时能吃苦,也习惯了艰苦。最快乐的是每晚的“卧谈会”,各人读过的书、知道的事,都拿出来显摆,热闹中长着见识。记得那时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很火,有个同学弄来一本 ,大家在课堂偷着传看,晚上轮流播讲。一个张姓同学,表演模仿能力很强。模仿收音机里刘兰芳的声音,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深受大家喜爱,是每晚大家最期待的节目,常持续到很晚。有一次,被巡查的班主任发现,结果集体在寒夜中室外罚站,但大家也没觉得耻辱,也不怨恨班主任,班主任走后,哆哆嗦嗦钻进被窝,节目继续……

第四排房屋布局就有点艺术和品位了。东西各一个U字形小院,称东小院、西小院,是老师的住室,每个房间只有十二平方,却是老师食宿办三合一的地方。中间一排建筑全砖瓦结构,还有简单的雕饰,形似“工”字,称工字房。两侧是领导办公室,中间分为一大一小两个会议室。大会议室是全体教职工开会的地方,小会议室是领导开会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这里被称作中南海。刚参加工作时,年少气盛,顽劣犹存,常被领导训话。一位疏于业务、热衷政治的,我们年轻人称其为“政委”的中年教师,常带着一脸嘲笑来传令:中南海一号有请,快点去!于是,就走进那位虽然迂腐,但学识人品却令人尊敬的领导的办公室,接受一番劝导。

工字房北就是我们的操场了。那是全土质操场,冬季干燥,飞扬的尘土常笼罩着我们的队列,人都显得影影绰绰。操场内有几个蓝球场,是学生们绽放青春的战场,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我所教班的“官坡三姊妹”是运动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她动作迅捷,技术高超,带领团队常常争得女子蓝球冠军。径赛场上,她们的女子4X100米接力,至今仍是我校记录。想想当年她们的英姿豪气,看看当今那些骄弱之花草,着实无语!

操场东边,是学生食堂和仓库。那是当初学生们最难忘的地方。那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学生们需要把粮食从家里带来交给食堂,换取饭票,凭票就餐。因为交通不便,带粮困难,来自各乡村山区的学生吃饭十分节俭,不敢放开量吃。感觉求学三年,好像就没吃饱过。几百人的食堂,只有四个售饭口,一个专门卖馍,另三个卖饭。就餐是很紧张的,而且做的饭常常不够,所以,吃饭时场面十分壮观。放学铃未落,学生们拿着碗筷以百米冲刺之速,冲向食堂。带着饥饿,渴望能吃到热饭,能吃上饭。排队买饭,天经地义,但总有不守规矩的,总是插队、抢买,于是,争吵、打架不断出现。记得那时学生违纪事件十有八九与饭场有关。一旦插队人多,饭菜不够,就苦了守规矩的男生和从不插队的女生,他们常常饿着肚子上课。时间久了,有些老师都还认为偏远山区的学生,特别是女生耐饿!真叫人哭笑不得!

操场的西侧是一个封闭的院落,围墙中间是一个圆形拱门,人称月亮门。这里是女生宿舍,称女生院。《西游记》上演后,又称女儿国了。简陋的小院,一批批金凤凰从这里飞向远方,可谓宝地呢。

第五排房屋,也是东中西三段。分布着仓库、教师食堂、体育器材室、教师住房。西段中有一间房,曾是我娶妻生子,彻底长大的地方。也是我同龄同事共同经历共同生活,共享苦乐,共同成长的地方。

这排房子的北边是学校大操场,是一个标准的足球场、田径场,是一代代学生创造奇迹和记录的地方,是留下青春故事的地方。操场尽处也就是校园的尽处了。

校园西侧,自南向北纵向分布依次是空地、厕所、三个教师居住的院子。空地紧靠教学楼西墙,曾经是坟地,早年清明时,还有人来烧纸挂纸条。

校园东侧自南纵向到北,依次配电房、教师住房、茶炉房、教师住房。这些教师住房面积大些,有的还有套间,是资深教师“官邸”。

这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卢氏一高的整体布局。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一高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成了现在一高老校区、卢氏实验高中的校园了。当年,那艰苦的岁月,简陋的校园,我们只能从回忆中寻觅了。

今天的新貌,我们倍感自豪,因为我们的母校兴旺发达了。过去的容颜,我们弥足珍惜,因为,我们今天的一切,是我们母校铸就。无论何时何地,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不会忘记奔腾不息的洛北渠水,不会忘记这精致简陋的故园母校!

作者简介:陈治国,网名熊山洛水。卢氏范里人,从洛阳师院中文系毕业后,扎进母校卢氏一高怀抱,再未离开。三十二年,守望在这片山水,耕耘于洛畔桃园。虽天资愚钝,但对母校,对职业,对学生,倾尽深情,历久弥笃。总觉得,校园是让人心静的地方,母校是梦想起飞的地方。恩师是我们的至亲,同学和学生是我们特有的财富。

编者推荐:卢氏一高,是我们卢氏的最高学府,是卢氏人才的摇篮,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梦想在这里起航。也可以说,一高就是卢氏的“黄埔军校”,培育了多少英才少年,为全国各大名校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生源,如今卢氏一高人也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巨大作用,这一切的一切离不开一高老师们的辛勤栽培。

在老一高即将分校之际,毕业于一高的魏丽深情书写《我的母校》,此篇文字打动了魏丽的老师——陈治国老师。老师按捺不住对老一高的情愫,挥笔泼墨,用朴素的文字,详细记述了一高的全貌和变迁,从八十年代的老校舍到现在的新校舍,从开始作为一名学生在一高求学三年到后来在一高执教三十二年,角色的转换、亲身的经历感受,言语中流露出对母校、对工作地、对学生的深深热爱以及作为一高人的自豪和骄傲。请欣赏陈老师的美文,回到母校温馨的回忆中。(张 瑞)

魏丽文章链接:卢氏文苑 | 魏丽:我的母校

一高掠影

曾经的教学楼

大门口

综合楼和教学楼

满满的回忆

新操场

杨柳相依

八三届文科班毕业留念

陈治国老师提供照片

卢氏文友群主办

文学顾问

牛爱民 任耀邦 宋海峰 李宏文

周天鹤 董建中 韩成章(按姓氏笔画排序)

文苑编辑部

文苑总编:知和

执行主编:张淑清

责任编辑:卢辉 张瑞张欣燕 程向楠

本期审稿 : 卢 辉 文字编辑:张 瑞

排版编辑:张淑清

投稿信箱:LSWY1818@163.com

?

欢迎关注卢氏文苑,点击“留言”,留下你的精彩评论!投稿作者请提供简介及照片!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