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马能行千里(思维方法怎么教?创设形象的情境培养学生抽象的推理能力)

有马能行千里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其中,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都在发展,并且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占主导地位,影响意义更深远。推理能力的培养和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推理能力对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也有重要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借助形象的情境培养抽象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归纳方法,先“思”后“做”。
本期“思维型教学典型课例”系列文章,我们推荐的是江苏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的王璐老师带来的四年级“学思维”活动课《帽子的颜色》。
王璐老师通过猜字谜的游戏情境带领学生初步归纳推理方法,导入本课内容;通过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运用推理的方法;通过表达交流和拓展题目,让学生在分享和运用中实现推理方法的应用迁移。
关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养问题,《帽子的颜色》一课将给教师再来更多参考和借鉴。

本文共5315字,仔细阅读需14分钟
在猜字谜中归纳方法

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一个猜字谜游戏,教师展示了一个字谜:
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

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
(打一字)

在片刻思考后,一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也”。教师让他阐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自己在黑板上进行简单记录。

这位同学说:因为“有马能行千里”,当“也”加上“马”,就变成了“驰”;“有土能种庄稼”,“也”加上“土”变成“地”,这就能犁地了;而“有人不是你我”一句,让我想到了“他”,正好,当“也”加上单人旁就变成了“他”;最后,“有水能养鱼虾”,当“也”加上“氵”,就变成了“池”。

话语刚落,这位同学赢得了全班同学自发的掌声。教师称赞了该学生发言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但教师表示:答对这个答案并不算厉害,能说出我们猜出来的步骤才算厉害,回忆一下我们的思考过程,可以分为三步。

由此,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刚才的猜谜步骤,让学生总结猜谜的第一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首先要读题。教师肯定了这一想法,并在黑板上板书:读懂题目。

接着,教师询问第二步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我认为第二步是猜想。教师帮助补充完善了这个答案:根据谜面的依据进行合理的猜想,并板书“有据有理”。

那么第三步是什么?有学生回答说是检验答案是否正确。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回顾刚才的检验过程,指出刚才的检验方式是将答案代入字谜,一句一句地检验。于是,教师板书“逐一检验”。

解决“扑克之谜”,深入理解推理方法

当猜字谜的三个步骤被归纳出来后,教师展示了“杰克警长”的形象,正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其实猜字谜的过程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杰克警长解决他遇到的两个大问题。

1
问题一:扑克之谜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扑克牌的牌面包括了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言,总结出牌面包含了花色、数字、字母。教师展示了三张背面朝上的扑克牌,三张牌各标有数字顺序,并给出题目:
有三张扑克牌正面朝下,摆成一排。有一张Q紧挨着一张K,且Q在K的右边;有一张Q紧挨着另一张Q;有一张黑桃紧挨着一张红桃,且黑桃在红桃的左边;有张黑桃紧挨着另一张黑桃。这三张牌分别是什么?

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应该是先读懂题目,第二步要根据题目进行合理分析,第三步再进行检验。

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读题过程中读懂了什么信息。有学生说他从给题目中了解了有两张Q,一张K;有学生发现了有一张红桃;有学生发现有两张黑桃。

当大家都读懂了题目,教师和同学们来到了推理的第二步。教师让小组组长将工具单分给小组成员,学生独立将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工具单上,寻找正确的排列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期间,教师邀请了三位同学将自己的答案写到黑板上:
黑K  黑Q  红Q
黑Q  黑Q  红K
黑K  黑Q  红K

教师让写出答案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推理思路。在描述的过程中,写出第二种答案的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在教师的引导下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并重新介绍了自己的思路:我根据“有一张Q紧挨着另一张Q”得出有两张Q,根据“Q紧挨着K,且Q在K的右边”得出有一张K,所以我得出字母的排列顺序为KQQ。教师询问全班同学是否有不同意见,学生们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学生继续阐述自己的思路:我根据“有一张黑桃紧挨着一张红桃,黑桃在红桃的左边,有张黑桃紧挨着另一张黑桃”得出有两张黑桃,一张红桃,所以颜色的排列是黑黑红。教师表扬了学生的表现——声音响亮,勇于表达,在发现问题之后还能及时改正,有了提高。接着,教师邀请一位学生上前检验,发现答案“黑K  黑Q  红Q”是正确的。

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教师再次表示:老师认为答对答案并不算厉害,能说出猜出来的步骤才算厉害。由此让学生再次回顾推理的步骤。学生总结道:先要读懂题目,再根据题目的要求合理猜测,最后还要进行检验。

运用推理方法,猜出帽子的颜色

杰克警长的第一个大难题被成功地解决了,于是教师向学生展示了第二个难题。

2
问题二:帽子的颜色

有三顶帽子,一顶蓝的,两顶红的。三个人从前到后站成一列,每个人头上戴着一顶帽子。每个人都看不见自己帽子的颜色,只能看见站在自己前面的人所戴帽子的颜色。也就是说,最后一个人可以看见前面两个人所戴的帽子的颜色;中间那个人看得见前面那个人所戴帽子的颜色,但看不见自己后面那个人所戴帽子的颜色;而最前面那个人看不到另外两个人所戴帽子的颜色。现在从最后那个人开始,问他知不知道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只能回答“知道”或“不知道”。如果你是第一个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教师先让学生自主读题,并让学生按照刚才总结的推理步骤开展思考。

看了题目,教师问学生:题目中的人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他们知道有三顶帽子,两顶红的,一顶蓝的;第三个人知道前两人帽子的颜色;第二个人知道第一个人帽子的颜色,但不知道第三个人的。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以及身后人帽子的颜色。

教师又问:题目中的人要做什么?学生回答:第一个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教师继续提问:第一个人如何才能猜出自己帽子的颜色?有学生认为,可以先让第三个人指出帽子的颜色,再进行推断。这时,有学生反驳,认为题目的意思是在第二和第三个人只能回答“知道”或“不知道”的情况下,让第一个人猜测自己帽子的颜色。

通过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逐步读懂这一个关于帽子颜色的问题。

随后,教师补充了一些条件:三个人很聪明,且他们说的都是真话,并让每个小组中的三名成员按照问题二所描述的人物顺序排列,由组长为这三位同学换帽子,其他同学都是“分析师”,要擦亮眼睛,得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们积极地开展了换帽子的活动。小组合作的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拿出工具单,写下自己的发现。

之后,三名学生到讲台上展示换帽子的过程,其他同学担任“分析师”继续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也可以对展示的过程提出质疑。同时,教师邀请五名同学背对讲台,从中猜测第一位同学所戴帽子的颜色。

接着,教师从前到后,分别为三名学生戴上了蓝色、红色、红色的帽子,并询问3号同学:你知道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吗?3号同学回答:知道,因为我看到了前两位同学的帽子颜色,所以能猜出自己的帽子颜色。

教师又询问2号同学:你知道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吗?作为“分析师”的学生认为,在现在这种情况下,2号同学一定知道自己的帽子颜色。

教师又问作为“分析师”的学生:你们认为1号同学知道自己帽子的颜色吗?背对讲台的“分析师”说出了自己的判断,有的学生认为1号同学不知道,也有学生认为1号同学一定知道。

教师问1号同学:你知道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吗?1号同学回答知道,并说出自己的原因:因为2号同学说知道她自己的帽子颜色,但只有当我自己的帽子是蓝色的情况下,2号同学知道自己帽子的颜色。

教师转而询问2号同学:你为什么说“知道”,你能说出自己帽子的颜色吗?2号同学说出了自己帽子的颜色是红色,并阐述了理由:因为蓝色的帽子只有一顶,我看到了前一位同学的帽子是蓝色的,所以我确定自己的帽子是红色的。两位同学的答案获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

接着,教师调整三位同学的帽子颜色,依次询问三位同学是否知道自己的帽子颜色。3号同学回答:知道,“分析师”们也纷纷预测到了这个回答。但是当2号同学回答时,有“分析师”预测2号同学可能知道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结果2号同学却回答了“不知道”,因为她看到了前面的学生所戴帽子的颜色,这种颜色的帽子有两顶,而她又看不到身后学生所戴帽子的颜色,所以无法判断自己所戴帽子的颜色。

当问及1号同学,背对讲台的“分析师”认为他一定是知道颜色的,因为2号同学不知道自己帽子的颜色,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即1号同学是红色的,2号同学戴的帽子是红色或蓝色的。教师和1号同学都肯定了这位“分析师”的猜测。

回顾学习所得,在不同情境应用迁移

这场换帽子的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有学生说:第三个人一定知道自己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第一和二个人有可能知道,有可能不知道。刚才作为1号同学的学生反驳了部分观点,认为第一个人根据第二个人的回答,一定能知道自己帽子的颜色。作为1号同学的学生发现自己是最关键的,因为1号同学是根据自己的回答来判断他的帽子颜色的。而作为3号同学的学生发现,自己永远都知道自己所戴的帽子颜色。

此外,还有学生发现,即使3号同学不回答知道与否的问题,1号同学仍旧能进行判断,这样的发现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这时,教师再次强调了“答对答案并不算厉害,能说出步骤才算厉害”的观点,引导学生回顾推理过程,总结推理方法:第一步要读懂题目,第二步要根据已有题目进行合理分析,第三步要进行检验。在这一总结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推理过程结束后还应当发现其中的规律,这就需要做到有序表达。

本节课进入尾声,教师询问各位同学有没有收获,或者对本节课学习的推理方法有什么看法?

有学生认为本节课学习的推理方法能让自己的推理能力更强;有学生认为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地解决同类型的问题。也有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很好,但并是日常解题的常规步骤,“有和没有一样”。

这时,有学生以自己的经历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我认为这种方法很好,比如说自己就有很多次没有读懂题目的经历,导致后续难思考的情况,而不检验的话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还有学生表示这三种步骤只是一个框架,具体每一步怎么完成还需要自己去完善。

在解题过程之外,同学们还提出了推理方法的不同使用场景,例如用于看推理小说、用于帮助警察办案、用于识破人际交往中的谎言。

教师赞同了大家的看法,并带着大家将目光聚焦于语文学科,在活动拓展环节出示了一道题目:
()一天,我找来一根鞭子,赶着小鹅到村边的小河中去游泳。
()此刻,我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暑假,我到农村奶奶家度假。
()一到溪边,它们就都活跃起来了。“扑通!扑通!”它们纷纷跳进水里,游了起来。
()奶奶家养了一群小鹅。
()路上,小鹅晃着胖胖的身体走着,好像要摔倒似的。

仔细读题后,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过程,最终得到了大家都认同的答案:第一步是将句子从头到尾地读一遍,从中了解到“我”暑假里到奶奶家赶小鹅去游泳,联想到一首古诗的事。接着,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句子,得出361524的排列顺序。第三步,通读一遍,检验答案。

随着正确顺序的得出,本节课落下了帷幕。

《学思维活动课程》副主编张蕾老师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

1.思维方法最好的教授过程其实就是符合规律的过程。总结方法需要从熟悉的材料中进行归纳提炼,再在其他情境中进行运用和验证。学生“学思维”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教思维”的过程,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给出一个框架,让孩子集中起来进行探究性学习。当学生人数少的时候,理论上可以让孩子自发地探究,自发地得出结论,但当学生人数较多的时候,就需要教师更多地发挥引导的作用。

2.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经历“思”就想着去“做”。教师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能够强调先思考,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3.教师能够提前把握好课程中的假设。活动设计中其实包含有很多假设,学生先将假设想清楚,有助于真正读懂题目;教师把假设想清楚,其实能有更多教学创新。例如三张扑克牌的问题,如果三张牌并不是平铺在同一平面,那么牌与牌之间的左右关系就有了更多可能。
 
本节课的上课片段:

版权说明本文为思维智汇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
胡卫平——为素养而教,我们需要思维型教学

胡卫平——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将哲学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中
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从思维教育开始

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思行合一”:这样提升专业能力才是当下教师所亟需的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长按二维码,联系我们
电话:13521950921
投稿邮箱:siweizhihui@yeah.net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有马能行千里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