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在,北京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在红红火火地各地开展,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质”的新一代的建设人才,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该怎么教呢?通过信息技术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呢?培养他们什么能力呢?对此,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为什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从这一点上讲,信息技术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而各种各样的软件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同时新的软件也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使我联想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的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不仅只程序设计,而更应该多的是要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而在此过程中则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在小学阶段传授计算机的各种编程语言是不合适的。第一,他们所具备的旧知水平还不具备学习计算机程序。第二,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程序设计所需的水平,在小学阶段教程序很容易使学生对计算机失去兴趣,当然,也可以在小学阶段给孩子一些适当的、简单的、应用性强的、符合小学生兴趣爱好、实用的编程软件。通过对这些软件(比如文字处理软件,绘图软件、多媒体软件、LOGO等)的教学,可以很好地整合其它学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指以创新人格的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讨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之与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查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①目标激活: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开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②竞赛激活:争强好胜,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子五笔字型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程是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不同,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进行课程综合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容,提出恰当的信息技术综合设计课题,这些课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索出“创新”教育的崭新天地。

延伸阅读

信息技术吹气球比赛教学反思

吹气球比赛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进行轮流比赛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热情高涨比赛的成绩也较好只是老师总结的时候要注意言辞,特别是对那些比赛成绩不佳的学生,要鼓励

小学信息技术主要内容是什么

小学信息技术主要内容是:

1、了解电脑的基本操作,认识计算机;

2、对电脑操作系统简单可以简单运用;

3、会利用电脑对简单的文字,进行排版和操作,最后保存;

4、会简单的使用办公软件,ppt,word,excel。

扩展资料:

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能力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仍旧是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听课的主体。教师通过宣讲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不成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同时也不能有效地将抽象知识转化为便于理解的具象思维。

2、加大学生的实践学习力度、增强学生手动能力

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以计算机作为学习的平台及媒介,而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在其中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对于尚处于智力发展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起来存在很多的困难。

由于信息技术不易理解记忆,再加上教师在教学时多以严密的教学教程和技术要领为教学重点,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理解困难很大。实践是加深学生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将教师所教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在琢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师所教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故而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机会,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小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了解记忆信息技术的操作,轻松掌握信息技术学习的要领。

小学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是怎样的

一、研究成果概况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的研究》从2009年11月立项开始,至2010年11月结题,2010年11月以后主要是后期推广与总结阶段。现如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本成果具有以下特点:

1、本成果以尽可能的达到高质量的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的目的。

2、本成果总结出了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方法和模式,这些导入方法和导入模式,将会丰富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将促进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3、本成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导入提供范例和理论研究基础。

4、本成果以达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目的。

(二)有关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而成为一门综合技术。就小学阶段而言,主要是指小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术。

2、课堂导入方法: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叫开讲,是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面的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关系到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重点解决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导入方法单调的问题。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而这三种课型在教师上课的过程中都会用到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然而,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多种,用哪一种导入方法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呢?长期以来,教师上课所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较之以前有了较明显的改进,但仍缺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的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整理,课堂导入方法乱、效果不突出、效率不高仍是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课题。在这种背景情况下,有必要对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方法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与分析,为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范例和理论研究基础。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然而,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是机械化的提出了学习任务,或者课堂导入的方法单调重复,学生对教师的导入已经没有了新鲜感,从而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没有了兴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与过程

(一)主要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和教师的一些学习兴趣以及常用的学习、教学方法,以便及时的获得第一手资料。

2、经验总结法:组织实验班级进行实验教学,通过对实验班的目标达成度以及针对不同的课堂导入方法的不同效果进行分析比对,来选择更优的课堂导入方法。

3、行动研究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直至研究取得预期效果。

4、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其他优秀教师关于本课题研究的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他们来及时的修改自己的课题实验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深化自已研究的课题,争取能有更新的教学方法与理念的推出。

(二)主要研究过程。

1、调查学生学习状况,做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课题研究。

我认为,要想做好课题,及时对课题实验班的学生了解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幸运的是,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所用到的实验班级都是我自己所任教的班级,相对其他教师,我更了解我自己的学生。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