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的问题也是这一代电影人的问题

说一下这两天热映的电影,关于这部电影和导演管虎的争议点有很多,质疑戴什么帽子,祭奠志愿军的时候手应不应该放在背后,我个人觉得不免有抓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评论一部电影,最主要的还是作品说话,其他的都是小节。
评价《金刚川》,要看你用什么样的标准,作为一个三个月时间拍出来的商业大片,电影的质量只能说还算凑合,能让你在电影院看的下去。
如果考虑当前这个时间点,把他放在抗美援朝70周年的背景之下,如果作为一部献礼片来看,本片是不及格的,甚至可以打负分。
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说清楚抗美援朝这一立国之战的正义性,战士们为了什么而战?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要反对,为了反对而反对,只要是战争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是一种非常肤浅的白左幼稚病。
比如说对岸的龙应台就是这种人,不管战争的性质如何,上来就是一句我反对,结果被绿营的人骂了个狗血喷头。
战争分正义和非正义的,比如说一战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人都是要死的,但是人的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献身,他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是重于泰山的;
给利益集团当炮灰,为反动阶级当打手,死的再灿烂,也只是黑帮和古惑仔之间的火并。
电影恰恰是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主人公分别用了刘关张三个姓,说明在导演心里,这几位主人公的关系还是逃脱不了传统忠义脸谱的人身依附。
主创人员根本无法想象,让志愿军战士不顾一切去献身的,不是封建主义提倡的忠孝节义,恰恰相反,他们而是充满正义性的人民解放战争,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间的友谊,关二爷式的忠义反而是革命要推翻的东西。
电影从头到尾没出现党,没出现政委、党员的形象,没出现人民军队不同于其他军队的最本质特征,似乎是在刻意切割党和军队,切割政治和战争。
中国人民很伟大,但并非永远强大。同样的人民,在《大清炮队》《甲午风云》《八佰》里,不能说不勇敢不顽强,但是失败了,不仅如此,甚至成建制的倒戈,给侵略者卖命,当了伪军。
同样的人民,在《血战湘江》《大决战》《上甘岭》中却打得惊天地泣鬼神。不提党,你怎么解释这个变化?“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才是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关键。
不提这一点,就是主创人员有意无意地对这场立国之战的解构,因为抽去时代背景,电影中班长和徒弟的情谊可以发生在任何战争里,你能说国民党和纳粹分子中没有上下级师父带徒弟的感情吗?
对那场战争理解的肤浅,是主创团队一个比较大致命伤,这一点从本片的英文名字可以体现出来:Sacrifice,牺牲。在导演眼中,志愿军战士和一击即溃的国民党一样,靠的就是不怕死的牺牲精神,一说起来,仿佛我们的军队只会搞人海战术。
可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远远不是,真实情况恰恰相反,搞人海战术、武器战术的恰恰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千里奔袭的是我们的志愿军,在武器装备和物资保障是处于劣势。在具体的战斗上,充分发挥了我军灵活机动的优势,把迂回包抄、勇于突击、攻坚克难甚至是出其不意等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要知道,人海战术从来都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再多的人海,如果傻冲,都会被武器消灭光光。
如果人海战术可以胜利,北朝靠3000多万的人海战就可以打败几十万的美国联军,不需要跑来找中国求援;
如果人海战术可以胜利,几百万的国军就可以打败入侵中国的几十万鬼子,不会被日本鬼子占领中国多年,不会被南京大屠杀,国军就不会被兵力很少的鬼子打的到处跑,打死那么多。
共军从上井冈山时候,兵力一直远远低于国军,可以说兵力连国军的零头都不到,但共军做到了以少胜多,以极少的牺牲夺取最后的胜利,
志愿军在朝作战,是采取了各种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多次都是以极少的兵力纵横深入敌军内部消灭敌人的王牌军。
现在很多人一说到我军的特点,就是支部建在连队上,其实还漏了一点,那就是官民平等,在部队中,充分发挥了上下级联动结合,积极讨论的民主作风,在这样的作风下,涌现了一大批的战斗英雄,包括一个人俘虏了63名英军的战斗英雄刘光子,一人狙击了214人的神枪手张桃芳,更不用说上演了经典的以少胜多案例的“奇袭白虎团”。
你说以上的这些事例,哪一个是光靠牺牲精神能做到的?
在这一点上,老版本的《英雄儿女》里,处理的就比较好。王成牺牲了,在纪念王成的汇报演出中,政委发表了这样一通讲话,让王成牺牲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我们的王成,是毛泽东的战士,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的豪迈气概从哪里来?因为他对朝鲜人民无限的爱,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和光荣!
为什么这么多版的《英雄儿女》,最受老百姓喜爱的还是张映哲的电影原声版?因为从中你能感受到演唱者对于新中国那种发自肺腑的热爱和认同。
没有拍出战略感
电影中对战役全局只做了一个背景介绍,像舞台戏剧一样,只讲上场门到下场门之间的故事。如果没有片头的介绍,你恐怕根本不会了解这场战斗对全局战役的意义。
《上甘岭》《英雄儿女》虽然也都是讲一个具体故事,但是背后有一种战略张力,推动着情节发展,所以高潮和升华部分合情合理,观众的情绪跟着被调动。《金刚川》完全没有这种紧张感,成了水晶球里的雪景。所以只能靠画面、声音来提醒观众,高潮来了。
你要说创新,其实就是和美军飞行员进行对决,但这种对决,本质上还是西部牛仔电影中的枪手对射,尤其是美军飞行员违抗指令,带起了牛仔帽,和地面的张飞搞起了对射,简直是不可理喻,只能说明《亮剑》这部电视剧给战争片创造了很恶劣的影响,把战争搞成了大哥为兄弟报仇。
至于战术感,也就是隐蔽、集合,再来一个信息的下达,除此以外几乎没有其他战术动作,战场描写脸谱化,不生动,这一点是本片的硬伤。
其实关于本片的各种乱七八糟的评论还有很多,也许这个片子票房还过得去,考虑到三个月的制作周期,能拍成这个样子也体现了一定的电影工业能力。
但是作为一部为抗美援朝70周年的献礼片来讲,本片的制作水准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甚至不如当年的《建国大业》,最多也就是《建军大业》的水平,虽然后者也很像一部黑帮火并电影。
我们在电影上上演着如何打败美国人,但拍摄的手法,还是美式英雄主义那一套,想想这可能是这一代电影人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上世纪60、70年代整整一代人的问题,他们世界观形成的时候,正是成长在“解构伟大”、“告别革命”的社会环境里,以至于他们根本不理解、不相信世界上有真正的崇高。
以这些导演的极端现实与精明,他们难以想象那时候的这支部队具有的谋略、精神与信仰,精明的导演们难以想象真有那样一群人可以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再近一点看,如果你到B站上看看《那年那月那兔》里对于抗美援朝意义的阐述,远比这些科班出身的导演到位的多,让无数的人潸然泪下,与志愿军战士的心灵得到了共鸣。

现在时代变成了“重构伟大”“重回革命”。对这个新时代,他们注定格格不入。
至于未来,一点都不要担心,伴随着95后、00后这一代人的成长,我们会欣喜地发现,我们的新一代,他们的思想居然能够和开国的那一代有某种意义上的共通。这是知识,见识,生活造就的。
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里,怀念伟人的视频比比皆是,他们不再迷恋西方式民主,不被新自由主义所迷惑,他们制作的动漫《那年那人那兔》,远比大而无当的商业电影感人至深,他们呼应着伟人的那句话:不必时时怀念我,也不要指望我回来,我离开以后,你们就是我,人民万岁!
祝开心!
相关阅读:1、英雄的鲜血开鲜花
2、4DX下的《建军大业》:荡气回肠的黑帮火并史诗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