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参考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总结与反思)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摘? ?要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五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观得到大多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学生人人都有自主发展、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但我们从“先一步”“高一层”的要求来看,在效率性、公平性和科学性三方面尚有提高的空间。今后应逐步加强过程性指标采集和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应用,探索和总结学校和区域推进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经验,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和评价信息实证分析的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有五处提到综合素质评价和综合素质档案。一是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二是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三是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四是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五是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此外文件还提到要增强综合素质。对照中央文件精神,上海综合素质评价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呢?
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取得的成效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在“重要意义”中用“三个有利于”明确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则单列了“评价结果应用”部分,包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确定个人发展目标;促进普通高中学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作为高校人才选拔的参考,积极稳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本文围绕这三个方面以及评价观的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阐述上海综合素质评价取得的成效。

树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与评价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育首先要考虑“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人才评价方式不改变,培养方式也很难改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首先是突破了学校“唯分是才”的观念,让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认识到既要传统的“分数”,也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认识到除了考试之外,还有综合素质评价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
在上海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发布后,我们启动了上海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2017年4月,我们抽取了上海市6个区89所初中(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44所高中(高一学生)共2万人开展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9216份。无论是高中学生、初中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对综合素质评价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表示“非常支持”和“很支持”的初中学生为71.0%,高一学生为71.2%,家长为74.0%,教师为77.2%,另外表示“比较支持”或“一般”的约20%左右,不太支持或反对的不到5%。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综合素质评价非常有必要,而且可行,同时他们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能够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并且认同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考录取的重要参考。
2018年11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有关专家开展新高考改革专项调查,对新高考模式下的前两届考生(当时的大一、大二在校生)共5557人进行了跟踪调研,同时对将陆续参加高考的后两届考生(当时的高二、高三在校生)共13892人进行了摸底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中认为“用综合素质评价更能反映其成长”者占比将近六成,是认为“用一张成绩单更能反映其成长”者的4倍;而在对高中生的调研中,这个比例则提升到了7.5倍。这充分表明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与全面发展意识进一步增强。
2018年底,上海市电教馆和教育考试院对来自全国的60所高校招生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73%的招生负责人认为,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的四大板块评价内容,能够较好地反映综合素质。

全社会形成合力,提高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立德树人”是认知与实践并重、知行统一的过程,长期以来,实践环节薄弱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同时,应试教育造成创新能力缺失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因此,上海市综合素质评价将提高德育实效性和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突破点,聚焦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这两项重点内容。

市、区、校联动,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

上海市长期以来重视校外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开展综合素质评价,进一步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的“三位一体”教育格局。上海市在市级层面建立了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由市政府分管教育的副秘书长牵头,各委办局共同参与,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共享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动管理体制。在教育系统内部,进一步拓展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的职能,使之成为集青少年科技、艺术、体育、卫生、德育等为一体的全市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的业务机构,着力推进上海校外教育事业发展。在区级层面,我们相应地成立了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管理区级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在学校层面,上海所有的中小学都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市、区、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社会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志愿服务,切实做好这项高考改革配套政策的推进工作,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9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达标率已达到99.9%以上。全市范围内推出了各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项目)逾2000个,提供岗位76.7万个。
在2018年11月进行的新高考改革专项调查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让其愿意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超过五成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比其他省市的学生更愿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结果表明,综合素质评价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另据刘世清等对2017年上海高三毕业生的抽样调查,77.09%的学生认为能够依据自身成长需要参加相应的志愿服务与公益活动。两者数据比例是一致的。

拓展多种资源,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借助高考综合改革的契机,上海市注重把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报告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内容板块,使得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不再只是部分学校或少数学生的“锦上添花”,而是面向所有学校的全体学生,渗透进每一名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之中。

1
将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纳入毕业要求,做到人人有课题。每名学生在毕业前都要提交一份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代表作,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调查研究课题或实践项目,对调查研究或实践的目的、内容、方法、实施过程、结论和反思进行描述。2017—2019年,98%的高三毕业生提交了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
2
搭建研究性学习自适应学习系统(MOORS,摩尔系统),帮助学生个个会研究。摩尔系统能将学习资源智能推送给学习者,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引导与辅助、记录与分析学习过程性数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2017—2019年,已有73068名学生通过摩尔系统开展研究性学习,累计产生了64941个课题。
3
研发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真实性认证平台。为了确保研究性学习情况的真实性,上海市组织研发了“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真实性认证平台”,通过移动终端在线视频答辩形式,开展第三方认证试点。2017—2019年,我们已对33006名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真实性进行认证,累计完成视频答辩总时长5488小时。认证过程在促进学生学习与科学探究能力提升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把自己的研究观点和研究成果与他人交流共享,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认证过程同时也是高中学生生涯发展中的第一次学术诚信教育,是培育高中生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恪守学术道德的一次奠基性教育。
4
在青少年科学研究院基础上新建了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实践工作站。上海市少年科学院于2003年成立,培育选拔科技精英。为进一步扩大青少年对科技活动的参与度,自2016年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委整合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社区等多方资源,校内外联合,跨界别联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工作站项目”,依托13个大学科,29个工作站、116个实践点,有5%—8%的青少年可以进入工作站开展研究。工作站以特色培养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通过制定科学研究小课题(可包含科学实验课程),让每一位学生从事1项科学研究课题任务(10个单元,40课时,在1个学年内完成),同时辅以科普讲座、高校开放日、参观科普教育基地、参观高科技企业、科普夏令营等活动,以提高青少年科学创新综合素质。
5
加快建设创新实验室。2015年10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九部委联合发文《促进本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暂行)》,要求“加强中小学创新实验室建设,至2020年,上海每一所中小学校至少要建有一个创新实验室”。据统计,截至2019年8月底,高中学校创新实验室覆盖率达到86%,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现了全覆盖。创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
综合素质评价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习能力。在2018年11月的调研中,近六成的受访大学生认为,高中时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经历,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超过九成的高中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参与过课题研究,近五成的高中生参加过多个课题。

激发了学生的成长动力和学习主动性

综合素质评价最终评价的是学生,他们既是评价的目标也是评价的参与者。通过中、高考考试方式的改革,“学什么”“选什么”“怎么选”以及“为什么选”就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要学会学业规划与生涯设计,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上海市生涯教育开展得比较早,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涯教育实施路径,包括开设生涯教育课程、建立生涯指导导师、双导师制、提供个性化诊断和辅导、组织生涯教育实践体验活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等。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生涯教育的发展,2018年3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指导意见》,明确自我认识、社会理解、生涯规划三方面内容,提出在普通高中学校率先建立和普及生涯导师制,配套建立市、区、校三级生涯指导教师研训制度。走在前列的学校,已经将生涯教育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中,如控江中学于2018学年开始实施“学生发展课程系列”,将课程设计组合为“科创、文创、人文、艺体”四个领域的导航课程,以“高一选科指导、高二专业体验、高三职业导航”为学生发展指导的纵贯线,以“学生测评、生涯课程、导师辅导、体验活动”为学生发展指导的横贯线,让学生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形成积极而理性的认识。

促进了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

上海在“综评纪实报告”中设置的学校特色指标,是综合素质评价在推进学校深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突出表现。依据“谁用谁评”的原则,高中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确定符合本校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特色评价指标”。“学校特色评价指标”并非硬性要求,有办学特色的学校最多可以填报3项特色指标。学校特色指标的评价标准由学校自主研发,一要记录每个学生表现等第,二要清楚地陈述评价的标准,三要提交特色指标评价管理办法。相比其他记录内容,“学校特色评价指标”记录和评价方法更多元,评价指标更丰富,既能够反映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又可以作为学校对学生的等第评价指标,为高校提供参考。2018年,超过三分之一的上海高中学校提出了特色指标,包括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媒体素养、环境素养、金融素养、社会参与、跨文化交流、第二外语、领导才能、综合创新力、创新素养、艺术素养、艺术专项素养(戏剧表演、舞蹈、声乐、摄影、创意设计等)、生涯规划素养、职业体验、自我管理、体育素养、体育专项素养(篮球、击剑与健身、武术、击剑、围棋等)等。有的区在学校探索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学校特色评价指标”应用到区内其他学校。

为高校录取提供参考,保证了考试与招生方式的科学性

201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四所高校率先发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2017年,10所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批次招生的试点高校、23所春季招生试点的高校,合计31所高校(其中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两所高校在两个批次中都有招生)颁布了使用办法。目前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已在上海春季考试招生、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2020年起改为“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批次、高职高专自主招生等各层次招生中使用,成为高校面试及校测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研究发现,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为高校招生面试环节提供了重要参考,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招收的学生综合发展更优。
此外,如何在高考集中录取阶段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是上海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2017年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通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文各省区市教育厅,提请所有在沪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中明确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办法。在秋季招生集中录取阶段,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考生基本信息一同投档至相关高校,各校依据招生章程开展录取工作。从院校使用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在遇到同分情况时,作为专业录取的依据,如上海交通大学就明确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同分录取的依据;第二,部分大类招生的院校在进校后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专业录取的依据;第三,在专业调剂录取时,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重要依据,如华东师范大学在招生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专业调剂录取的重要依据。
问题和反思
目前为止,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经实施五年多,高校招生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已经有三年。从实践推进上看,上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人人都有自主发展、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机会。但是我们以“先一步”“高一层”的要求来看,在效率性、公平性和科学性三方面尚有提高的空间。

效率性

效率性体现为评价材料应用主体多样性、高校招生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利用率、数据填报便捷性等指标。目前上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应用主体比较单一,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利用率不够高。

评价材料应用主体比较单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在重要意义中提出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三个有利于”,说明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应该被多类主体参考应用,不仅是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也要用于学生的生涯规划,还可用于教师教学,学校教学管理、学校规划和改进等。但是目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只关注其用于高校招生的情况,对其他应用关注较少。

高校招生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利用率比较低

一方面,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录取的考生比例不高。近年来,上海每年的高考学生中达到本科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学生约5万人,本科批次各类招生中参考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招生数量约5000人,占到本科控分线上考生的10%左右,统招批次中使用很少。另一方面,高校招生只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中部分信息,虽然高校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中列出了大部分内容,但是据笔者调研及综合其他研究者的调查发现,高校实际操作中主要参考学科类或创造类的奖项和发明、体育类或艺术类的奖励证书、前五学期成绩的百分位数、参加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在面试中还会参考个人自我介绍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来提问,有个别学校会参考中学特色指标评价。这方面主要受到高校统一录取体制的制约,在集中录取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高校很难从容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公平性

公平性包括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填报机会的公平性、结果的公平性等方面。

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笔者根据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电子记录平台的公开信息分析,从学校签约基地数量看,交大附中、复旦附中、晋元中学、位育中学、上海中学和格致中学签约基地多达百家,而有些学校只有寥寥数家签约基地(可能数据没有完全上传)。笔者对各区高中在校生数与岗位数的比例做了计算,发现2019年全市平均4.7名学生1个岗位(每个岗位可以供若干个学生参加实践),但是松江区平均20.2名学生1个岗位,宝山区、金山区、青浦区等非中心城区岗位数也比较紧缺,如表1所示。据访谈了解,郊区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和场馆相对比较少,学校与场馆之间距离较远。为了便于安排课程时间,学校往往只能与距离学校相对较近的一两家基地集中签约,而中心城区实践基地众多且密集,因此中心城区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远高于偏远地区。

部分指标填报机会公平性有限

上海市为了确保信息真实性,本着“成熟一项导入一项、宁缺毋滥”的原则,目前只导入市一级的奖项,各项体育比赛和艺术活动市级获奖人数总计只有5%左右,市级科技活动获奖的、参加少年科学院和青少年科学创新工作站的学生10%左右,大多数学生没有填报市级奖项的机会,只能将参加区级和学校活动的情况写在自我介绍中,对某些采用量化赋分办法来筛选学生材料的高校来说,这就被忽略了。

结果公平性亟待研究

结果公平性可以从综合素质评价录取与普招录取中城乡学生比例比较、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库中获得各类奖项学生的背景比较等维度来分析,但是目前缺少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认真分析和调研。

科学性

科学性包括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指标分析的科学性,还有结果使用的有效性等。

内容设计的科学性

从内容效度来看,目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虽考虑了德智体美劳各维度,但个性化、专业性和过程性指标还不足。据上海市电教馆和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问卷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高校认为有必要增加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增加学生的个性化指标,如考生的特长和能力、考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特质等。二是增加考生在专业方面的表现,如考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考生参加的比赛和活动等。三是部分高校负责人认为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的内容多为结果性数据,过程性数据采集有待完善。虽然高校比较看重“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两个板块的结果,但同时他们也想了解更多过程性信息,如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学习经历的具体过程,研究性学习报告的过程性数据,此外还有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的具体详细内容等。虽然这些数据有相关过程记录平台,如摩尔平台和社会实践信息电子记录平台,结果可以导入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但过程性数据无法在学生最终的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中得到体现。在政策设计之初,为了确保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真实可靠,一些方面的信息暂时没有纳入其中,这个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
从结构效度来看,目前对指标内部关联度和结构的研究不足。据上海市电教馆研究人员反映,他们发现研究性学习报告的主题、科技活动获奖情况和学生的优势学科之间有较高相关,与学生最希望选择的职业或专业也有较高相关,说明综合素质评价材料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专业倾向,这方面我们希望有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报告。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修养内部结构、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尚需研究。笔者不赞同将综合素质评价的所有指标都与考试成绩做关联分析来评价有效性,因为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考和学考成绩之外的补充,要体现考试所不能反映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这些内容与考试成绩是不同的结构,评价这些能力(例如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是因为其重要性,而不是它们对考试有帮助。

指标分析的科学性

从指标分析的科学性来看,尚不能高效地分析个人自我介绍、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等质性结果,这也是造成信息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一些高校过分追求量化赋分也存在科学性不足等问题。

结果使用的有效性

从结果使用的有效性来看,若干学校个案研究证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有效的,但是面上的研究还很不够。在招生选拔使用上,复旦大学对招生录取工作提出改革方案时,同步设计了一套追踪系统,从2006年至2016年共跟踪了7426人,从定量分析维度看,几乎所有指标,在所有地区、所有年级,自主选拔学生都呈现出明显优势,但缺少对2017年以后入学学生的比较,目前也缺少其他高校的追踪研究信息。在学校育人使用上,少数学校的案例,如格致中学的“五能”评价,曹杨二中的综合素质评价雷达图,七一中学的个性化成长评价等,说明校本化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在教学指导和学校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研究还不多,并且有些学校也遇到了与市级平台对接困难等问题。在区域教育质量改进使用上,目前只检索到外省市的一些研究,如北京市延庆区将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相结合、与教学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督导相结合,山东省潍坊市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外部作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在内部作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参考,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上海需要加强区域实践总结和研究。
政策和研究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效率性、公平性和科学性,上海应逐步增加过程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用,总结学校和区域推进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经验,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理论研究和评价信息的实证分析水平。

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的育人功能,引领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

我们要坚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落地,倡导将综合素质评价与校内学生评价、教学评价、教师评价、课题研究、督导评估结合起来,鼓励学校在市级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本校实际开展校本化评价,丰富评价的过程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发与市级平台对接的电子管理平台作为补充,保存学生日常记录,使综合素质评价有据可查。要推进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校本化研究,对内运用综合素质评价改进教学和管理,对外在学校特色指标中、在督导评估中体现学校素质教育成果。鼓励区域运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来监测、评估学校的进步,要及时总结、推广学校和区域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上的有效做法。

在招生工作中实质性参考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校招生录取当中,并实质性地参考和使用。综合素质评价是破除“唯分数”评价的关键,将其纳入招生录取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生命力所在。如果与高校招生录取“软挂钩”或“不挂钩”,不仅会淡化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且非常容易使实施过程流于形式,导致综合素质评价的“虚设”。

逐步扩大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用范围,适当增加统招批次招录时间

高考短时间集中统一录取的体制,在保障公平和录取高效率的同时,也部分牺牲了考生的个性选择,学生的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非学术能力难以在招生录取中体现。在集中录取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高校很难充分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根据综合素质评价“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不同的学校和专业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维度和指标也各不相同,在集中统一录取的体制下,几乎不可能有时间对学生做出完全合适的甄别。另外,集中统一录取下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本质上是按照分数优先来进行的,也很难推行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多元评价录取模式。
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要扩大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用范围,一是逐步扩大综合素质评价批次的范围,在校测面试环节结合综合素质评价;二是在研究性学习等内容上引入第三方评价,提供简明的评价结果,供高校参考;三是适当增加统招批次的招录时间,使高校至少在总分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材料。

全面提高高校招生能力建设

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对高校招生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申请资料的评审能力尤为重要。它要求评审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能够合理评审申请资料,并根据评审结果做出录取决定。高校招生工作,一要建立多学科背景的招生团队,增加人才储备和必要的专业训练,积累足够的选人用人的经验。二要研究适应本校办学理念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本校专业分布特点,分门别类地提出符合本校专业要求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使得高校招生能力能够与录取权责相匹配。三要发展基于现代心理学、教育学和IT技术的科学测评体系与考试招生技术,努力研发更加科学和精准的综合素质量化测评技术,以专人、专职、专项研究开发来迎接现代考试招生领域提出的挑战。

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建立诚信机制,培育诚信文化

“诚信”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生命线。如果综合素质评价的“诚信”出了问题,高校是不能用的。因而需积极培育诚信机制和诚信文化。一是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督促各个区域、各个学校建立良好的诚信机制,鼓励提倡守信行为,增加诚信者的收益,营造良性互动的社会氛围,在软环境上保障综合素质评价的发展。二是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诚信问题追责机制,应针对不同的诚信责任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以及高校招生人员等,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诚信问题追责机制,惩戒防范失信行为。例如,《福建省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明确规定,“对发生集体性违纪舞弊行为的高中学校,通报并追究校长责任,学校三年内不得申报省级达标晋级评估和各类评优,已认定达标的高中,予以降级或撤销达标称号;对相关责任人按有关规定予以问责,情节严重的,三年内不得晋级晋职和评优评先”。在教育系统上下、内外之间形成多方联合联动惩戒机制,共同促进诚信建设。

完善数据采集维度,丰富动态信息和过程性信息

综合素质评价起步阶段重点关注数据的真实性。采集的数据维度不够全面,部分能够反映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数据没有被纳入采集范围,导致评价的最终结果和价值可能受到影响。而且,在家长的功利心作用下,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并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开展深度学习、游学和参与社会实践。
因而随着综合素质评价使用范围的扩大和经验的积累,有必要根据各使用方的反馈,对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的信息进行补充和完善,适当增加必要的动态信息和过程性信息。一是进一步完善评价内容体系,加强对劳动素养的评价,增加对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记录,增加对劳动成果的表现性评价。二是增加数据采集维度,如学校和区级体育比赛和艺术活动情况、研究性学习过程数据、社会实践活动过程数据等。三是改革评价方式,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

鼓励区和学校因地制宜挖掘社会实践活动资源,努力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我们要特别关注近郊人口导入区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缩小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异。上海市人口导入区中,浦东新区、崇明区、奉贤区社会实践活动岗位比较丰富。对区级基地具体分析发现,这些区善于开发利用社区当地资源,开发苗圃和果蔬合作社、村委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小学等育人资源。如浦东新区的南汇零珊果蔬专业合作社、尹民果蔬专业合作社,崇明区横沙乡丰乐村村委会,奉贤区星光小学、蒲公英小学等,让学生在家门口参加果蔬种植和销售,关心留守儿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协作意识及责任意识。各区应积极挖掘利用社区资源,为学生提供就近开展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机会。

加强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发现不同素质间的内在联系,使之融合起来反映学生的个性特点。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具有多元性、复杂性、非线性的特征,需要加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一是对综合素质各方面的内在结构开展研究,补充必要的信息采集维度。我们结合最新的PISA测试框架和创造性思维理论对创新精神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创新精神主要集中于创新产品和成果的评价,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进行直接的评价,也未将创新思维置于个体和环境因素中加以系统考量,今后应通过多形式、多维度信息的相互补充和印证,呈现更为丰富完整的学生个体创造力图景。这一研究启发我们要继续开展对劳动素养、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深入系统研究。
二是评价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性研究,包括社会实践资源的分布和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过程性指标的构建,比较不同地区和家庭背景学生在评价指标上的差异以及在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和普通招生中的比例差异等。
三是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挖掘学生自我介绍、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等质性材料的信息,与修习课程经历、优势学科、感兴趣职业或专业等结合起来,判断学生的专业倾向和潜能;将研究性学习报告与摩尔平台等其他在线学习平台数据相结合,分析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综合多种平台数据构建更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等。
四是从多个层面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的有效性研究,包括对学生学业水平、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开展大学阶段的生涯指导和追踪研究,根据研究发现对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提出改进建议;用于指导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上的成功案例研究;区级层面数据综合分析以及在规划、管理、监测、诊断和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等。
五是及时研究和检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成效和各方的反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不断优化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

为综合素质评价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综合素质评价破除“唯分数”评价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互相交织的实践命题。即使有良好制度设计的支撑,主要举措的落实,广泛共识的认可,仍然不能完全保证综合素质评价在实践中不会出现问题,因而审慎的问题处理就十分重要。首先,理性看待和处理改革问题,避免简单的收放政策,防止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陷入“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行政力量应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其次,建立容错机制。改革从来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因而对于真正致力于改革的建设者,在不触及底线的限度内允许积极探索。最后,制定相关招生考试法,明确各方法律界限,促使改革过程不断标准化和规范化。
本文选自《教育参考》2021年 第2期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