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散文|暴风雪里的军人脚步

江山文学网
江山精品散文
江凤鸣
他噗通一声跳进了冰河
一手托着头顶的衣服
一手用枪托破冰
冰河里冒出血花
共产党员们跟着政委
纷纷跳进了水里
用血肉之躯
给部队在冰河里开路
——江凤鸣
逝水流年
江南,这是一个没有雪的冬天。  和煦的阳光穿过松树的枝头,从明净的落地窗透过来,照在母亲稀疏花白的头上。母亲斜靠在病房的床头,我和父亲围坐在她的身旁。  母亲似乎一直在等着一场雪,一场铺天盖地的雪。十六岁从军,她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给了北国海滨,她喜欢那北国的雪,喜欢精灵般在原野里飘飞的雪花。她常常说起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与战友们围炉夜话的情景,那些北国的雪,在她的回忆中、在她的情怀里,早已被诗意地变成童话。  在她的晚年,气候变暖了。回到江南故乡的她,再也没有遇到一场像样的雪。前年的冬季没有雪,去年没有雪,如今还是没有雪。  窗外,阳光灿烂。室内,温暖如春。三个曾经的军人,围坐在空调房内,聊起了在北国的戎马岁月,聊起了久违的雪。    母亲讲的故事。  17岁那年,从军政大学毕业,我随三野的部队到了胶东海滨。部队驻守在海防线上,我们几个女兵就住在老乡家中。  那天,我们去海防哨所巡诊,海上起了大风。冬天的海风凛冽刺骨,在海面上掀起一阵阵巨大的浪涛。与夏日的海浪不同,冬天的海浪凝重、坚硬,它们砸向岸边,将岸边的薄冰砸碎,然后又抛向空中,落地的海冰顷刻间被冻住,仿佛海滩上洒下一地珠玉。即使在这样寒冷的冬季,海天间的精灵——海鸥,一样在倔强地飞翔。就像我们这些来自江南大城市的女学生们,放弃优越的生活,凭着一腔热血,开始艰苦的海防军旅生涯。  第一次来到冬季的海岸,我们诗意地欣赏这不曾见过的北国风光。巡诊归来,天空忽然飘起了鹅毛大雪。海天一色,仿佛一块巨大的深蓝色绒布,映衬着雪花在海天间翩翩起舞,就像一群白玉蝴蝶。我们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不停地驻足观看。  雪越下越大,医疗小分队离开海岸,走向丘陵里的渔村。  天渐渐暗下来了,漫天飞舞的雪花,将原本清晰的丘陵遮蔽的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我和战友小姬原本是大城市里刚刚毕业的女学生,行军的速度哪里赶得上那些久经战阵的新四军老战士?加上贪玩,我们渐渐地掉队了,最要命的是,我们在大雪天里迷失了方向。  在一片洁白的风雪中,我们背着枪,斜挎着卫生箱,又冷又累,又饥又渴。大海边上那点小资的诗意火苗儿,早被冷酷的冰雪浇灭。不知走了多少路,天黑了,我们还在风雪中跋涉。暗夜里,远远的狼嚎声,让我们感到既害怕又绝望。小姬带着哭腔问我,我们不会冻死在这山里吧?我想广州的妈妈了。我没有回答她。我比她参军早一年。我的四叔是南京城里的地下党,在我还是个小丫头的时候,他就教我唱过《山那边有个好地方》,那个好地方就是延安。我参军不仅仅是热情还有信念。我要拿出大姐姐的样子,装得比她坚强。  又在跌跌撞撞中攀过一座小山后,我们忽然发现山下的谷地中,有灯光闪亮。我们原本已经筋疲力尽了,此时,又来了精神。我们摸进山下小村子的时候,那盏闪烁的灯不见了。黑暗里,风卷起雪花,像鞭子一样抽打人的脸,风雪一起狂暴地扫荡着村中的街巷,撞击人家的门窗,摇动光秃秃的树梢,发出怪腔怪调的嘶吼。我们在村头连敲了好几户人家的大门,敲了许久,一点反应也没有。风声太大,里边的人听不见。  我们又一次陷入绝望。在一户人家的门楼下躲避了一阵风雪后,我们毫无目的向村中走去。转过一条小巷,我们惊喜地发现有户人家的门板后透出一丝灯光。  我立刻上去敲门:老乡,开门。老乡,开开门。  许久,传出一个苍老的女声:不能开门,俺家没有人。  老乡,你不是人吗?我大声地问。  俺家没有男人。里边的人回答。  我和小姬忍不住笑了:老乡,我们是解放军,是女兵。  过了一会儿,门从里边开了。从门里探出一个老妇人的头。她仔细看了看我俩的脸,一脸的惊喜:真是两个大嫚。解放军同志快进家里来。她伸出两只手,一手一个把我们拉进了家门。  刚一进屋,大娘就招呼:快上炕,咱家里的火炕暖和。哎呦呦,看把两个姑娘冻的。她拿了被子铺到炕上,捅开灶门执意要为我们烧水洗脚。又拿出了准备过节用的枣子、花生要我们吃。  小姬说:大娘,我们有纪律,不能随便要老乡的东西。  大娘不乐意了:我家老头子和儿子都在咱们队伍上,我是他们的老婆、老娘,在我这儿你们的那个纪律不好使。  大娘,逼着我们洗了脚,吃了东西。她也收拾了纺线机,上了土炕。原来到午夜还没睡,她是在织土布纺线。这是个勤快的老人家。  大娘上了炕,把我们一手一个搂在怀里唠家常。她说,你们这些孩子,放着好日子不过,跑到俺这穷山沟里干革命,遭罪了啊。你们的妈妈知道了,该多心疼哪。唉,我也是啊,打鬼子,把老头子送到队伍上,打反动派,又把儿子送去了。我一个老婆子在家里,心里也苦呢。不过,解放了,咱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  这个风雪夜。我们母女三人,流了许多泪,说了很多话。这位素昧平生的胶东老大娘,她的爱,就像春风一般,吹去了我们心头的暴风雪。  第二天,天放晴了。一早,我们就与大娘告别,去寻找自己的防区驻地。临别,我们要把粮食袋里的五斤小米留给老大娘,但她说啥也不要,倒给我们每个人的口袋里塞了两只熟鸡蛋。她说,你们这些队伍上的孩子,都是我的亲闺女。  等我们走上了山顶,还看见老人家站在自家门口,向我们挥手。  几十年过去了,胶东老大娘的真情,我也一直没有忘记。那里的老百姓真是好啊。就像是自家的亲娘  母亲的故事讲完了。她侧过头来对我说:儿子,有机会回老家,带上我孙子一起去,代我看看胶东的老乡们。打江山、坐江山,靠的不是勇力,是民心哪。
暗夜里,远远的狼嚎声,让我们感到既害怕又绝望。
父亲讲的故事。  抗日战争那会儿,咱们家乡是个游击区。小鬼子来了,烧杀抢掠,是什么坏事都干。给小鬼子折腾的没有办法,乡亲们都躲进了山里。  我十五岁那年,家里来了八路军。等到队伍开拔时,我就跟着跑了。不当八路,在家也没法活啊。  转过年,就是除夕。我跟着几个老兵,上山打了只野猪,捉了几只山猫,还弄了些山货准备着过年。当年的八路军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苦再难,都乐呵着呢。政委说了,鬼子过年,我们也得过年。  我们正准备着过年呢,黄昏时候,天上飘起了大雪。这雪花开始是稀稀落落的,后来就越来越大,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飞舞,铺天盖地地挂上枝杈、遮住道路。傍晚的时候,起风了。  我们几个小兵正准备着年货呢,集合号吹响了。  队伍集中在山神庙前,团长发话了:同志们,看见了吧,老天下雪了,这是给咱提供掩护呢。这个除夕咱们下山打鬼子去,把炮楼给他端了,回来再过年。大家说好不好啊?  好!听说要下山打鬼子,大家那个兴奋啊,喊得嗷嗷叫。  队伍在风雪里出发了。冷飕飕的西北风,摇动着山路边上的白杨树,发出尖锐的嘶鸣,吹得人睁不开眼睛。我们把枪横背在身后,两只手可以揣在袖筒里取暖。队伍在夜幕里,向着山下的平原疾行。  踏上平原,队伍就进入了敌占区。也不知走了多少路,队伍慢慢停下来了。侦查员报告:前边有条30多米宽的大河,河上结了薄冰,站不住人。我们侦查过了,上下游5里内都没有桥。  这时候政委从后边走上来了。他接过一个战士递过来的“三八大盖”步枪,用力朝冰面砸下去,一下就砸开个冰窟窿,他将枪刺朝下探了探水深。然后转过身来,低声命令道:共产党员站出来!看着我的样子做。他很快地脱干净了身上的衣服,用绑腿将它们捆起来,顶在头上,噗通一声跳进了冰河。他一手托着头顶的衣服,一手用枪托破冰。很快,冰河里冒出血花,冰块在他的身上划出一道道血痕。营长、连长、共产党员们跟在政委身后纷纷跳进了水里,用血肉之躯,给部队在冰河里开路。  我也跟着跳了下去。那个冷啊,直钻骨髓。那个疼啊,好像千万根钢针扎进了骨头缝。  部队上了岸,借着风雪和暗夜,一路隐蔽前进。  午夜,我们摸进了敌人的炮楼,在内应的接应下,不声不响地端掉了敌人城边上的三个炮楼。接下来部队一鼓作气,用刺刀和手榴弹开路杀进了县城。正准备着过年的鬼子和伪军,被我们打了个措手不及。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一个团的八路军会在除夕夜下了山。枪声、爆炸声很快响彻了小小的县城。敌人养马的草料场被我们点燃了,敌人的弹药库被我们炸爆了。城里燃起熊熊大火,照亮了半边天。城里的鬼子和伪军大部被歼灭,剩下的一小股鬼子,躲进一座坚固的炮楼里负隅顽抗,死不投降。他们一边殊死抵抗,一边向周围的鬼子据点呼喊救援。  那时我军没有重炮,没法攻坚。四周据点里的鬼子,开始向县城增援。团长下令带着缴获来的米面和战利品撤退。  这次再过河时,比较顺利,河水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层。部队很顺利地过了河。当我们就要上山撤回根据地时,侦查员报告:敌人前来增援县城鬼子的快速骑兵就要追过来了。  情况紧急。团长下令:二营和特务连跟我在山口布阵阻击,政委带一营、三营带着缴获的年货上山。下达完了命令,团长拍拍政委的肩膀,笑呵呵地说:老哥,这些白面粉你是一两都不准少啊,我可答应了乡亲们,今年过年村里每个人都能咬上口白馒头。  二营长说:团长,你也跟着撤吧。有我在,保证不让一个鬼子上山。  团长甩了一下胳膊,冲着二营长吼起来:放屁!老子在县城打了个窝囊仗,没过瘾。怎么着,你要赶我走啊?山上的老乡都没转移,鬼子来了。老子不在这钉着,出了大篓子,你替我扛啊?扛得住吗?  没有多久,团长就带着二营跟冲过来的鬼子接上了火。正当双方打到胶着状态的时候,四下岩壁、山坡上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和松木土炮的轰鸣。刚才还哇啦哇啦鬼叫着冲锋的小鬼子,一下子惊呆了。是政委带着一营、三营和四乡里的民兵增援来了。  小鬼子顶不住,跑回县城去了。  团长、政委,带领我们和乡亲们过了一个胜利年。咬上了白馒头的老乡们那个乐啊,用麦秸扎了两条草龙舞动了好几天。  父亲说,战争年代的干部和现在不一样啊,困难的时候,生死时刻,他们都站在前面,他们带的队伍,那都是嗷嗷叫,没有完不成的任务。
他脱干净了身上的衣服,将它们捆起来,顶在头上,噗通一声跳进了冰河。
  我讲的故事。  我们尖兵班到达宿营地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从早上6点钟出发,我们已经在漫天飞雪里跋涉了十五个小时。真是又累又饿,人困马乏。  草原上的暴风雪,和内地不一样。举目四望,千里大地空濛无垠,无边无际的原野,一片幽远灰蒙,只有狂风在耳畔呼啸,这飞旋着的风,把天空中的雪搅合成一股股气浪,吹打得人左右摇摆。这气流打在人的脸上,就像是钢针扎进肉里一样的痛。狂舞的风,不时地卷起旋涡,将地上的积雪吹起来,从人的裤管底下钻入人体,真是凛冽刺骨啊。风雪一体,挟裹着地上的沙尘、草茎一起飞扬,堵得人喘不动气,睁不开眼。  这时候,我开始想家了。想象着家中煤炉的温暖,那从大块无烟煤上腾起的火焰,一直在我眼前飘动。  好不容易,我们走近一座小小的村庄,仿佛在大漠里千里行军看到一片绿洲,在汪洋大海里行船望见了港湾。一夜默默行进的队伍里,有了说笑声。我们准备到村里去找房子,给大部队准备宿营,也好在村头给自己找个房间,避风取暖,美美地睡上一觉。能有一张木床,或者能睡上老乡家的土炕,那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时候,背在报务员身上的步话机响了,首长指示:部队要遵守民族纪律,不能在蒙古族村庄夜宿,不许打扰蒙古族老乡。尖兵班继续前进,向东前行十公里。军令如山倒,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没有办法,白白高兴一场。副连长带着我们小分队,继续裹进风雪里。  身上背着背包、冲锋枪、子弹带、米袋、挎包、水壶,还有四颗手榴弹,怎么也有六、七十斤吧。那时,我也只有十七岁,虽然也算是一年军龄的老兵了,但在家里也只能算是个半大孩子。现在城里的九零后们在这个年纪大多还在读书,或许还会在妈妈怀里撒娇呢,可我那时正负重行走在边陲的暴风雪里。作为一个小兵,我不知道此行的目的意义。但我知道这是在执行任务,是在履行一个军人的职责。只要祖国需要,再苦再累都值得。  我们在雪原上行军,其实并没有路。确定前进方向,全靠挂在副连长腰间的指北针。我在队伍里环顾四野,除了风雪单调的嘶鸣,天地间是一片死寂。飘飞的雪花,在暗夜里就像是一条条掉落的黑毛虫,一开始还能感觉到它咬人的疼痒,时间久了,脸和手早已麻木。  又跟着小分队摇摇晃晃地走了许久,好不容易摇晃到了又一个村庄,已经是下半夜了。副连长说,这里要给大部队住,我们尖兵班还得继续前行五里。还要再在暴风雪里走五里路啊,我听了,脚下一软,就势摔倒了。  怎么回事?副连长大声问。  报告副连长,我实在没有力气了。我小声回答。  副连长没再说话,一只手拿起我的枪挂进他的脖子,一手用力把我拉起来。就这样拽着我继续上路了。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的背包扛在班长的肩上,我的米袋挂在了老兵杜瞎子身上……战友们用友情照顾我这个年龄最小的小弟弟。  兄弟们,今夜没有房子住了,咱们住地下吧。副连长说完,带头摘下身上的工兵锹,拨开积雪,开挖猫耳洞。  漫天飞雪里,我们全班住进了冻土下的猫耳洞。我们两人一组,背靠背互相用体温取暖。我和副连长一个猫耳洞,尽管避开了洞外的风雪,身上还是冻的发颤。  冷吗?副连长问  冷。我又冷又饿,懒的回答。  睡不着,唱支歌吧。副连长说。  他说完就哼起来了: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我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友谊,把我们团结成为钢铁集体,钢铁集体……  不知怎的,听着他的哼唱,我的泪水忽然扑簌簌地落了下来。  副连长还在哼唱,我却不知不觉间睡着了。第二天,我醒来的时候,副连长不见了。我的身上裹着一块白色的羊毛毡,是副连长的毛毡。这是连级干部才有的配备。  副连长几乎一夜没睡,他在替我们尖兵班的战士们站岗。  我的故事讲完了。我对爹娘说,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雪夜行军的情景,似乎还在眼前晃动。我没有经历过父辈的残酷战争,却也曾在和平的年代为祖国爬冰卧雪,不曾青春虚度。那时的战士单纯,不善言辞,但满满的战友情,都在不言中。军旅生涯虽然艰苦,我却怀念那种单纯的幸福。  父亲没有说话,他只是深深地叹息一声。  母亲说,儿啊,你不知道,收到你出发前的来信,你老娘我,在那个暴风雪的夜晚,是一夜没睡啊。我想着在茫茫雪原里、在戈壁滩上,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多遭罪啊。儿行千里母担忧哪,合上眼,我就被恶梦惊醒。不过,我也为你骄傲,儿子,你的坚韧像极了你的老爹。  母亲的眼圈红了。  听了母亲的话,我久久沉默着,心间却像是大海的波涛奔腾翻涌。我生长的这个军人家庭,似乎一直就缺乏亲情。父亲是个航空兵指挥员,他的家就是军营。他和家人团聚的日子屈指可数,他更爱白色的指挥塔台,更爱那些银白色的战鹰。母亲把太多的心思放在了事业上,小时候,我半夜醒来,总是发现她在台灯下读写。我还只有三岁,她就背起红十字药箱下乡巡回医疗去了,临行,给我的小手里,塞满医院食堂的饭菜票。那时,我还没有食堂卖饭的窗台高。买饭,要么爬上餐桌、要么骑上照料我的叔叔、阿姨的肩膀。十四岁那年的冬天,我在太行山上修渠。母亲也只是随着参观的人群,顺便来看我了我一眼。那天,天上也飘着大雪。我们见面只有五分钟,母亲就跟着她医院的同事们,匆匆下了山。没有安慰,没有怜悯,只是重复着要我照顾好自己,听领导的话,好好干。多少年来,我一直在心底里抱怨,这个家庭缺少亲情,我的母亲缺乏母爱。所以,我从小就想走出这个家,去寻找自己的爱,去拥抱有温暖的世界。  十六岁,我当兵走了。  今天,听了母亲的一番话,我才晓得,她跟天下的母亲一样充满母性的慈爱。她也会为儿子担忧,也会为儿子痛苦,为儿子骄傲,为远行千里的儿子牵肠挂肚。只是少年从军,多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将她的柔情、慈爱包裹在了严肃、刚毅的外壳里。她对子女的爱更深沉、更有厚度。正是因为母亲严格的管教、从不娇纵,才使我们姊妹们长大成人后,都能够独立地走向社会,从容应对艰难困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会让父亲有资本对他的那些老战友们说:养孩子有什么难啊?我家的子女,从来都没让我操过心。  听了母亲的话,我心中多年的坚冰顷刻消融了。军人的爱,军人母亲的爱,别有一番滋味。  我站起来,迎着冬日灿烂的阳光,面向母亲说:娘,我爱你!    今年,又是一个没有雪的冬天。  窗外,依旧是阳光灿烂,白云层叠。墨绿的香樟树将阳光割成碎影,苍翠的竹叶在风中摇曳出冬的舞姿。江南的冬天,从不单调,有着多重的色彩。只是,我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寂。  和父母围坐一起,共话军旅生涯中的暴风雪,竟成了此生最后的故事。在那个冬天过后,我八十五岁的母亲和九十高龄的父亲相继离开了这个他们曾为之奋斗一生的世界。  我站在阳台上慢慢地度步,细细回味着那些发生在暴风雪里的故事。我想着,应该把它们告诉后来的儿孙们,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不要忘了前辈军人们暴风雪里的脚步……  今年冬天,我也像母亲一样,在等着一场雪,一场铺天盖地的雪,但我知道,她似乎不会来了。今年是个暖冬。

暴风雪里的军人脚步
江凤鸣
【编者按】“我”是17岁的母亲,15岁的父亲,17岁的作者自己。某日,作者和父亲照顾病重的母亲,三个人一起回首起那些与风雪相关的时光。三个故事,三个故事中的他们,是那么年轻,母亲和战友与暴风雪搏斗;父亲在团长的带领下,趁着除夕雪夜,去袭击了鬼子;“我”在副连长的带领下,雪地行军。相同的暴风雪,不同的时光,不同的他们,在此刻的回忆中相聚,作者从父亲母亲的话语中,方才领悟到曾经认为缺少的爱,是那么深沉。作者对母亲所说的:“娘,我爱你!”是如此的直白,又如此的厚重。 对于作者来说,父亲,母亲的离开,就像他生活地的无雪冬天一样,他唯有面对。此刻的书写,是为了一份爱的传承,对于自己像父母爱着他一般,他如此深爱的家人们。 今年是一个暖冬。是此文的收尾。暖,对应的是暖,也是空。冬,之后必然是春。《暴风雪里的军人脚步》,走在往日时光里,亦走在他的未来里。一步,一步,敲击在我们的心上。具有厚重意义的文字,倾情推荐给大家!【编辑:平淡是真】
优秀作者
江凤鸣
江凤鸣: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林业作家协会会员,江南大学商学院董事。
著有散文集两部。与人合集多部。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两百多篇文字,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网络文学平台 。业余作家,痴人一个。
江山首部幽默职场
喜剧《鸡毛蒜皮》,此剧正在热播中,手机扫右侧二维码观即可观看精彩剧情!开心与你同在!
《鸡毛蒜皮》
江山文学网目前拥有作者八万人,作品80万余篇,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开设栏目有:长篇频道、短篇频道、江山征文、江山萌芽。短篇频道:情感小说、传奇小说、江山散文、杂文随笔、诗词古韵、江山诗歌、作品赏析、微型小说、影视戏曲、微电影剧本。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军事历史、青春校园、经典言情、悬疑武幻、剧本连载。其中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专门选拔优秀编辑一对一,手把手对孩子作品的不足与亮点给予细心修改和充分肯定,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逝水流年社团:这是一个无声的约会,却承载着无数个灵魂的重量。梦里流韵,心眷流年。 让我们把梦放在流年,期待在每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都有这样美丽的传奇。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让我们以真诚为经,以温暖为纬,善待别人的文字,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制作:依是幽兰
江山微信推广团队
长按二维码关注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