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粉文学沙龙】张淑清散文专辑

河粉文学沙龙让你的文字飞向远方……
一个女人用人生的大爱、小爱和满满的亲情诠释着她饱满的生活。她也有遗憾,也有未了的梦,她用一只笔把人生的遗憾、感慨、亲情写得淋漓尽致,做好现在的自己,走好自己的路,把人生最灿烂的微笑留在脸上,用雪片一样的作品诠释最辉煌的人生,本期隆重推出大连本土作家张淑清的散文专辑,她眼里的一切都是爱和美……!
【本栏编审:冯岩】
张淑清散文专辑

表弟的国庆节
十一国庆节,正逢姑姑家的表弟庆生大喜之日,我是做服务行业的没有节假日,但庆生是我的表弟,我父亲和姑姑就兄妹两,我请了假也得去参加他的婚礼。
姑姑先在乡下老家为庆生和媳妇举办了盛况空前的喜宴,五间海清房,屋里院外,一条龙似的摆满了八仙桌,简直是八月十五的核桃-满人儿。唢呐声声不绝而耳,在墙边垒砌的三个灶台,三口大铁锅热气腾腾,大街上几个青壮年男人按倒一头羊杀了,姑姑所在的村庄沸腾了,赶大集一样的人群,四面八方汇聚在姑姑家院落里,甬道两旁,鸡冠花,格桑花开的如火如荼,仿佛赶场般的,欣欣然奔赴这场婚礼。
礼仪搭起的凉棚从风门口的台阶下延伸到大门外,姑姑要脸儿,花狠钱把市电视台的一个节目主持人也雇来了,场面极其热闹,姑姑告诉我,晚上别走,还有一场露天电影呢。
平时不言苟笑及行为拘谨的庆生,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清早起来就见他一脸阳光,对来宾都是热情非凡、散烟散糖。
一早儿,洗漱完毕,我们就开始贴“双喜”,婚房里,客厅里、侧卧室、阳台上、厨房里、洗手间……该帖的地方我们全都贴上红红的双喜字。新房内的婚床,是姑姑来城里我们一起去家具城选购的。红色的被子、褥子、床单、枕头,还有“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心字靠枕,铺的展,摆的齐,浓浓的喜气充盈着婚房。
洞房花烛,花好月圆。乃是众人所期:早生贵子,姑姑拎来自家产的小枣和花生。我用12枚红枣和20颗花生在婚床上摆放了两朵花形的图案,镶嵌下众人的期盼和祝福。
新娘乃是大连玉女,身材修长,温柔可爱;庆生也不赖,身高健美,浓眉大眼,才貌双全。当庆生驱车从大连市内把新娘接回家,走进新房前,我连忙按照当地接新娘的风俗,给新娘脚下放上一块用黄锡纸包着的砖头,让新娘踩着下车,以此来祝福新郎和新娘今后的日子步步高。
在众人热烈的掌声中,婚宴礼仪隆重开始了。在婚庆礼仪的主持下,一对新人的出现,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最感动人心的是新人们给双方父母的“敬老茶”,在中国传统的风俗里应是“百善孝为先”。感恩父母。
庆生是从农村一步步考上大学走出山村的后生,姑姑和姑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北山区,姑姑姑父勤劳肯干,在自家几亩责任田里扣起两座草莓蔬菜大棚,连续十年扎根在大棚里,搞立体经济发展,地上是草莓,蔬菜,半空是金针磨,上面爬着豆角,时令蔬菜最畅销,再加上北山区距离滨海市只有六十里,头天晚上,摘好蔬菜,草莓,第二天凌晨,姑父起早骑着摩托车托两大铁篓子蔬菜草莓去早市批发出去,年复一年,供着庆生读完大学,在滨海城全款买了楼,大连姑娘晓玲在一次和庆生坐同一辆车去星海公园路上,认识了,互相加了微信,越聊越投入,越聊越生情,结果就在今年三月,庆生把晓玲带回了老家,给姑父姑姑看看。
双方都回了门,庆生也有自己的工作和房子,两面的父母一拍即合。
姑姑当下就找村里的五叔,一个看风水的先生给折了黄道吉日:国庆节大婚!
山珍海味自不必说,主要是唢呐,这支民间艺术队伍,至今还活跃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的确是值得庆幸的,相比之下,皮影戏,大鼓书等失传,令人扼腕叹息。
表弟庆生的十月一婚礼庆典,是全中国人最喜庆最难忘记的日子,今年的国庆节,你打算怎么过?
老家的土灶
老家的土灶很简单,用土坯垒成的,上面抹一层水泥压实,大铁锅都是父亲徒步从七里外的乡供销社买好扣在头上,顶回来的。土灶左下方泊着风匣,旁边立着一口盛水的泥瓦缸,缸上趴着一只铁舀子。土灶右侧堆积着斧子剁好的苞米秸秆,细细的刺槐枝儿。
灶台是故乡的一种语言,每天第一个醒来,袅袅的炊烟点缀着村庄时,我们枕着小煎鱼和苞米粥的饭菜香不肯起床。炕的温度刚刚好,母亲自菜园子里摘几枚顶花黄瓜,插板子插好拌了大豆酱,那清醇的黄瓜味一波一波溜进房间。
必须起来上学了,在灶台对面钉着一枝三角架的木头,铜盆搁在上面,我们每天都在这里洗脸洗手。
吃了早饭,隔三差五的,母亲在锅里取出两个红皮鸡蛋,让我们揣着课间歇息时吃,灶台简易,日子也朴实如院里的向日葵。只是,母亲围着土灶忙忙碌碌的身影却是世间最暖色的风景。
土灶上的光阴细细碎碎,没有奢华。吃的粗包谷和青菜,均是自家土地的果实。记忆中,母亲腋窝夹着一绺墨绿晃进厨房的一幕,依旧映日桃花似的活在灵魂里。
灶膛的火苗哔哔啵啵,婴儿的小嘴样的舔着锅灶,铁锅里咕嘟咕嘟冒出喷喷香的饭菜味儿,母亲看我一眼,“去洗洗手,马上开饭。”
不用问就知道母亲做了泥鳅鱼老豆腐,父亲赶早拎着网去河套下网捞的,秋天的泥鳅鱼厚实,一网下去也套个二三斤,不过,僧多粥少,早去的父亲运气好,捞个盆满钵满,喜气洋洋回来,对蹲在土灶生火的母亲说,“丫头小子今儿周末放假,炖了吧。”
不黏在炕上了,鱼香老豆腐把我们掀起来,下地,洗了脸。两棵小冬青树,栽在土灶前,眼珠子一眨不眨盯着木头锅盖袅着白色的烟雾,手里端着大海碗捏着筷子,就等母亲开锅,狠狠地造一顿。
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子上不得台面,母亲就把我们安排在土灶前吃饭,平素吃不到的咸鸭蛋,腊肉丁,这会子站在土灶前,抡圆了胳膊可劲吃,连盘子里的汤汁也不剩。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母亲和土灶是岁月里的一道景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土灶端出来的粗茶淡饭喂养了一代代人,也喂养了乡村。
从呱呱坠地后土灶里盛出的第一碗红糖水,到蹒跚学步,读书考学成家,土灶与母亲陪着儿女山一程,水一程。住在宽敞舒适的楼房,没有了土灶相依相偎的日子,生命里仿佛少了什么?细细咂磨,才发现是少了盘根错节在心底的乡音乡情。
于是,很多个节假日,乘车返归老家,守着日渐老去的父母,亲自下厨,在土灶上,烹饪一桌田园饭菜,一家人围坐在大炕,一筷子一筷子的咀嚼旧时光。
老家的土灶,不仅仅是母亲的岁月,更是烙印在每个人胸膛上的文字,只要轻轻吟读,便泪流两行。
父亲与共和国同岁
六十九岁的父亲,今生最大的心愿是去首都天安门走一走。
父亲与共和国同岁,只读了四年书就被贫穷拉回了这片土地上。拿起祖父磨好的镰刀,砍山斧,锄板上山下田,成了北方大地上的一个好庄稼把式。
父亲丈量土地,从不用皮尺,他站在地头一只眼眯起来,瞄准垄沟,再大步量一个来回,便清楚土地的面积。
池塘插秧,当劳力们拉着麻绳笔直行距时,父亲赤裸着一身疙瘩肉,秧苗绿影婆娑,在他的手指间翻飞如燕,一排排秧苗在父亲健步如飞的弓腰播插中,诗意成章。
那时候乡亲们吃水都在村口的一眼老井里,很多人摇着辘轳汲水,父亲肩上横一条枣木扁担,水桶梁上系一粗麻绳,铁桶朝井底一扣,再一抖胳臂,满满一桶水提到平地。
总有人挑水洒一路,父亲担着水,唱着拉网小调,不见喷溅一滴水。脚步稳健,腰杆苞米棵似的笔直。
十九岁,父亲推着大队书记借给他的一辆海燕自行车,娶回本村的林家二姑娘,心灵手巧的林姑娘望着家徒四壁的婆家,只是叹了口气,结婚当天就踩着纺车,纺出一梭梭茧线,融入了父亲的日常。
父亲不久就被社员推举做了队长,一把铁哨从早到晚含在嘴上,指挥人们集体劳动,开山劈田种一年三季的谷物,我是枕着父亲的铁哨声度过了年少时光。
父亲常常在彩霞盈窗时,捏着一块黄面饼子一根大葱,边吹铁哨,边狼吞虎咽消灭掉早饭,他在大街上一站,各家的劳力们扛着家什,溪水般涌到集合点,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梯田山场奔去。
读书后,父亲一再叮嘱,穷人的孩子不仅早当家,还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走出去,见见首都北京是什么样
五年级时,语文课本有一篇关于首都的描写,父亲从生产队回来后,听到我在津津有味的朗诵那篇课文,他居然悄悄伫立在身后,陷入无限的沉思之中。
我发现父亲的眼角挂着泪痕,喃喃自语地说,“人不读书就是瞎子啊!唉!”
祖父在世时一直内疚没有供父亲把书读下去,父亲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祖父也很多次告诫父亲,砸锅卖铁也让孩子们读书。
我比弟弟大三岁,因为一场大病差点带走我的小命,所以读书晚,弟弟读一年,我读二年。
父亲步了祖父的后尘,在我高考那年,让我做出选择。姐弟二人,只能有一个去读书了。父亲难以取舍,唯有交付于我来定夺,我是长女,结果不言而喻。
这些年,父亲自责,未曾供我读大学。我的文章上报,电视里播报我个人文学经历时,父亲独自斟一杯散白酒,呷一口,落一行泪。他心心念念地是:如果闺女读了大学,怎么会嫁在山沟沟里早就是坐办公室聊天读报喝闲茶的国家人。
我安慰过父亲,现在我已经住在城市,虽然是一线女工,可这些底层人生的历练,给了我写作的素材,我是一个精神上的富翁,无论我做什么职业,父亲教会了我懂得感恩。
每年国庆节那天,不管怎么忙,父亲一大早叫母亲找出箱底放着的一套蓝色中山装,那是他结婚时穿的衣服,素日舍不得穿,只在国庆节这天穿上,正襟危坐在家里长条板凳上,打开电视机收看阅兵仪式。
凝视着天安门前雄伟壮观的三军仪仗队,父亲一次次饱含激动的泪水,国强民富,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最重要。父亲就这样,用手中的农具收割了一茬又一茬秋天,也从黑白电视机看到彩电直至家庭影院,由当年俊眉朗目的青壮年活成了华发苍苍的老人。
好在弟弟圆了两代人的大学梦,国庆节快到了,父亲提前对我们打小报告,节日那天都回老家,一家人吃一吨团圆饭,庆祝共和国生日。
姐弟俩在一座城市居住,平时走动一下,商量好了,今年年末开车带着父母去首都天安门看看,尽孝该趁早,不要留下遗憾。
作者简介
张淑清,女,1974年出生。辽宁省大连市庄河人,大连作协会员。 在《农民日报》《天池》《小小说选刊》《中国劳动保障报》《散文家》《检察日报》《中国安全生产报》《内蒙古日报》《海燕》《中国水运报》《滁州日报》《西藏日报》《农村科技报》《分金》《椰城》《散文百家》《新商报》《辽沈晚报》《海口日报》《铜都晨刊》《辽河》等刊发作品,长篇小说《山路蜿蜒》刊《当代文学·海外版》第十七期。
 
原创征稿信息
原创征稿信息:3-5首现代诗歌(个人专辑); 5首古体诗歌(个人专辑); 5–10首翻译(个人专辑诗);800–1000字散文一篇(个人专辑),闪小说600字(个人专辑),小小说1500字(个人专辑);人物专辑等专栏(个人专辑)等,各个专栏投稿提交个人2张横版清晰照片,不少于百字作者简介。
现代诗投稿邮箱:zhangyuehui168@163.com(彩虹)
古体诗投稿邮箱:2236745721@qq.com(卧虎山人)
小说、散文、随笔投稿邮箱:1365660703@qq.com(于金凤)
1140321004@qq.com(脱微娜)
翻译诗投稿邮箱:1137509288@qq.com (小河马)
本平台开设名家作品展,公开发表的权威作品,包含原作品文档、作者简历、一张横版生活照片,请发邮箱1137509288@qq.com邮箱
(注:本平台欢迎洽谈出版河粉文学沙龙合集书刊,欢迎洽谈赞助支持!)
打赏须知:凡平台采用的稿件,专辑作者自行打赏。百分之八十归作者所有,百分之二十留平台运营费用。20元以下(含20元)不发放,合集费用留平台。自平台发布日起7天后发放稿费,投稿自愿,文责自负。
河粉文学沙龙编委
主编:冯岩文华
编委:小梅 彩虹 于金凤 脱微娜 卧虎山人张涛
河粉文学沙龙媒体支持:品悦酒行
品悦红酒:张涛18842688458
地址:大连市中山区昆明街大都会(免费快递)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河粉文学沙龙”
↑点击上方“河粉文学沙龙”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