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舌尖上的盐镇—–出TA 儿面(张雅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号【鲜衣怒马倚斜桥】
昨天下午和阳妞聊天的时候,还说计划今天写对碗面,阳妞说哎呀,你换换样,对碗面咱都天天吃的,有啥写的。好吧。我心里默默吐槽,你是天天吃,我半年还没吃过一次。
所以,在家的天天吃的亲们可别眼气俺们这些在外边吃不到还不会做的人。
也别嫌弃我啰嗦,在这敲着无聊的兑碗。
可是,这实在是让我想念的面食。
所以,此文是给在外的家乡游子过过嘴瘾的哈。
北方人对面食的情有独钟,从孩童时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
生病了,吃碗面就好了,过生日,一定也要吃碗长寿面才算圆满。
陕西人爱吃面会吃面是出了名的,像臊子面,BIANGBIANG面,刀削面,油泼面等等数不过来的面食,都是陕西人的最爱。
有人甚至说,三天不吃面,就会浑身不舒服。
洛阳和西安在盛唐之时为东都西都,洛阳的面食文化不比西安差到哪里去。在浙每日和米饭作伴的光阴导致我更加深刻的思念老家的面食。我南方的同事们就说真不知道你们的面条有啥吃的,好吧,夏虫不可以语冰,止于知也。
捞面条,蒸面条,汤面条,兑碗面,烩面,肉丝面,炒拉条,糊涂面,拽面,油泼面,红薯面,绿豆面,宽面叶。。。。。到洛阳,我拉着你们吃半个月的面食不带重样的。
提起对碗,相信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东东,我也表述不来,
这是我家乡的懒人饭,比较方便快速,
我们也是从小吃到大的,无论过去多少年岁,
换了多少版本,永远吃不厌吃不烦。
真真的是属于吃着对碗面长大的。
就好比你一出生,你开口学话,你讲的就是洛阳方言一样,
这对碗面也是这样,从我们开始添加辅食开始就接触它,
浸入骨血和生命,验证着你一厘米一毫米的成长。
其实很简单,特别简单,一把挂面,一棵葱一根香菜,
几个虾米, 掰点儿紫菜,醋,辣椒油,生姜末。
这是对碗的底料。

当然挂面是相当不地道的,
还是我们盐镇农村老式的大案板擀出来的宽面条才劲道,
哐哧哐哧擀开擀薄后,拿着菜刀开始离面条,
这也是有很大的技术含量的,
离出来的月牙形,
宽窄适中,好看,好吃,不侬。
接下来开始对碗了。
香油是必须放的,
其实放大油也很好吃的。
另有一番滋味,我是好多年不曾吃过大油放的对碗面了。
水滚开了,开始添TA儿。筷子一搅,尝一口筷头儿,嗯,味道不错。
再丢点儿菠菜在锅里打个转就熟了,条件好的还可以再加个荷包蛋。

诺,这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对碗面就出锅了。
感冒了,可以多加点儿醋和辣椒,一碗出TA儿面一吃,汗一出,感冒就好了大半儿。
老人们讲究一根宽面条哧溜吃完才过瘾,隔着屏幕我都能闻到面香味。
还有的擀红薯面条的。
反正只要是面,我们老家人都能给你对成碗吃。方便省事。
小时候爸妈做生意忙,顾不上中午给我们做饭的时候就是很简单的买把挂面交给我哥,我们跟在哥哥屁股后面。那时候还住在老院子,厨房还是老的泥灶,哥哥用火杵把火捅开,添上锅,水开了,面条放进去,然后给我们一人一个碗,放点盐,味精,辣椒面,煮面条的水一冲,面条熟了捞进去搅搅就算OK了,这是我接触最早最简单版本的对碗面。
那时候的天很蓝,很干净,秋天的暖阳晒着人暖和和的,
老院门口的那棵几百年的皂荚树和老井也都还在,
配着堂屋的房檐和胡同口的大宅门,
构成了一幅虽贫困却美好的画面
………………………………
其实哥哥那个时候也才十岁不到,带着更小的我们,物质虽然匮乏,却也充满了欢乐和满足。我对孩童时期太早的记忆是没有的,因为我小时候大半时间都是在外婆家的。所有人对我的描述就是能打架,捣蛋,上树,掏鸟,下河滩捉鱼,我则是不记得了。
慢慢的随着年龄增长,大人们做的对碗里会放虾米,紫菜,葱花,芫荽,不忙的时候,大人们还会下厨擀面,很劲道的面来下兑碗才是最好吃的,一碗热腾腾的面放在那里,绿色的葱花,米白的虾米,紫菜,劲道的面,看上去赏心悦目,吃一口就更觉得爽口暖胃。
在我们上午下学时,在大人忙着庄稼地没空做饭时,兑碗都成了最省事也最好吃的面,没有之一。
似乎每个盐镇姑娘会做的人生第一碗面都是对碗。
那个时候方便面我们都很少吃的,
不会擀面的我们会去买挂面代替,
会端点面到老院门口那家轧面店里轧点,午餐就有了。
我做出来的大概就是这种效果的,看上去没啥食欲的。

学会吃辣椒之后,辣椒油和醋成了我吃兑碗必不可少的佐料,也是没有之一的。
放点南德,十三香,一勺妈妈熬得辣椒油,一点醋,门口HAO点芫荽,妈妈还会加把菠菜,或者老豆腐切成条,或者自己做的绿豆芽。

条件渐好之后还会放块之前熬好存在那里的红肉,
那对我们来说就美味的不行不行了。
我一直好奇这种肉块是怎么熬成的,
我在其他地方根本吃不到这么好吃的味道,可是我一直也做不来。
奶奶有个小锅,有个小炉子,
我最喜欢泡在老院搬个小板凳坐在炉子边,
看奶奶用小锅小火慢慢的煮面做饭。
奶奶做了一辈子饭,吃了一辈子辣椒,
奶奶做的对碗也是别有一番味道,其实现在回头看看,
我当时那么想吃奶奶做的对碗应该是那个肉块熬的好吃的缘故。
老院飘着槐花香,
树下坐着贪吃的我,
一不小心睡着了,口水都流出来了。
那时候的日子真苦啊,
苦的吃一小疙瘩肉都能想好久。

盐镇出去的歌手田华在歌里唱道:
找不到,找不到,在外婆家的小时候,
找不到,已离家太久。
有谁能够指引我回家的方向。
就让风儿带我回故乡。
他的外婆家和我家老院一排,大家童年的记忆大都相同。

现在条件越来越好了,
兑碗的花样越来越多了,
熬骨头汤或者鸡汤,
可以加土豆粉,加川粉,加香菇,
金针菇,木耳,娃娃菜,生菜,茼蒿,鸡块,鱼丸等等,
可是吃着吃着都吃不出那时的味道,
当然,任何时候只要回家妈妈还是会下厨给我做一碗记忆中纯天然的对碗来。
辣椒段扔进油锅炸一下,放进蒜臼捣碎,冲出来的酸汤面更好吃更够味。
我有好多年没吃过炸辣椒了。
工作后更是难得,况且自己也做不出那种味道,
徒劳浪费食材就更不愿意动手了。
但是我相信每一个盐镇人,
尤其是在外的盐镇人,
对兑碗的记忆我想已经刻进大家的骨血,
看那万家灯火,那一扇扇窗户后边,
充盈着多少人间烟火的温暖和情谊。
你馋了吗?
在外的游子,
你有多久没吃过一碗热腾腾的对碗了?
我们俗称的出TA 儿面。
作者 : 张雅莉,河南宜阳盐镇东村人。现在浙江义乌,从事国际贸易.
小镇是任何时候回头都在的家。有父母亲人,有熟悉的空气熟悉的一草一木。
走的再远,即使身不由己,为了工作。但是任何时候,我都在。
谢谢大家对舌尖上盐镇的参与和支持。期待你们更多的互动。
让我们把盐镇的小吃美食挖掘个够。
期待你们。
投稿联系:13615798657 微信同号
今日白露,愿你百岁无忧。
天凉,莫忘加衣。—-2018年9月8日农历戊戌年7月29于浙江义乌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