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说说林州的“匠” / 田新法

田新法丨文
说说林州的“匠”
许多林州人都听过一个神话:林县城东的龙头山原是一条青龙,这条龙不但会长高,还会昼伏夜行,如果它能喝到县南大池里的水,林县就会出一斗芝麻的官。当时中原一带由北方的“鞑子”统治,与南方“蛮子”交恶。一天,有“蛮子”方士路过,看破了此地的风水和其中的奥秘,便游说县官,说此山是条恶龙所变,如不把它镇住,将给林县带来巨大灾害。县官信以为真,便依照“蛮子”指点,在龙头山上建起一座七层石塔。青龙被压住后叫了三天三夜,最后一摇头把石塔震倒了两层,自身却被死死地压在了塔下。自此,林县便不出一斗芝麻的官,而变成了出一斗芝麻的“匠”。
对于传说,无须辨别真伪,但林县世世代代出工匠,却是不争事实。匠者,手艺人也,产生于远古时期,盛行于小农经济社会,尊鲁班为祖师爷。在十年九旱的贫穷山区,芸芸众生要养家糊口,就得掌握一种生活技能,所以便渐渐成了能工巧匠。林县出匠多,大家都有感觉,特别是上世纪中叶,走进林县任何一个村子打听,十之六七个家庭中都有匠人。出得最多的匠有木匠、石匠、铁匠、泥瓦匠,也可见到金匠、银匠、铜匠、玉匠、锁匠、篾匠、皮匠、鞋匠、钉缸匠、补锅匠、弹花匠、小炉匠、磨刀匠等等。大凡天下七十二行都有能人,都会出匠。
在没有电力和机器的年代,木匠最为吃香。各家各户,以至各个作坊、场院、单位、衙门,都少不了木匠活。盖房子时要用梁檩椽瓦、门窗户扇,房子盖好了要打桌椅板凳、箱柜床橱,下地干活要用犁耧锄耙、车机锨杠,日常生活少不了升斗箕铲、织纺磨碾,以及婚丧嫁娶时要用花轿、寿棺……那一样都离不了木匠。这一古老工种,以各种木头为材料,以锯子、斧头、刨子、凿子、墨斗、尺子为工具,通过精心设计、精雕细刻,将死物变成活物,为木头赋予了灵魂,心灵手巧的木匠师傅自然受到了人们的爱戴。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林县的石匠唱出了让世界瞩目的大剧。敢教日月换新天,十万大军战太行,修建红旗渠的队伍里人数最多的就是石匠。这些人祖祖辈辈从事石料开采,用最简单的工具锤子、凿子和钎子,将石料起出来、运出去,加工成各色各样的石头产品。举目四望,石匠的杰作比比皆是:房屋地基、贮藏窖窑、石碾石磨、石狮石兽、佛像神龛、碑文石刻、城墙堡垒、道路桥梁……尤其是在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兴建过程中,无以计数的石匠劳苦功高。他们用着最原始的工具、吃着最粗糙的食物、干着最耗力的工作,淌着热血和汗水,一锤一锤、一钎一钎,精打细凿,打造出了一件举世无双的巨大工艺品。许多学者感叹红旗渠的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赞美林县的石匠!
以石匠和泥水匠为代表的林州工匠成就了闻名世界的红旗渠,而修建红旗渠也造就了更多的能工巧匠。一代一代传承、一茬一茬接力,林州的工匠何止十万,何止“一斗芝麻”?这些人,后来成了林州的名片,名片上写着“建筑大军”。乘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林州建筑大军走出大山、走出贫困,走向了全国各地,乃至异国他乡。靠着的高超的技艺、良好的信誉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林州工匠赢得了许多大城市建设部门的青睐和信任,留下了一片片城市中心的重点建筑,林州据此被誉为全国“建筑之乡”。靠着建筑大军工匠们带来的滚滚财富,林州人摆脱了贫穷,早早成为了全国的百强县。依托红旗渠,林州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中国最美十大峡谷、国家山水园林城市等,戴上了许多桂冠。
常言“木匠石匠干几天,不如铁匠冒冒烟”,想来是说铁匠最好挣钱。这可能有些道理,因为铁匠活与现代工业联系最为紧密,也最能讲出一些科学道理,比如化学成分、铁碳比例、温度火候力度等等,一般人不懂也不易掌握,有科技含量自然就该多挣钱。铁匠们大多在铁匠铺里干活,但有时也走街串巷。他们以铁为原料,有一座煅烧铁坯的火炉,火炉旁摆放一个大风箱,用来控制火的温度,师徒二人靠一把小锤、一把大锤和一个铁砧,你来我往、你唱我和,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看着铁匠师傅油黑发亮的赤膊,看着火花四溅、热气腾腾的打铁场景,谁都会心悦诚服、由衷感叹。
在现今老年人的记忆里,一定还残留着补锅匠的记忆。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当年就是凭一出《补锅》花鼓戏出道的。以前,在林县的村子里,常常可以听到“咕噜锅啦、咕噜锅啦……”,这就是补锅匠在喊。他们挑一根扁担,两头固定着木箱,层层抽屉里分别装着各种工具,沿街叫喊招揽生意。因为以前的锅全由生铁铸造,用柴火烧得久了,很容易穿孔漏水,于是就会找补锅匠修补。匠人看着裂孔轻微,就用一只锅钉穿过,扭曲钉尾,用锤子打平;如果裂孔较大,则把铁粉熔成铁水,浇在锅内穿孔处,冷却下来再用锤子敲打平整。补锅看似简单,但工艺要求极高,也不乏技术含量。与此类似的是小炉匠,他们同样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为各家各户修理和加工各种炊具、器皿、白铁家什、铝制品、日用品,有的还会磨剪子、抢菜刀、换锅底、箍铁桶、锔大缸、锔磁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据称就出自小炉匠这一行当。
匠,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匠,是林州人的立身之本、生存之道,在故乡发展史上历久弥新。匠,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走过来,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脚印、一道道绚烂的光彩、一首首夺人心魄的歌谣。匠,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也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留在历史的记忆中。但是,无论何时何地,工匠精神都不可或缺,都应当永远继承发扬。这种精神,是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其基本内涵应该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各个方面。在新时期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强化中国制造、加快企业竞争发展、加强个人的劳动技能和道德操守,都显得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
(写于:2019-12-24)
作者简介
田新法,男,大学文化。籍贯河南林州。1968年2月入伍,任职至政治处主任。1990年10月转业铁路,曾任武南车辆段副段长、铁路局档案史志室主任等职。2010年退休。在职期间主编铁路志书、年鉴数十部;出版文学作品集《春天过后不是秋》《文乐极境》等。
推荐阅读
我有一个小小窝 / 田新法
【随笔】听听歌,益处多 / 田新法
【随笔】走路心得 / 田新法
《林州文苑》征稿启事
林州文苑是一个纯公益原创平台,旨在交流文化,宣传林州。
平台立足林州,面向全国,放眼未来,是用心舞文弄墨的乐土,是文学爱好者的家园。
热烈欢迎投稿来函!
投稿邮箱:305806942@qq.com
主编微信:wangxiaoping_3
林州文苑
扫上方二维码,关注林州文苑
所有作品必须是原创首发,禁止一稿多投,平台不负责版权纠纷,文责自负。
版权声明:【林州文苑所使用的文章、图片及音乐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