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的“四”和二校门的“二”

今天早上看到群里的一篇文章,一看标题就心中一惊,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卖国贼题字的“清华园”牌楼应该废除吗?》。阅读全文后,不禁为二校门的命运担忧,这文章纯是为二拆二校门做舆论准备呀。同时,也想起来历史上多有巧合之处,这地名有时还真会预言般地左右这地方的命运。比如说东北城市四平,解放战争之前,这个城市就叫四平,解放战争中,为争夺这座城市,还真打了四次,方才最终平定四平。
在洪学智回忆录里有两小节专门谈四平的,一个叫做“四平保卫战”,另一个小节为“血战四平”。文中提到,1946年3月17日,我军第一次解放四平,之后坚守四平,阻止国民党军北进。
国军守将,曾任国民党政府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长官职务的郑洞国,在他的回忆里,也用了两个小节谈四平,一个叫做“首战四平”街,另一个叫做“再战四平街”。
实际战况是,国民党军首战四平街,攻克了四平,之后再战四平时,已经是争夺四平的第三次战役了。郑洞国所说的再战四平,就是洪学智所说的血战四平,那一次,守军守住了四平,我军最后撤围了,第四次就不用细说了,那时,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四平最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这位写《卖国贼题字的“清华园”牌楼应该废除吗?》的作者,貌似对清华园的历史非常熟悉,对题写“清华园”三个字的那桐也做了周详地介绍,估计这卖国贼的帽子没有扣错。可他这文章题目里有一个重大错误,那就是二校门不是牌楼,当初就是清华大学的正门,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校门。这个校门可以看作是北洋政府时期的校门,当然也可以称北洋政府是卖国政府,因为袁世凯签订了卖国条约。
清华大学有三大正门,分别代表三个重要时期,除了这二校门之外,现在称之为西校门的那个校门,是二校门之后的正门,那个门可以说是代表国民政府时期,那建筑风格和南京的国民政府大门相似,就是解放南京时,红旗插上的那个门。
再一个就是清华南门了,这个门可以说是代表人民政府时期的,更准确说呢,代表70年代年之后的时期,七十年代初期,还是以清华西门作为学校的正门,70年代初,西哈努克亲王来校参观时就进的清华西门,后来尼克松来校的时候,就走清华南门了。
要这么算呢,现在的清华主楼门,也就虽然向南开而清华人习惯称其为东门的门,是代表改革开放之后的大门。按规模和排场来看,这个主楼门应该是现在的正门,但是因为这“清华东门向南开”的歌谣有点坏了它的名声,再加上前年,这主楼门镶着“清华大学”四个大字的花岗石,居然被一辆汽车撞出了破绽,原来那花岗石竟然只是个贴面。难道清华就缺这点门面的钱吗?好歹也弄块实实在在的花岗石呀。
虽然主楼门的运气不太好,但它的位置却符合北京传统四合院正门的位置,也就是开在院子的东南角,这么说,说主楼门是正门还是有依据的。
自西门建成后,原来的校门才被称之为二校门的。二校门在文革时被拆过一次了,拆它的理由也和今天我读到的这篇文章中所根据的理由是一致的,就是“打到卖国贼,砸烂封资修”。提议拆二校门的虽然是造反派,但实际执行这项劳役的是走资派和黑帮,其中不乏名人。当时还拍了照片。
改革开放后,二校门被重建,也就实现了二校门中这二字所暗含的“二”建。记得那时校长办公室发过通知,在拆除塑像之前,先做了个圆形的雕像,挂在了主楼大厅的正门内,不知现在还在不在那里了。拆除的工作也算是文明施工,先拿布围了一圈,外人看不到施工的过程。
这位文章作者,在文中还举了个不太符合逻辑的例子,说仿宋字是秦桧的字,因为秦桧是汉奸,所以就不叫秦体,该叫宋体。他把这叫做因人废字。
希望二校门只有二建,没有二拆,已经二过一次了,就别二第二次了。至于那“清华园”三个字及其落款,实在看不惯,倒是可以换掉,写这三个字的人很多,咸丰也有遗墨,原来“国立清华大学”这几个字还是谭延闿写的呢。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