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乡愁 || 有几个场景,总会让我想回到西溪老家

永康五金走四方,行担四方美名扬

有几个场景,总会让我想回到西溪老家
文/老漂
越过山丘
遇见十九岁的我
戴着一双白手套
喝着我的喜酒
他问我幸福与否
是否永别了忧愁
为何婚礼上那么多人
没有一个当年的朋友
老家给了我关于“远方”的最原始、最美好的念想。小村庄四面环山,或许正因为有山在视野上的阻隔,才会让人更觉得“远方”离自己很近,可能就在山的另一边。也因为这个原因,总喜欢翻越一座座高高低低的山峰。有时站在山顶,眺望有点迷离的小村庄,会觉得那就是远方。对“翻山越岭”一词感受得最多的还是从丁坑通往黄溪滩的山路,那断坡不陡,路也不难走。不过对于还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我来说,路途也算遥远了。爬坡、爬坡,终于爬至最高点,视野开阔,微风徐徐,这种感觉真的十分美妙。
以前的我很细腻,细腻到只要一段时间没有回到老屋,就会更加小心翼翼。因为老屋前后都有无数的植物和动物,植物在那停留的时间总是比较长——池塘边有柳树、野梨树、棕树,大片的竹林,还有稍远处大片的香茅草、蓖麻和一些叫不上名的杂草。许久没回去,总觉得需要和人一样,重新和这些植物熟悉和他们一一打招呼,他们也会和人一样慢慢老死、消失,但只要我心中还能投射出他们的影子,那么他们便还在。
每每念起老家,总感觉有种说不清的复杂:有几个固定的场景会很在心里回忆或想回到老家,其他时候更希望远离。因为物是人非,我还在,我已不再,很多人事物也已不再。
下雪后,会很想回到承载着整个童年的老屋,不希望做什么,只想在里面躺着一夜,看鹅毛大雪落下。抑或早上醒来,踏着没人踩过的白地毯,一步一步走至山脚,会让人产生一种顶礼膜拜、不敢亵渎的祥和。

也会让我想起鲁迅的百草园。想起和百草园一样的童年,那些童年细节和片段——能随着我的闭眼慢慢一点点投射在眼前,沉浸在在那段没有时间、没有世俗烦恼、没有未来、没有焦虑的柔软时光里:泛黄的画面一小段一小段如老式电影一般,伴随着时不时的抖动感缓缓放映着。或许那才是真正活在当下每一秒的时光。
春来临时,也希望回到老屋,看屋后高高低低的山谷里那一夜千树万树花开满山的欢腾,真的是童年时期最为热闹的场景。
作为80后,因为永康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无奈,小时候生活较为拮据。那时能看到的颜色以灰暗冷色系为主,不论是身上穿的衣服还是家里用泥土拍平的地面。所以偶见暖色系特别是漫山遍野绵延不绝暖色系的闹腾,会让人心里顿时充盈着力量感和对远方的强烈期待感,只想撒腿欢腾地穿梭在树枝间、花丛间,时而驱赶一下蜜蜂和蝴蝶。以前所有对未知的害怕在那一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那一抹抹一团团、红的黄的粉的白的绚烂,对当时的我来说可要比“年、春雷和猪三腑羹”更为重要。
属于早春的另一项重头戏“春耕、春种”也是我极为喜欢的场景。并不是喜欢干农活,而是看着不同的种子以不同的形式被播种在泥土里,心里会觉着无比踏实、幸运和感动。
作为五金之乡的永康,很多人家里的父亲一年到头总漂泊在外讨生活,所以那时学校在春秋两季是有农忙假的。小小的我站在水田中,学着大人的样子沿拉好的定位线帮着插秧,半个身体全都陷在了泥水中,却还是雀跃、亦步亦趋地向前挪动。甚至大人很讨厌和害怕的蚂蟥,也因为一年难得见到一次,在我心中并不反感。那种时候,最期待的就是听到卖发糕和甜馒头的自行车传来的叫卖声。只听到第一声,口水便难以自控。一毛五一块的白糖发糕是记忆中最美味的田间美食。不过,既然是在外干活,大人自然提前准备了餐点和一大壶装在葫芦形蒲瓜或军用铝制水壶里的凉水。所以,发糕更多时候只是飘荡在远方的声音。
那时一度认为是二十四节气推动着时间前进和四季轮换,直到现在仍然对帮农民把一年的工作计划列得明明白白的二十四节气充满敬畏。一直觉得时间、年龄只不过是一种虚拟的符号而已。人的一生难道不正是在轮回的四季以及将四季分割成更小单位的二十四节气循环着的吗?
作者简介:老漂,80后,老家永康西溪丁坑。自幼爱好文字,嗜书如命。从事品牌策划,先后在门户网站、连锁餐饮酒店、电商等行业供职。

给喜欢读书的你
今日推荐余华经典
余华长篇小说包邮全集4册108元
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细雨中呼喊
点击图片?扫码订阅?13506797066
永康乡愁原创发布,未经授权同意,禁止任何形式链接。投稿邮箱932670871@qq.com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永康乡愁微信公众平台
胡发东 || 两株老杏树
生姜的传说 || 和谷
苍茫大地上的知己 | 吕纯儿
电影《活着》| 张艺谋
《永康乡愁》|| 吕丽盼 :萝卜钱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乡愁生活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