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展《中国史纲50讲》随笔

对历史的解读,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思路,最近比较流行的是大历史观。
所谓大历史观,就是不把历史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元素当作研究对象,也不把制度、文化和种族当作衡量的标准,而是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以及人类的温饱作为出发点,来从新解读历史 。
在大历史观方面讲的比较好的,就是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国内施展老师的《枢纽》也是不可多得作品。
施展老师的这门《中国史纲50讲》,就是基于《枢纽》这本书而来的,他从大历史观的角度,重新梳理了一遍中国的历史,可以说非常精彩。
~以下是我学习这门课程的随笔。
在我们的认知里,中国历史一般说的是中原历史,这是不合适的。我们国家是被草原、高原、海洋、中原、西域包围,单一的只拿一部分出来讲都是不对的。
按照施展老师的说法,这些地区形成的文明不断互构,互为条件,互为解释,互为意义背景。这种互构性达到了如此一种深度,以至于脱离开其中一方,完全无法解释其他方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因此就是这些多元亚区域持续地共生、互构的体系史。
整个课程用几个关键转变点进行组织,他们分别是商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之变以及古今之变,下面分别来介绍一下。
商周之变
首先说商周之变,中国的所谓封建社会,是从周朝建立后开始的。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周天子把自己的功臣、亲信分封到各地,在新的领地建立统治,为周朝建立第一道外围防御。这就是所谓的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里,诸侯和天子更像是CEO和合伙人之间的关系,国事要事都要诸侯商量共同决策。
周秦之变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其实已经结束了所谓的封建社会,国家的统治不再依靠分封诸侯来维持,国君和文官系统的共治是整个国家的运转基础,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已经产生。
唐宋之变
唐宋之变是豪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之后,社会的组织形式已经从之前的世家大户逐渐发展成为平民化的社会,后来宋朝的小商品经济之所以发展的这么好,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古今之变
古今之变就是从清政府退位到新中国的成立这个节点,结束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战争,可以说是在一片废墟中建立起来的新中国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下面我们再沿着时间线简单的梳理一下。
权利的游戏
我们从周朝开始,周天子分封诸侯,一方面帮助建立外围的统治,另一方面自己的权利也被分散了。地方诸侯的势力越来越大,逐渐脱离的周天子的控制。这时候就需要变法,变法的目的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收回诸侯的权利。
变局
随着铁器和农具的普及,新的劳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耕作效率,这就让农民有了闲暇的空余时间去种私田,这对当时诸侯控制的井田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有些农民甚至不去种公田,跑去种私田。
这时候周天子看到了机会,就为种私田的农民提供保护。作为交换,这些农民需要交纳一定的赋税给中央。这样就大大削弱了诸侯的势力 。
礼乐崩坏
随着旧的分封体制逐渐的瓦解,新的统治方式没有形成之前,人民的思想生活出现了絮乱,不知道评价事物的标准应该是什么,这一段时期称作礼乐崩坏。
百家争鸣
不破不立,这时候就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潮,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虽说百家,但是总体上主流思想还是有三家把持:儒家、法家、道家。
统一六国
秦王嬴政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也实际意义上结束了封建社会。他组织了发达的官僚系统,建立起了类似西方“君主立宪”式的统治方式,不过在这个系统下,君主的权利更大而已。
楚汉争霸
为什么项羽最后败给了刘邦,历史上有各种说法,这里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一下:
在大势面前,刘邦和项羽的抉择不同。
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统治体系,项羽却要分封诸侯,企图开历史的倒车,让统治回到秦朝之前的统治模式。而刘邦则顺应历史,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
刘邦在打败项羽,解决完异姓王之后,把自己的子孙分封各地,名义上依然是个封建王朝,但是实际上已经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让天下休养生息,国家和民间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武帝上位之后穷兵黩武,开疆扩土,把前两辈积累的家底都花的底朝天,从而导致社会从平民社会变成了士族社会,豪族重新觉醒。
豪族的觉醒
战乱让老百姓负担加重,随着战争的持续发展,老百姓的税负越来越重,到最后已经无法负担,于是这些百姓主动放弃户口,依附有影响力的豪家大族,从而逃避税负,这样就导致了士族的崛起。
王莽与刘秀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把土地收回国有,试图恢复平民社会,但是那些士族是不允许的。于是刘秀登上了历史舞台,走上了与豪族共治的统治模式。
宦官的使命
可是皇帝家是不可能一直这么容忍下去的,于是扶持自己的势力。不过古时候不是所有人都能读书的,大部分读书的人也都是士族阶级,无奈皇帝只能启用宦官。
但是宦官做大了,就会受到皇帝的打压,于是东汉历史上就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画面:先是士族当权,过了十几年就是宦官当政,再过十几年士族就又上来了,如此反复。
其实宦官只是皇帝的一个棋子,是皇帝和权臣斗争中的一个手段。所以当时的矛盾依然是皇帝和士族之间的矛盾。
三国风云
三国时期的矛盾主要是寒族与望族的矛盾以及主客之间的矛盾。
首先是寒族和士族的矛盾,到了东汉末年,士族已经达到了鼎盛,什么四世三公的大公士族出现了很多,曹操和袁绍就是寒族和士族的代表。
曹操一直想攀附世家大族,但无奈总是被拒之门外。直到曹操以黄巾军为班底组建了青州兵,有了自己的班底,才逐渐走上了正轨。随后曹丕篡权,但是无法掌握青州兵,这样就等于放弃了兵权,再加上用人上推行九品中正制,这反而让士族掌控了官员的垄断。
主客矛盾说的诸葛亮和李严。刘备入川,占了刘璋的地盘,但终究是一个外来者,他以光复汉室为口号,就决定了必然要不断的出兵抗魏。否则就是站着茅坑不拉屎,蜀地的旧势力就会有理由把他赶出四川。
白帝城托孤的重臣分别是诸葛亮和李严,前者是刘备带来的,是客;后者是蜀地旧有的势力,是主。刘备的意思很明显,作为外来的人,还是要仰仗旧有的势力的。
主客矛盾在于,如果诸葛亮不出兵抗魏,那么就是占蜀地无名,有可能被赶出四川 ;如果出兵抗魏,那么就是劳民伤财,蜀地旧势力又是非常不愿意让自己的资源浪费。
乱世王朝 魏晋南北朝
从曹丕“螳螂捕蝉”,到后面司马昭“黄雀在后”,注定了魏晋是一个不平凡的朝代。因为他们的帝位都来路不正,后来人都想跃跃欲试,这就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于是导致了八王之乱,司马家把胡人引入了自己后院,然后就是五胡乱华,好一番热闹景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老祖宗一向讲究继位正统性的原因,在选择皇帝继承人上,嫡长子继承制之所以不可动摇,就是因为其拥有的正统性,即使有时候长子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关陇军事贵族:宇文泰和独孤信一手构建,是后来的隋朝和唐朝的政治基础。
南朝:士族居高位,寒门掌机要,皇子镇强藩。
短命的隋朝
隋朝之所以短命,是关陇军事贵族和皇权斗争的结果。
杨坚是著名的怕老婆,其实他并不是怕老婆,而是怕她老婆独孤皇后背后的关陇军事贵族。
杨广为了摆脱军事贵族的控制,多次出兵朝鲜,目的就是打破关陇集团的平衡,培养自己的势力,最后这些军事贵族造反,李源上台建立大唐。
盛唐
唐朝依然是皇权与关陇军事贵族共治的社会,不然也轮不到李源上台,不过安史之乱打破了这个平衡。
安史之乱之前,唐朝是一个豪族社会,军事贵族、世家大户一时风光无限,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大家纷纷南逃。这样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世家大族逐渐没落,另一方面也给南方的农耕技术带来了改革的动力。
农耕革命
安史之乱之前南方是没人去的地方,地广人稀,大家的耕作方式还是比较原始的刀耕火种,水稻一年种一季,因为有着大量的土地,所以也就不怎么讲究效率。当大量难民涌入的以后,对农耕进行了精细化运营。
所以安史之乱是一个转折点,它把当时的社会组织方式从豪族社会变成了平民社会。
二元帝国:宋朝
宋朝应该包括 :北宋、南宋、辽和金。
宋朝是一个商业和文化繁荣的朝代,这都依赖于当时的平民社会和小农经济,发达的商业环境让大家手里都余粮。
另一方面宋朝是一个典型二元帝国,所谓二元帝国指的是草原提供安全秩序,中原提供财政秩序。
澶渊之盟虽然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大辽,在历史上是一个耻辱的事情,但这也换来大宋100多年的和平,这样的好处是大辽提供的军事安全让大宋不必担心草原的侵扰,说白了就是拿钱换安全。
草原王朝:元朝
铁木真成吉思汗是天可汗,不仅是中原的统治者,也是草原的统治者,高原的统治者,中亚斯坦国的统治者,所以当时形成了万国来朝的盛世。
女贞人的清朝
女贞人皇太极收复了退守在草原的北元,继承了元朝的正统,然后挥军南下,统一中国,形成了满汉回蒙的盛世,所以女贞人也是中原,高原,草原的共主。
游牧者与定居者的竞争
为什么来自草原的统治者在历史的某个时期统治了世界?
15世纪进入小冰河世纪,对于草原的游牧者来说是福利,草壮马肥,物产丰富,人口疯长,温饱则思“淫欲”,就有了征服的欲望。
帝国主义、约翰逊主义和列宁主义
在一战前,英法德列强控制着世界格局,弱肉强食是当时的世界运作规则。
一战后德国战败,按以前的原则,德国的利益会被战胜国英国法国等国瓜分。但是美国提出了不同的想法,觉得应该尊重不同种族各自的主权和利益,这就是所谓的约翰逊主义。
英法等国欠了美国太多外债,表面上不能不给美国面子,这就导致了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表面上进行约翰逊主义,背后里还进行他们那一套列强主义的瓜分逻辑。
列宁觉得每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都应该进行革命,推翻现有的资产阶级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列宁主义。
双循环结构
中国-西方国家之间的第一循环:由欧美国家输出技术和服务,中国输出产品。
中国-拉非国家之间的第二循环:有拉非国家提供原材料,中国提供红利输出。
民族主义与普遍主义
超大规模体的中国不能被民族主义的狭隘价值观蒙蔽了眼睛,应该用普遍主义的价值观,把自己放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若想取之,必先予之。
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
从刚开始的天命之人,统治阶级的正统性一直是维系国民意识形态的第一选择。
就算改朝换代,新的朝廷也把自己定义为天命之选,旧的天命已去,新的天命已来。
除了君权神授之外,中国的儒家思想也是主导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支柱,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仪教化成为统治阶级在精神世界统治人民的工具。
有时候就算外族当政(元朝,清朝),他们只要继承了旧的天命,并且在认同和接受儒家思想,就可以得到国民的认同和支持。
但是到了近代八国联军入华,让国民意识觉醒,民族主义的思潮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当日本侵华时,就激起了强烈反对,可是日本却不明白这个道理,觉得一个少数族裔的女贞族可以统治整个中国,为什么自己却不能。
根本原因就是形势不同了,近现代更讲究统治者的身份是否是本族。
~以上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