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大街(消失的“小关大街”:锦衣卫桥、珮记大楼、水梯子…)

狮子林大街

小关、小王庄、小树林、王串场,老天津人常把河北区这四大片居民区合称为“三小一王”。以前的河北区中山路与元纬路交口,到狮子林大街和金纬路交口之间有条街,叫小关大街。小关大街坐落的这片地界以前就称为“小关”,大致是由海河、中山路、昆纬路、狮子林大街围起来的这片区域。

小关地区保留下来的老照片不多,上图是网友@萧渰十岁时拍摄的,很珍贵。具体地点他已经记不清,大概是进小关大街的第二个口儿,过小关派出所。

尽管今天这片地区早就被楼房所覆盖,小关地名也已经很难再找到,但是老天津人仍旧沿袭过去的叫法,一开口就是:
“我上趟小关儿!”
01小关的历史

“小关”之名可以追溯至700多年前的元代,元朝初年,小关地区三面环水,元世祖在金钟河贾家大桥之处(金纬路与中山路交口)设关,征收盐硝税,称为”硝关”。
津门保甲图说
明永乐十三年,成祖朱棣罢海运,兴河运,所以原来大直沽运输中心的地位就开始转移到了三岔口,也就是这时候,三岔口以及周边开始繁荣起来。小关在三岔河口东侧,所以那时后的小关地区主要居民都是船工、渔民等等。
康熙四年,清政府在离三岔口不远的河北大街南运河上设置钞关(税务部门),此处称北大关,为与大关对应,又因”硝”与”小”同音,所以”硝关”之后讹传为”小关”。这个关口就在后来的贾家大桥附近。
贾家大桥旧貌
除此之外,小关之名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此说法没有提及”硝关”的问题,说”小关”仅仅是相对”大关”而言。小关是明清时代征税的”工部关”。与工部关相对而言的就是户部关。
北大关上的钞关其实就是户部关,工部关收的是竹、木等建材税。户部关则对商船征税,商船交税要使用”大明宝钞”办理,所以户部关才叫钞关。

大明宝钞
小关地区的另一条主要道路就是锦衣卫桥大街。这条路的来源与小关地区出现最早的村落,锦衣卫桥村。锦衣卫桥村以桥得名,桥名自然就得自于“锦衣卫”了。
锦衣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三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

锦衣卫桥
锦衣卫桥村的形成当在明中期以后。1982年6月9日有人在小关大街上的小关一小台阶上发现了许多刻字。经考证,小关一小就是关帝庙旧址。据传小关大街的三元庵、玉皇庙也是明万历年间建起来的,虽然这些庙早已不存在,但当年仍有很多胡同以其命名。
清朝以后,“小关”一带人口逐渐增多,地名也日渐重要。《续天津县志》载:“其小关口当北河之冲,北场坨盐尽堆于此……”可见“小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历史的久远。

80年代小关地图

02小关的记忆

小关地区到了清末时期已经相当繁荣,贾家大桥到土地庙之间形成一条街道,这条街就是小关大街的前身。当时街口设有”小关公村”牌坊,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再加上庙宇庵院众多,所以热闹非凡。

在上世纪50年代底60年代初,小关大街三元奈是卖东西最热闹的地段,那块儿有个水铺,水铺对面的四合院有老两口卖蛐蛐。60年代“节粮度荒”时期,贾家大桥还有个破烂市,那里有打把式卖艺,卖旧物杂货的各种江湖人在此聚集。
当时的小关大街之名尚未形成,每一段都有自己的名字:小关街、土地庙、吹风口、韦驮庙、关帝庙,直到1958年才正式统称为小关大街。

小关旧貌
贾家大桥在1953年填河筑路时被拆除。据老人回忆,当时桥口一带有山泉豆腐房、干货铺等商铺,休闲娱乐也有河北区文化馆。附近的珮记大楼、红旗针织厂(老当铺)、恒源宿舍、百货铺(俗称线铺)、副食店、豆腐房、面铺子、小酒馆更是小关人的难忘记忆。

珮记大楼珮记大楼,可以算是小关地区的地标。正巧网友@志伟,这位大爷当年就住在珮记大楼跟前,给我讲了下这个地方的历史。
珮记大楼的主人叫冯珮,是个资本家,有七个老婆,文革时期就因为这事被抄家。
这珮记大楼有4层高,但是每一层的高度相当于今天的2层以上,他曾翻窗户登上过珮记大楼,在上面可以看到南京路上的电报大楼、制革厂的大烟囱等建筑物。整个珮记大楼横向有25米,纵向40米,地基都是毛石垒砌。更牛的是,76年大地震,这栋楼纹丝没动,一块砖都没掉。可见房屋质量。
80年代小关地图 

苏家胡同、曹家药铺胡同把它俩放一起是因为这两个胡同都和小关地区有名的大夫有关。
曹家药铺胡同口右手边,就是中医曹先生,左边是个水铺,掌柜的姓薛,对面是三元庵,后面就是曹家大场。
早年间天津有个著名的顺口溜,叫《天津地理买卖杂字》,这里面有一句叫“苏先生,全知道,锦衣卫桥卖膏药。”天津过去还有个俏皮话,叫“苏先生的膏药——没病找病” 。
这两句话都和锦衣卫桥大街的苏家胡同有关,传闻当年的苏家胡同就是天津祖传的苏氏正骨中苏家居住的地方。

小关老人在介绍小关旧建筑
图源@津味一一读懂天津留住乡愁

1994铝品厂小关铝品厂出名,倒不是因为这厂子产量多高,质量多好。主要是94年的一次锅炉爆炸,老小关人无人不知。那年夏天的一个凌晨,铝品厂车间天桥连接铝炉的链子断了,导致炉子掉进了电解池引发了这次大爆炸。(也有说是司炉工为了看足球,忘了给锅炉加水)

这次爆炸毁了小关地区大部分住户家的玻璃,当时不到早晨6点,已经有起床的了,而且正值世界杯期间,所以很多人目睹了爆炸的蘑菇云。
曾经有个住小关的朋友和我说:“当时我还以为学校炸了呢!把我给美坏了!”
这次爆炸直接把铝品厂炸黄了,后来小关人就管这片地方叫“爆炸场”,渐渐成了孩子们的游戏场地。

小关高跷小关公议高跷在大悲院表演
小关地区民间艺术丰富,最有名的就是小关公议高跷(原名涌善高跷),小关公议高跷老会始创于清同治年间(1870),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该会所传承的这一绝活,传承到今天已有7代传人。
据老人回忆,当时的高桥会就在三元奈胡同中的一个大院里,这些人一到逢年过节就在小关大街,东河沿一带进行串街表演,高跷、秧歌、花棍、狮子舞,还有挑着“挑子”走花步的,热闹非凡。

03消失的小关

在平房改造前,小关地区人口稠密,街巷狭小,公共设施简陋。到了90年代,天津旧城区改造速度加快。1995年左右,小关的危陋平房已经拆改了一大半以上。

90年代小关改造后旧照
如今的小关仍然是河北区出名的居民区,但是当年老居民基本都整体移民“八大桥”了(桥园里,康桥里等),今天的小关除了道路走向还有点当年的痕迹,其他方面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关一小、二小、水梯子等无数承载了无数小关人的地方也早已难寻踪影。
小关这个地名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对于几代小关人而言,对家乡的那份深情厚感早已根植内心,不论身居何处,年岁流长,他们的血液里总会涌淌着一份割舍不断的“小关情怀”。

内容由天津人(tianjinren88)综合整理,其他公众号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你离天津的距离,只差一个公众号

加入天津人自个儿的微信圈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商业合作微信请加:tiehua555
        
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39.9元两个人吃一顿烤肉?这家抖音网红店的老板疯了吧?!

狮子林大街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