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图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 | 衡山小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字 | 3635字
“文章本天成”。
我相信真性情的流露中一定有诗意。
对于但丁来说:“写诗是少年的本能”。
少年,
是一个人最有诗意的年纪。
而保持“赤子之心”,
是我们对于所爱之人最诗意的祝福。
你会在什么时候想写诗呢?
还记得你曾经写过诗句吗?
埃兹拉·庞德的
一个楔子:埃兹拉·庞德的《华夏集》
庞德的天才在于发现了汉语诗的生命体与力量,他所谓穿越世纪的“日日新”。这一生命体的运行机制有点像DNA,旋转衍生出种种不同的翻译,这些翻译是原作的亲属,而非克隆。原作与翻译之间,如同父子。无可避免的,有些翻译过度系于原著,而另一些则是断然反叛。
胡适
胡适:“汉语的文艺复兴”
胡适1917年的宣言在文学上发起了“汉语的文艺复兴”,拒绝文言文和古典主题,选择白话与“现实主义”,这主要是受庞德1913年的意象派宣言启发。
一个圆满的回环:庞德以为自己是在中国发现的它,而胡适则以为他来自西方。
本书讲述了西方现代诗歌以及中国自由诗的相互影响。比如中国的唐诗对于西方文体的影响促使西方现代诗歌体的产生。关于这一点,应该与思想史中关于荷马史诗,文学、神话题材书写方式的区别中对比找找唐诗的真正影响,而不应该仅仅是一厢情愿的认为是大中国对全世界的影响都是主要的。
所以,应该留意时间线。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作者:【美】艾略特·温伯格 , 光哲 【译】
类型:文学、翻译、诗词、现代诗、艺术美学
推荐:三星
出版: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2月第一版
ISBN-978-7-100-17024-6
一首诗,读了29次,每一次都带着第一次阅读的感受,是一种什么体验?
比如这首: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王维与鹿柴
关于王维和鹿柴,有一个民间的流传的歇后语。“尘世事真荒唐,鹿王告人王。欲得了解荒唐案,鹿王去求摩诘王。”在这里,“鹿柴”暗指鹿野苑,释迦牟尼初次布道的地方。同时也说明王维的佛学修养。
鹿柴是辋川20余处景观中的一处。辋川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南10余里,这里山泉逶迤、峰峦叠嶂、奇花野藤遍布幽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因辋河水流潺缓,波纹旋转如辋,故名辋川。“终南之秀钟蓝田,茁其英者为辋川”。辋川在初唐是宋之问的别业,后被王维购得。从此,王维过起了“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闲适生活。
王维常陶醉于山水之间,同孟浩然、裴迪、钱起等诗友良朋“模范山水”、“练赋敲诗”、泛舟往来,鼓琴唱和,为辋川20景写下了40首无言绝对,取名《辋川集》。
网络
其中《山居秋暝》最能体现王维在鹿柴的生活。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本书选取了王维的《鹿柴》进行翻译,五言绝句共20个字。全书在正文部分选取了19个版本进行详细的点评(后记增加了10个译本,共计收录了29个译本)。主要为英文译本,也有部分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的译本。
简净勾画出来的不仅是现代翻译艺术的的演化,也是同时段世界诗学鉴赏的变化。
本文可分为三个方向评论:
诗歌的理解与哪些因素相关?
作者的身世背景。比如鹿柴就是王维购置的私家园林,所以进入自己的四季园林观景的心态与到其他地方的心境是不同的。
特殊的语言符号以及发音相关。每个地区的书面文字有特殊的文化属性,并且在表达一个意境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人会选用不同的文字,尤其是对于中国的文字,有着极强的符号美学,同时,方言的使用在押韵方面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翻译者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比如汉森《中国抒情诗》译本。汉森是古汉语诗歌、历史、哲学领域多产且优秀的译者。说明作者本人的学识、修养、阅历等对于翻译的作用。翻译是一件经验为主的艺术创作。
2.诗与诗意 | 艺术与美
诗是值得译的。
那些不能被翻译出来的部分,
才是诗歌真正的美之所在。
讲述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等,能够表达语言之外的或者语言所不能全部包揽的。语言性的文字,也就是带有逻辑思考,文法的描写,常常不能描写出的意境常常可以通过绘画表达。属于不同文明下的艺术表达。
好的翻译是什么?
不仅仅是字典到字典的跳跃。(能做到如实翻译,有诗词的基因在,比如作者用父亲和儿子的例子,不管像还是不像,总有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在。)还是对诗的一次重构。是深入读者理智与情感的翻译。
西方译者眼中的中国诗核心:
“相符——意符”
平行对位——阴与阳
通过翻译过程,来了解语言的过程。
了解我们表达感受与所使用语言的过程。不仅仅是一次美学教育,更是一种不同文明和语言结构下关于如何表达美的讨论。本书言简意赅,短小精悍,一个小时可以快速阅读,我建议花两个小时对某些章节和特定的作者翻译过程进行反复咀嚼,这个过程如同置身于一场音乐会,最关键的是,某一个时刻,有那么恍惚一瞬,我仿佛成了王维,看着全世界不同的语言试图走进《鹿柴》。
有些时候他们真的走进了,看到了跟我一样的风景,就在那么一瞬间,我方仿佛又看到了景色之外的风景。所以,被二十几种思维带领下在此走进曾经的梦境,对于王维来说,也是一种特别的经历。
伟大的诗歌正式在不断的变形、
不断的翻译之境中活着:
诗作死于穷途末路。
一旦一首诗词可以被确定的理解,那么这首诗词将不再伟大。
1、中国文字的特殊性,让诗词有着较为明显的画面感。
2、声音与诗的关系。
方言是有文化遗传属性的。有些表演,不通过方言演绎,就无法传达更为深沉的情感。
在文言文、诗词中,方言、发音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一首诗词,就有必要了解作者曾经说的这种语言。事实上如今的人们在读诗的时候发音已经有所变化,甚至停顿的节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诗词永远的凝固在了作者穿过的那个瞬间,自成一物,和语言密不可分。
如果把汉字直接写成拼音,即用字母的形式呈现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汉字每个单音节词的每个音调都有多个可能的意思。因此,汉语中一个字只能放在句子中才能理解。这也或许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语言基础——永远建立在关系而非本质上。
奥克达维奥·帕斯
国外翻译家眼中的诗词意境。奥克达维奥·帕斯《翻译与消遣》对于王维来说,落日之光有明确意义,与阿弥陀佛有关:炼金术士在傍晚将尽时分冥想,如青苔在林中,受着光明。在这种“东方精神”里,是草木与石头的客观、顺从、冷然、冷冷地受着启示之光。光是冷冷的,不偏不倚的。王维的山林是空的象征,却又不失草木土石的现实感。
最后:
以下是简单整理了本书说介绍的一些翻译版本,个人整理,仅供参考。尤其是个人特点的描述,多夹带私货,请批评指正。
作 者
关键词
个 人 特 点
弗莱彻《英译唐诗选》
鹿巢
柏拉图式的理念,即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理念,现实里的万事万物都是完美理念之分或投影。
维特·宾纳
《群玉山头》
鹿苑兰若
然而我想我听到
在犹犹豫豫、半明半暗的缥缈迷雾中:“仿佛、然而我想我听到”。似乎是在千杯酒后,隔着鸦片的烟雾凝望世界。仿佛处在一个意味深长,感伤多情、厌世的省略号,就无法作出陈述的世界。宛如神神鬼鬼的东方“傅满洲”形象。
索姆·杰宁斯
《唐诗续》
一座空山、不见一人。
明确诗意的想法是一个不明智的举动,在他们那里,“诗意”这个词本身与“梦幻”同义。
马古扎《中国文学选集》
鹿柴=森林
不见人=一切皆是孤独
法国人独特的感伤
常茵楠&沃姆斯利
空=寂寞
翻译是精神修炼,靠的是译者的自我消解。对本文的绝对谦逊。坏的翻译,从头到脚都是译者的声音。这种企图“改进”原作的典型例子。是译者心照不宣地蔑视外国诗人的结果。
陈&波洛克
四行诗变成了八行
刘若愚《中国诗意》
1940年代的“新批评”技巧来阐释中国诗歌。选样对诗中感官的非历史、非传记性专注,尤其欣赏暧昧、反讽、静心的比喻及暗示,而常常忽视音乐性。
王红公《爱与流年》
去掉标题
空山=荒山
进入=滑入
汉语翻译者分两类:一类是汉学家,熟知中文的一切,却对自己的语言不甚了解,因此多数写不了诗。一类是诗人,多数不懂汉语,“仿作”甚于翻译。
汉森《中国抒情诗》
电报式极简主义
汉森的作品与美国现代主义变革有密切关系:绝对的精确、简介、以及日常口语的运用。以24个英文单词对应20个汉字,每个汉字都获得了翻译,且毫无沉溺,用一种电报式的极简主义。
叶维廉
《中国诗歌》
每行6个词对应汉语的5个字。叶维廉是批评家,精彩论述过中国诗歌对于20世纪美国诗歌的重要性。
罗宾森
《王维诗集》
上=顶 We
英语流传最广的版本
奥克达维奥·帕斯
《翻译与消遣》
三次翻译
作者最喜欢的翻译版本。
这首诗特别难翻译,因为它将中国诗的一些特性推向极致:普遍性、无个性、无时间、无主题。
威廉·麦克诺顿
《中国文学》
鹿柴=Li Chai(音译)
对东方智慧的拙劣模仿
程抱一
《中国诗文》
字面直译版本
更接近法国象征主义诗人而非唐朝僧人。
《中国文学第二册:自然诗》
这是张的诗,而非王维的。
加里·斯奈德
《保护全生物杂志》
最好的翻译之一
得益于斯奈德一生的森林经验。
每一个字都翻译到了,而且又以美国诗歌而存在。
【往期文章】
《西方美学史》(上)
《西方美学史》下
《神话与意义》:基因的螺旋双生轮回
《水浒人物评赞》张恨水
《心的现象》开始之前
衡山小为日课第 12 天
记得:关注、点赞、留言哟!
比心~~晚安~~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