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赞少年老到,且让他们继续生长:高考满分晦涩作文有感

汉语这些天胆战心惊。
快要退休的贺电先生,写出来的《平安经》,简约得要人亲命。
今天看到段子手在帮贺先生写检查:“党中央对不起,吉林省委对不起,公安部对不起,公安厅对不起……”
还不知道那个的请看?《平安经》应该进博物馆
而浙江高三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生活在树上》,用词之涩,用典之偏,惊动了互联网。
从高开高走的少年艰涩,到坦然无脑的“中国公共场所平安”,汉语躲在角落瑟瑟发抖。

网上纷纷大呼:看不懂看不懂!成了爆文。
我赞同浙江的老师们这么严谨的精神,不让有阅读底子的年轻人被埋没,慎重地对作文重新评分。
我也非常不认同这样的作文给满分,如果我是老师,给个高分就好。
如果这文章是满分,那么再有既有高度又流畅的,咋办呢,显不出差别来。
这里面有几点想说的。
其一:晦涩不等于学术
大多数人认为学术就等于看不懂,这真是天大误会。
文艺理论的论文,是有文字艰涩的倾向,有时典故背景多,有时现在语言受翻译影响得厉害,语法结构复杂,定从冗长。但是好的哲学书,文论,都是逻辑力量很强大的。读尼采,并不会是一直脚踩刹车的感觉,而是高铁一样飞速往前,或者爬楼梯层层向高。
这篇作文的晦涩,就是晦涩,不是艰深。个别词汇,是在故意显摆,设置阅读障碍。
其二:高考是什么性质的考试
看到很多作家朋友、媒体朋友,都出来批评。我想高考作文,跟编剧作家乃至我们这样写聊天文,还是有本质不同的。高考作文不是写给读者看的,是写给评分老师看的。
高考作文不是必须要有实用性,而是要显示出所学到了什么程度。
我能想象语文老师读下来,心里多少有点欣慰,呀,竟然有孩子读过这些。
语文被忽视久矣,在繁忙的考试导向高中学习生涯中,还有精力去读哲学书的孩子,多少引起了老师珍惜的愿望。
其三:年轻人,让他们继续生长吧
年轻人为什么写文章这样?——年轻人不都这样吗?接触到什么就以为是全世界。
玩装扮的,不也穿得奇奇怪怪上大街,打游戏的,不也友谊和希望都在屏幕里。读哲学的,以为自己懂了全世界,已经可以传导出来,不能就去判断说这孩子是不真诚的。
这是少年的常态。
看到某些借题发挥的议论,说是背了名人名言去凑文章的,甚至说高考的导向就是让孩子们都走虚伪的路,也有说是故意出奇制胜,其实自己也不信。
我不认识这个小朋友,但我记得初中时代就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同学,我还有十几岁就读马列原著后自己写了十几万字的长辈。
希望我们都对少年的诚意,保留一点容忍,不要张口就猜人家是曲线救国精于算计。
很吃惊阅卷老师用了“老到”这样的词,这篇作文哪里是老到,简直是老气。
但是年轻人的老气不是他们的终点,因为他们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还有将来再改善或摆脱这种文风的可能。我们得给他们生长空间。
不捧,不杀,我们对年轻人本来应该是有距离鼓励的态度。
可惜因为高考强烈的示范地位,这已经不可能了。
恐怕得网上再爆几篇别的满分文章,我们才能了解到底掉书袋是得高分的途径之一,还是唯一。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