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陂——我爱的家乡

晁陂是312国道上的一个集镇,倘若是能引起过往商旅的注意,大抵是两点:一是陂字的读音,很多人要么就不认识,要么就认作pi或是po,真正能认作bei的都是本地人,的确“陂”是个很古老的多音字;二就是人口稠密,进入晁陂地界,国道两边就看不到庄稼地了,路边住满了人,腊月逢集的时候,堵车能从东边的铁场堵到西岗,过往的司机行人就开始烦躁了,晁陂真是个操蛋的鬼地方!堵车确实令人焦躁,但换一种心境看看路边的风景,了解一下风土人情,却强似走马观花的浮光掠影了。
过十二里河往西约4里地,就是晁陂地面了,两边尽是邻路的门面房,门前要么种植花草树木,要么堆满了大块的各色玉石,或者门前有解玉石的大钎陀轰轰做响,冷却的水被染成白色流进路边的排水沟里,或者是路边的各种工作室传出嗡嗡嘤嘤的琢玉声,过往的外地客商有些吃惊了,这里原来家家户户都是做玉器的,有的停车近前参观,坐在班车上的生怕漏下什么,恨不得让司机停车下来细看,路边各色的汉白玉石雕更是吸引人的眼球,路过毕竟是路过,除了新奇外,能记住的大概就是生僻的‘陂’字和加工玉石的景象了。
其实晁陂一座历史文化明镇,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陂(bei)字意为水坝,是古代的一种水利灌溉工程,正巧有姓晁的人家住在坝旁,于是这里便被人们称作晁陂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元朝灭亡后,有批蒙古人来不及回草原,就在晁陂隐姓埋名,他们渴望朝北回家,但又不便于明说,只能谐音为晁陂了,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但晁陂有大量的王姓蒙古族群众,却是不争的事实。
晁姓人在晁陂已经很少,关于晁姓的由来可以从周景王儿子王子朝说起。王子朝非常受周景王宠爱,并欲传位于他,但是周景王暴毙,王子句在晋国的帮助下争得王位,于是王子朝逃楚,在现在的晁陂一带安顿下来,他的子孙称为朝氏,由于晁是朝的古字,因此朝氏称作晁氏了。
地名如同人名,不因为你有个好名字就会飞黄腾达,晁陂的兴盛得益于自然环境,晁陂属于镇平的腹心地带,地里位置十分优越,北部为浅丘陵地带,312国道以南就是平原了,晁陂的西岗自北向南延伸,到了山头营就是尽头,山到头了就是山头营的由来。晁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河流众多,自东向西依次为蔡河、黄土河、礓石河、圪辽河、严陵河,管路河,地下水丰富,粮食产量高出周边乡镇一大截,早年水量丰富时很多村都能种植水稻。有人在外乡承包土地,对比后抱怨:晁陂的土地上一袋肥料,庄稼就跟吃肉了一样,其他的地上两袋肥料还不显眼。
晁陂的第二大优势就在于交通了,沪陕高速、312国道、宁西铁路纵贯东西,248省道横贯南北,如此高密度的交通网络在全省也不多见,便利的交通开阔了晁陂人的视野,邻路行商成了很多晁陂人的选择,也促成了文化经济的发展。
便利的交通对晁陂的发展至关重要,312国道的贡献尤为突出。晁陂人对外地路边开满饭店,靠浓妆艳抹的妹子招徕顾客的生意尤为不屑,对外出打工的热情也不高,他们更愿意学门手艺或者就是做生意。影响最大的是玉器、汽车装修、早餐烙馍,校柴油机油泵,很多生意都是在手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有在外打拼的,也有本地发展的都做得活色生香,很多都成了行业的翘楚。有报纸说:山西某刀削面专业村,过年时村里豪车遍地。看完晁陂人都笑岔劈了,晁陂人在外开玉器店、汽车装饰店、早餐店的不计其数,就是在家发展的也不少赚钱,豪车真不是啥稀罕物件。
晁陂铁场算是裴营村在吕营的飞地,裴营原来以打铁为生,改革开放之初到外地购买原料自己用,后来发现倒卖钢铁废料比打铁更赚钱,就租了靠近街边312国道旁吕营的土地,后来更多的人搬迁到这里做铁器生意,逐渐发展成一个市场,一个村落。引得周边县市纷纷前来购买淘宝,兴盛时连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也过来采购,经常是一车货到家,还没卸车就被买走,裴营早在80年代就诞生了一大批‘万元户’也就不奇怪了。
吕营村也不甘落后,将俄罗斯白玉引进中国,成了俄料的交易市场。最早做俄罗斯白玉的当属晁陂人,八几年的时候中户杨的李毛四在俄罗斯买玉时死于非命,家里连放了半月的电影,可见获利的丰厚,后来亲戚朋友互相介绍,互相指点,附近的王楼、大庙、街南、街北纷纷参与进来,俄罗斯白玉市场成了晁陂人的天下。
杨芳春的一户人家将韩国白玉引进国内,受到市场的追捧,很快就成了韩料的集散地,还成立了玉至尊玉器加工厂。距离不远的天然玉器厂是镇平最大的翡翠加工中心。罗营的青海料交易也后来居上,每天都有很多人前去淘宝赌石,在老312国道晁陂段,经常会看到几十辆豪车集结,千万不要吃惊,这不是啥突发事件,估计是谁家又回来了一批玉石料子,引得众人前来抢购。
晁陂的各类石雕也在镇平拔得头筹,最早做石雕的当属梁堂,梁堂原来是烧制黑陶器的,以前人们盖瓦房用的五脊六兽,勾檐滴水都产自这里,产品销往周边县市,同时还兼做一些瓦罐、瓦缸、面坛之类的生活器具,用黑瓦碗做出的扣碗更是风味独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东西用量越来越小,梁堂窑火逐渐稀少,搞阿富汗玉、汉白玉石雕的却越来越多。
晁陂街周边的大理石加工也是如火如荼,90年代初有台湾人在晁陂开厂制作骨灰桶返销回去,这一技艺却在晁陂生根发芽,后来殡葬改革,国内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石制骨灰桶的产销量在全国也占半壁江山。玉石器皿制作也举足轻重,玉石茶具、玉碗、玉盘、台灯、甚至是烟灰缸也是应有尽有。就连路边汽车加水的地方,也会摆一些捣蒜的擂臼、石制擀面杖、大理石手球之类的售给跑长途的外地司机。
甲林村的牛羊肉屠宰加工冷藏也颇为畅销,很多城里人专门开车去买,很多路过的外地人也停下选购,若是春节临近更是兴盛一时,一街两行尽是卖牛羊肉的,尤其是南方过往司机也要停车捎些牛肉回家,毕竟黄牛肉的口感要超出水牛肉许多,你要是想给外地的亲戚邮寄一些过去,好办可以冷冻真空包装发货。
最西边的官路河是镇平汽车装饰行业的发祥地,最初是没有汽车装饰的概念,早时轿车比较少,人们对汽车的装饰仅限于给工具车张蓬,车座套上坐垫,因而在外搞汽车装饰的都称为“张车篷”,后来轿车兴起,张车篷的纷纷转型为汽车装饰,至今镇平人买了新车还喜欢到官路河装饰,因为价格便宜量又足。
若是论起景致来晁陂也不输他处,在花卉苗木市场还没兴起时,便有身残志坚的创业人士在老张营路口做起了苗木生意,后来西岗的千亩桃花、老张营、山头营的玉兰苗圃基地、裴营村南的金山花海也是花团锦簇,令人流连忘返,驻足拍摄,真是春有花,夏有果,秋有红叶,冬有雪!
312国道上类似晁陂的地方多得不胜枚举,为何晁陂如此独特?早时的晁陂和其他地方一样,就是个农业乡镇,主街在政府门前东西一线,南门是粮管所的所在,最东也就是卫生院,集镇也小的可怜,南片的群众赶集得七拐八拐穿过鸡蛋巷才能到主街,粮所对面是汽车站,国营的班车态度极差,到点就走,晚点了任你喊破嗓子也不停下,312国道穿街南而过,路边稀拉拉的没住几家人,镇办企业也没几家,倒是玉器厂后来为晁陂玉器行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生产队大集体时代,人们都在吃大锅饭混工分,干半年歇半年,要想走出去,除非考学和参军,有关系的进个社办厂,一年到头勉强填报肚皮,能吃上个白面馍,喝上顿和玉米糁的面条都成了奢望。穷怕了的晁陂人看到312国道上的汽车、穿着皮鞋衣着时髦的城里人、回乡探亲的在外工作人员都羡慕不已,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外边的世界吸引着渴望走出去的晁陂人,这里走出了前教育部副部长张宝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占元。
晁陂为何如此独特?得从晁陂人的脾气性格说起,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可能最朴素的愿望最原始的动力就是想把日子过到人前吧?大集体时代老张营村的村支书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他带领全村人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倡科学种田,提出了“黑土掺沙、礓石搬家”的口号,使得老张营的粮食产量高出周边一大截,前往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一时间名声鹊起,当时晁陂最宏伟的建筑——大礼堂就设在老张营,甚至连乡政府的驻地差一点也要搬去。
改革开放之处,晁陂人便闻风而动,开始走出去把家乡的玉器卖到全国各地,最初是把自家做的或者是收购来的玉货背到大城市,在天桥上、地下通道、或者景区人流量大的地方,往地下铺块红布就算是开张营业了,历尽艰辛后总算站住步,慢慢做大做强。其中的杰出代表当属大栗树的王全成,当年背着300块钱的玉货到北京摆摊,逐渐发展成为珠宝、房地产、军工企业的亿万富翁,成为晁陂人的一个传奇。
与此同时晁陂的玉器行业全面爆发,这得益于晁陂的玉雕传统和镇玉器厂培养的大批人才,有在家做玉货的,有在外地卖货的,有有在街上开玉器店的,有从外地往家倒卖玉石原料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发展势头非常强劲,邮局对面面一条街、312国道黄土河桥东西一线开满了玉器店,地理位置交通优势更加促进了市场的发展,外地人买玉器只知晁陂不知石佛寺。然而好景不长,镇政府眼红了,开始割韭菜了,开始收税收费了,有关系的少收或是不收,没关系的多收,当时电力跟不上,很多人经常半夜来电干活,挣钱辛苦自然不愿多缴税,收不到钱就抱货,一度关系很紧张。石佛寺的玉雕基础强于晁陂,并且开出优惠条件,吸引人们前去,于是很多人都去了石佛寺发展,晁陂的玉器行业走了下坡路。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晁陂镇政府眼红贾宋小商品市场的红火,居然贷款在老张营路口兴建市场,企图挤掉贾宋的生意,达到截胡的目的,结果没人认账欠下一屁股外债。
石佛寺的短板在交通,后来集资兴修了南阳地区第一条乡镇水泥路,轰动一时,起了很好的广告效应,交通便利后石佛寺市场迅速崛起,晁陂日渐式微,县城的玉雕大世界也风光不再。
晁陂的市场没落了,晁陂的玉器产业却依旧生机勃勃,蛮荒发展的阶段过去后,出现了新变化,一大批新锐玉雕师和行业翘楚展露锋芒。刘国皓、张洪哲、张保国晋身国家级玉雕大师,一批新生代的玉雕师也脱颖而出。晁陂知名玉器商人李杰,经过40年打拼开始向玉文化转型,他投资兴建的玉雕大师创意园,在中原大地再现江南园林,不仅景色秀丽还吸引高端玉雕人才入驻,引领镇平玉雕新风尚。
虽然很多人已不在晁陂发展,但他们代表的是晁陂人争上进、走出去的开拓精神,他们身上有股钻劲,有股闯劲,发现挣钱的门道,市场的热点就会立刻投入进去,自己挣到钱还会带动亲戚朋友,就这样互相带动互相引进,很多生意慢慢变成了产业,勤劳智慧的晁陂人与时代同行,伴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与作者交流识别下方二维码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