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亿中国人,正在被淘汰……”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老人,一个人推着车,蹲在街边卖东西。
大冬天也出门卖货,裹着棉袄坐在墙角:
在夜里摆摊,抱着微薄的希望,等客人买水果。
这些老人劳碌了一辈子,到了本该享福的年纪,还在外面讨生活,真的很辛酸。
-1-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张被全网热议的截图:
老人不仅要摆摊卖水果,还要带孙子,赚来的钱都被儿子拿走。老人仿佛成了一个年迈的“工具人”。
这种事儿,不止一个网友遇到过:
还有很多老人也是这样,太辛酸了:
这些老人顶着风吹日晒在街边卖货,一卖就是一整天。
朋友的爷爷跟这些老人差不多年纪,她看着这些辛苦的老人,真的很心疼。
更令人难过的是,他们靠自己赚来的钱,一大半都进了子女的手机里。
很多网友都忍不下去了,直接开麦:

这简直就是明摆着欺负这些老人啊。老人因为害怕给儿女添麻烦,早出晚归地赚钱贴补家用。就算家里有“啃老”的儿女,老人往往也会选择忍气吞声,毕竟他们年龄大了身体不好,能依靠的只有这些孩子。对他们来说,能捏在手里的纸币,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钱”。
-2-
可是,人们使用现金的频率越来越低了。如今手机支付那么方便,不带现金出门成了多数人的习惯。
之前有个博主因为太久不用现金,忘掉了这两个字,对营业员说:“抱歉,我没带实体钱”。还因此上了热搜:
时代变了,使用现金成为“过去式”。人们抛弃钱包,仿佛只要有网有手机就能走遍全国。
而这种“弃旧换新”,不止体现在现金上。
大家还记不记得疫情严重时的健康码?
年轻人对新事物接受快,轻松掌握“通行证”,可很多老人对互联网一无所知,连智能机都不会用,更别提调健康码了。
8月份的时候,哈尔滨有个老人就因为没有手机被公交车拒载。
围观的乘客谴责这个迷茫又无助的老人“为老不尊”,甚至还有人劝老人下车,别耽误年轻人上班。难道在他们眼里,这个老人就是“老麻烦”???
疫情不过是一条导火索。暴露出的现状,其实是老人很早之前就在经历的。两年前,铁路部门要全面取消纸质车票。人们凭二维码或者身份证上车。现在购票基本上都得在网上抢,去车站买票很难买到。老人想出远门,相当费劲。
还有很多博物馆的观展方式都是在网上预约,旅游景点也需要预约,很多老人真的搞不明白这个。
更不用提某些只支持线上APP支付的生鲜超市了,那里基本上就没有老人的身影。
夏天的时候追《二十不惑》,看女儿教妈妈用手机,最后教到不耐烦。
这一幕感觉特真实,很多家庭都面临这样的无奈:
我国有数据统计,非网民不上网的理由如下:
可以看出,在这张统计图里,不懂网络的人占比最高,他们不是不想上网,是不懂啊!而所谓的“社会达尔文”,在这样的年代,根本就不该存在!
这个时代的造物在争先恐后地讨好年轻人,老人被无情过滤。
可这世上的人,终会老去。
今日的他们,可能就是明日的我们。几十年之后,下一代会不会觉得我们“麻烦”,会不会用新事物把我们过滤掉?
-3-
老人在外面风餐露宿一整天,想用自力更生维持老去的尊严。可是他们总是被远远地抛弃在时代后面。
有数据统计,中国有四分之三的老年人没接触过互联网,换算下来,人数大概有2亿。而一个个冷冰冰的二维码,把这2亿老人变成了活生生的“数字难民”。
他们有着和我们长辈相同的年纪,却早出晚归地推着货车,佝偻着身子站在寒风里,用颤抖着双手接过那一点点现金。
许多老人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却进了不孝儿女的余额,自己什么都得不到。
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稍稍释放一点珍贵的善意,出门时带上一些现金,为这些老人的晚年,保留一些体面。
儿时的我们将长辈视为智者,他们引领我们走入社会的桥;如今长辈们老去,我们也该耐下心来,替他们铺一条通往新事物的桥。
把精力分出一点给老人吧,比如教爷爷用微信打视频电话,教奶奶学会网购,教外公外婆看短视频……让他们在我们的帮助下,与新时代接轨。
别让那些曾经疼爱你的老人,变成与世隔绝的“沉默孤岛”。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