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读书笔记导图分享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字数4227,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阅读使人充实,分享使人愉悦。文章结尾附有思维导图,帮你梳理文中脉络精华。欢迎阅读,你离知识又近一步。后台回复【大器晚成】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大器晚成》。
这本书的作者,是《福布斯》杂志的发行人,叫里奇·卡尔加德。从某种程度上看,他可能是全世界,最适合研究大器晚成这个话题的人之一。因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找到不同的,评价人才的标准,然后推出五花八门的排行榜。换句话说,不管是现代社会对年少成名这件事的痴迷,还是我们对大器晚成这件事的误解,作者都有非常扎实的体感。
现代社会对年轻有为的痴迷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与个人计算机的崛起,以及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20多岁就一举成名、颠覆传统和迅速致富的青年才俊相伴相生。这种迷恋少年有成的文化氛围要求年轻人必须及早获得更多成就,快速走向成功。对于今天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期望传达的信息很明显:成功要趁早,不然你再也没机会了。
《福布斯》杂志发行人里奇?卡尔加德打破了那些阻碍我们前行的迷思。他认为,无论你年岁几何,只要你想在任何领域创造伟业,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大器晚成者就是指比预期较晚发挥潜能的人,他们通常具有他人起初没有看到的天赋,并且会频频以新颖和出人意料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潜能,让身边最亲近的人都大吃一惊。他们并不打算迎合父母或社会的期望,但他们会按照自己的计划,稳扎稳打,不断前行,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
01对年少成名痴迷的原因
其实年少成名,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它的痴迷程度已经影响到了正确判断。
比如,有个叫赖利·韦斯顿的编剧,曾经在好莱坞风光一时。因为她还不到19岁,就拿到迪士尼旗下一个电影公司,30万美元的编剧合同。很多媒体开始抢着报道。但是,没过多久,大家才知道,她其实已经32岁。媒体问她为什么造假?她的解释是,假如人们知道我已经32岁,就没人会接受我了。
作者在经营《福布斯》杂志的这些年,见过很多类似的情况。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对年少成名的社会焦虑。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教育机构
教育机构,它们会通过一切渠道,向家长灌输一个概念。那就是,成才要趁早。人生的决胜期,就这么几年。错过了,就再没有机会了。很多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只要有一批家长参与,别的家长,就会跟进,生怕落后。
作者说,在美国,针对三岁孩子的第二语言课程,价格已经飙升到每年三万美元以上。当参与的人足够多,投入的资源足够大时,不管这件事的前提是否正确,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社会共识。一件事你本来未必认同,但当你参与其中,就会被潜移默化的,认为它其实是对的。结果,成才必须趁早,这个原本用来宣传的商业口号,就这么逐步被放大,成为一大批人的集体共识。
很多人会说,学东西不是很好吗?但作者不这么认为,他说这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比如,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这个压力大到,超过很多人的想象。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调查,达到重度抑郁标准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数量,是20世纪60年代的5倍。在美国高中生里,有16%的人考虑过自杀,甚至还有13%的人制定过自杀计划。
一个人的真实天赋,真的能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看出来吗?大多数人认为是可以的,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2、智商测试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智商测试在很多国家盛行。也正是这个测试,给了神童文化,在科学层面上的底气。大家都觉得,智商是天生的,因此对神童的判定肯定是对的。但是,智商测试真有那么准吗?
1899年,法国通过了一项针对6至14岁孩童的义务教育法。神经科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受邀参与了一个名为“儿童心理研究自由社团”的任务,评估儿童的能力和学习状况。
他很快就发现,有些儿童在任何一项评估课程中都跟不上进度。学校应该如何对待这些慢热的儿童?首先,你得了解这些儿童的真实能力—他们的智力究竟有多少不足之处?
于是,比奈和一名医学院的学生西奥多·西蒙就在1905年设计了一项测试,评估3至13岁儿童的脑力水平。他们以50名儿童为样本,研究了这些孩子的脑力中间值,以及聪明和迟钝的极端值。这个评估标准就叫做比奈-西蒙量表,它被称为世界上首个智力测试量表。
在比奈本人看来,这个量表只能作为一个时间段的参考。它反应的是,一个孩子在同龄人中的脑力水平。随着年龄改变,这个水平也可能改变。也就是说这个测试根本没法反映一个人一生的智力水平。
但是,这件事的转折就在于,比奈怎么想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个量表实在太好用了。当时,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面临教育规模化的问题。它们都需要一套标准化的测试工具。于是,智商测试开始在全世界风靡。而且几乎是同一个时期,其它的测试工具,也纷纷出现。
比如,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就是当时出现的。这是一种人格测试方法,据说直到今天,很多公司的HR仍然在使用。但是,它并不严谨。但是,严不严谨已经不重要。因为它方便了。
这些测试把智力、人格、品性这些极难量化的指标,通过一纸测试,就变成了白纸黑字的数据。就冲这个方便程度,即使后来有更准确的测试方法,也很难替代它。
02想要大器晚成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没有必要对年少成名这件事这么痴迷。它不是唯一的出路,作者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大器晚成。那么我为什么每个人都可以大器晚成呢?要想成为一个大器晚成的人,我们又该怎么做?
作者认为,大器晚成这件事,最重要的一个信心,来自脑科学的发现。过去我们都觉得,越年轻,脑子越好使。但是,已经有越来越的研究发现,大脑能力的发展,像是一场赛跑。这个阶段你领先,下个阶段我领先。每个阶段,都会此消彼长,有的能力减退,有的能力变强。换句话说,没有哪个年龄段,能同时具备所有优势,也没有哪个年龄段,会同时具备所有劣势。
比如,大脑中跟决策、规划和控制冲动有关的脑区,叫前额叶皮层。这个区域,一般直到青春期结束之后,大概是25岁左右,才会彻底成熟。换句话说,过去我们都觉得,成年人能更好的控制情绪,是因为社会阅历多。
但是,从脑科学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刚性的生理能力。它很难通过其它方式获得。前额叶皮层不仅是个刹车,它还负责向其它的脑区传递信号,负责把目标和行动连接起来。就是激发执行力。你能规划出明确的目标,并能够行动起来。
再比如,髓鞘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髓鞘是一种使纤维绝缘的物质,它有助于更有效地传递神经信号。我们的联想能力,把不同的知识经验融会贯通的能力,就跟这个髓鞘有关。这个东西的主要生长期,也是在20岁以后。
那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很多人到了三四十岁,有些时候反应不如二十几岁时快,没有那么灵敏。这其实是因为,大脑的突触,这也是神经网络的一部分,它在自我修剪。这个过程,就像修剪树枝一样,把一些东西剪掉。我们知道,青春期的大脑快速生长,很多神经网络复杂的纠缠在一起。而这些修剪能让复杂的神经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被约束。而保留下来的神经网络,传递信息的效率会更高。
美国麻省总医院的一个研究员,叫劳拉·格曼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评估了5.5万个对象的认知能力。结果发现,人的认知能力,大概是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青春期末期,大概是快到20岁的时候,认知处理速度达到巅峰,也就是反应特别快。到了20出头,学习和记忆名称的能力达到巅峰。到了25到35岁时,短时记忆能力最突出。再往后十年,也就是45到55岁时,社会理解能力达到巅峰状态,也就是非常擅长跟人交流沟通。到65岁以上,你还有一项能力会达到顶点,这就是对语言类知识的把握。
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天赋,千万不要浪费它。那么,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把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呢?作者给了一个建议,让我们学会,战略性撤退。
什么叫战略性撤退?简单说,就是你要多做尝试,然后尽早知道,哪些事是你做不了的,知道你的能力局限,然后在这些事情上果断撤离。要知道,毅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
早在1996年,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就曾经做过实验。把人分成两组,一组人吃巧克力,另一组要做的,就是忍住,不吃巧克力,只吃胡萝卜。然后,再让这些人去解答那些特别复杂的谜题。结果发现,在答题环节,巧克力组坚持的时间,要比胡萝卜组长得多。因为胡萝卜组的毅力,已经被上一个环节用掉了。也就是说毅力是不能透支。而战略性撤退的本质,就是合理的管理你的毅力资产。
作者说强迫自己忠于某份工作或者为之不计代价地奉献,只会导致我们激情衰退,最终失去活力。但放弃却可以是一种成长的过程,一种生活的过程。
正如《魔鬼经济学》作者斯蒂芬·列维特所言:如果要我说自己究竟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在经济学领域取得成就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是一个“善于舍弃”的人。我从一开始就将“早点败,快点败”当成自己的座右铭。
也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不是通过坚持来定义自己,而是通过放弃来定义自己。他是在告诉我们如果发现某件事或某个工作不合适,就赶紧撤。
斯蒂芬·列维特曾说过:“我几乎放弃了所有我不擅长的事情。”沉没成本方面的专家哈尔·阿克斯表示:“最重要的是你得撕掉那层创可贴,快速行动起来。”阿克斯认为能够成功放弃一份工作或者进行重大转折的人,通常也是能够快速制定决策和立即行动的人。他称:“我认为这是一种不纠结于过去的思想,我知道这是一种很老套的表达,但真的有许多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会勇往直前。”
作者认为如果你已经有了清晰的备选方案,如果你已经能够构想自己重获新生的情形,那么你就应该放弃当前不对路的选择。这就像戒掉一种坏习惯一样,如果你有其他替代方案,那么放弃一条不成功的人生路径其实并不难。那么,该往哪撤呢?作者说我们可以创造新的舒适区。也就是,在自己的能力版图内,找到一个更有性价比的事业。
比如,战略性自我怀疑。可能你觉得自我怀疑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作者认为,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假如我们把它当成情绪,那么它就会不停的打击你。如果管理得当,自我怀疑可以成为一种信息和动力来源。
因此,它有助于攻克自满情绪,改进我们的准备状态和表现。它驱使我们去追问结果,尝试新策略,让我们更加愿意接受不同的解决方案。人在什么时候会自我怀疑?大概率上,是这件事触及到了你的能力短板。顺着这个信息,你就更能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缺点。
再比如,建立空档期。也就是,留出一段时间,不带任何目的的到处尝试。去尝试以前想做,但没做过的事。
最后的话:
大器晚成就像是滚雪球,会随着时间的阅历的增长,一路累积,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后台回复【大器晚成】获取高清思维导图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