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的吗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的什么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在党的十四大首次提出的

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即著名的“南方谈话”当中),针对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内和国内不少人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迈不开步子,不敢闯,以及理论界对改革开放性质的争论,指出:“要看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是否有利于”成为人们评判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历史原因

第一,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个“是否有利于”体现了这个任务。

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面临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因此,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各项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用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检验标准是必然的。

第二,三个“是否有利于”体现了中国增强综合国力的强烈愿望。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全部实力和在国际社会中发生影响作用的总体能力,它是国际力量对比的主要依据,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大国,但综合国力却不强,虽然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况且,增强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和平演变”的能力,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因此,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而增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标准符合中国当前的现实任务和目标。

第三,三个“是否有利于”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中国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它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所以,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其中的一个标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第四,三个“是否有利于”是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了改革开放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虽然20年来打破了许多僵化的旧思想和旧观念,人们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解放,然而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需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脑筋。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有的同志甚至至今还用姓“社”还是姓“资”的思维方式,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有的同志认为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有的怕乱求稳,唯上是从,错失了改革开放的良机等等。

所以,需要用三个“是否有利于”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标准,凡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

延伸阅读

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谁提出的

是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时首先提出来的,被视为判断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四项基本原则和三个有利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鱼的内容是什么

“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的对改革开放判断的标准。主要内容是: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三个有利于,指的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1992年初由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时提出,被视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