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是什么意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是什么意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是什么意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原文】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注释】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读解】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于万马军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将可杀而不可辱。这是因为,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烈士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所以,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内容之一。 语·子罕》

延伸阅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改变。

【出处】《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汉

3.夺:改变,换。

4.志:(某人的)志气。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浅悟】

孔子在这里告诉人们,人的尊贵不在于官位大小、身份高低,而在于志向是否坚定。权势再大的人,如果志向不坚定,随势而变,也不会尊贵;就是一般的人,如果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尊贵的。

他告诫人们,一旦选定志向,就要矢志不渝,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坚定性是实现志向的可靠保证。

扩展资料

匹夫不可夺志也典故

苏武本是代郡太守苏建之子,早年以父荫为郎,天汉元年拜中郎将。当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尊大汉为丈人,汉武帝为表示友好,派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单于。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回国时,匈奴上层发生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最初,单于派卫律游说苏武,许以高官厚禄,遭苏武严辞拒绝。匈奴见劝说无用,决定用酷刑。当时正值严冬,大雪纷飞。

单于命人把苏武关进露天地穴,断绝食物和水,希望这样可以逼迫苏武改变主意。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冷了,就缩在角落里。过了好些天,单于见濒死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他放出来。

单于见劝说苏武投降无望,但敬重其气节,不忍心杀害他,又不想让他返回汉地,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极北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你的大汉去。”

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畔,在这里,单凭个人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和一小群羊。他发现,这些羊全是公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上挂着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十几年来,当初下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汉武帝也死了,其子汉昭帝即位。公元前85年,匈奴起了内乱,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打发使者要求和好。汉昭帝派出使者来到匈奴,要求放回苏武、常惠等人。匈奴骗使者说苏武已经死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得志也.翻译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原文】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注释】 ①三军:军队的通称。②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译文】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说的意思就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人不可以改变他的志向。

三军,是军队的统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左中右三军,有的是上中下三军。

夺,翻译为,改变,或强行改变。比如《陈情表》里面的,“舅夺母志”

匹夫,匹妇,指普通百姓中的男子,女子。

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

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成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拼音】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

【解释】两军交战,能够俘虏对方军队的首领,君主却不可强行地改变对方的志向.(劝降比较妥当)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意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评析】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孔子在两千五多百年前就能意识到个人的力量,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可以看成对人的尊重,甚至可以看成是最早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在同时代的西方社会还把神的意志当成至高无上的意志去崇拜的时候,孔子已经意识到普通人的志向也是难以改变的,因此也就必须给予重视。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轻易改变普通人的意志。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意思是什么

三军可夺帅也:三军的意思就军队的通称,夺就是改变的意思。这句话说:军队你要给他换一个领头的,是可以的。 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指男子汉。志,志气。夺,改变。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子汉的志气,却是不可改变的。孔子在此强调了骨气和气节对人的重要性。 整句译文: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十二章》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就是“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男子汉

3.夺:改变,换。

4.志:(某人的)志气。 【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读解】 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不出,秦王派人去离间赵王和廉颇,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