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御史官职有哪些职位(古代御史官职有哪些人)

古代御史官职有哪些?

御史官职各个朝代不一样。

西周为侍从属吏,同“御事”。春秋战国置为史官,本职掌记录国事、君王言行,接受、保管文书等;因侍从君主左右,为亲近之职,常执行临时性差遣。秦、韩等国常奉遣监察郡、县、军队。秦或奉使出外调查审理重大案件,收捕罪犯。秦代置御史大夫为其长官,御史监郡成为定制,亦称“监御史”、“郡监”。西汉置四十五员,为御史大夫属官,其中三十员留御史府(御史大夫官署),由御史丞统领,监察考课百官政务,亦或受遣出使,执行专项监察任务;十五员入侍殿中,由御史中丞统领,称“侍御史”,职权尤重,依其职务、差遣之不同,又有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绣衣直指御史、监军御史等名目。西汉前期犹以御史监郡。武帝时改置诸州刺史。新莽改名“执法”。东汉罢御史府,置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长官,设侍御史十五员。两汉侍御史皆可简称御史,西汉御史府、御史大夫亦或简称御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则为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督军粮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国侍御史之简称。又有禁防御史、检校御史,虽隶御史台,不居台中,不入宿,不带“侍”字。北周为春官府内史上大夫所辖御史上士、中士、下士的简称。隋唐以来,成为对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的统称。中唐以后,常为外官所带宪衔。

言官和御史的区别?

第一是言者无罪权。前面我们说到,谏官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人无法完全避免犯错,而谏官也是人,也会有说错话的时候,如果因为说错话而被处罚,结果必然是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直言敢谏的言官被淘汰,余下一帮溜须拍马的逢迎之徒,那么监察机构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第二是风闻言事权。《清史稿·职官志》记载:

“(清)初沿明制,设都察院。天聪十年,……定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监察御史许风闻言事。给事中同。”

所谓的“风闻言事”,就是允许谏官在没有掌握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凭道听途说,就可以上奏纠参。无论是什么小道消息、街头巷闻、花边八卦,如果谏官本人认为有必要奏达天听,都可以大胆进言,即便最终证明传闻不实,谏官也不应为此受到处分。

这一制度极大地扩充了言官的监察能力。虽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官员滥用风闻言事权,挟私打击政治对手的情况,但若无这一制度保障,言路必将受到阻遏,官场的许多阴暗面,也失去了曝白于日光之下的机会。

另外,古代官员想要升迁,最关键的是要得到皇帝的赏识。对京中那些品秩比较低的科道官而言,平常基本没有觐见皇帝的资格,那么上奏言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向皇帝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这也鼓励谏官多写奏折,多向朝廷揭发官场存在的问题。

太史和御史的区别?

史官是中国历代均有设置专门掌管史料,记载史事和编撰史书的官职,统称史官。

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最初史官被分为记言的“左史”和记事的“右史”两类。后左史逐渐演变成随侍皇帝左右,专门负责记录皇帝起居、言行与政务得失的史官,又称起居注史官;右史则逐渐成为专门负责编修前朝官方历史的史馆史官。

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这是我国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御史,中国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开监察机关之端。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和副丞相,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等。汉初沿秦制,但改御史中丞为御史中执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设御史中丞,其下因事而设若干御史。监察御史,唐宋为八品,明初为正九品,后升正七品,清朝沿制。

别国使臣献国书,常由御史接受。两君相会,常由御史在旁记录。

太史是一种记录历史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档案馆馆长。西周、春秋时太史为朝廷大臣,后来职位渐低,秦朝称太史令,汉朝属太常,掌天文历法。

御史和御使的区别?

区别在于指向不同,概念不同,意思不同等,御史是官职,是古代官吏的职务。是一级显赫的官阶,比如有一品御史大夫等,而御使是指皇帝,朝廷指派,委派的使者,钦差大臣,御用官员等,是皇上派来的使臣,所以二者指向不同,意思不同,有关系也有区别

御史和御史大夫的区别?

两者的称呼不一样,出现年代不一样,职权也不一样。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御史大夫早期为三公之一,权限很大。是最高的检察长官。宋代以后不再设置。

御史创立时间?

御史的名称,在我国周代就已经有了,属于史官一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秦汉以后,御史从史官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了专门执掌纠弹之任的监察官员。

  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之职正式设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西汉后期,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其属下的御史中丞出居外台,这就是日后御史台的雏形。

  《旧唐书》有言:“御史台,秦、汉曰御史府,后汉改为宪台,魏、晋、宋改为兰台,梁、陈、北朝咸曰御史台。”唐代史学家杜佑编纂的《通典》对此有十分详细的记述:“(御史)所居之署,汉谓之御史府,亦谓之御史大夫寺。汉御史大夫寺,在大司马门内,无塾,其门署用梓板,不雘色,题曰‘御史大夫寺’。亦谓之宪台……后汉以来,谓之御史台,亦谓之兰台寺。”

御史和史官的区别?

御史和史官不同。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如巡按御史、巡盐御史、巡漕御史等。

史官,被任命撰写一个国家、集团或机构的历史或系统地记载它们的人;也指古代朝廷中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

御史是什么意思?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在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御史基本演变:

1、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2、汉朝御史统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之前,汉朝的刺史也是监察官,也是御史的一种。

3、三国时,曹魏于殿中省置殿中侍御史,掌记录朝廷动静,纠弹百官朝仪。

4、西晋,御史名目很多,开后代专门职务御史的先河,有督运御史、符节御史、检校御史等。

5、隋唐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与殿中、治书两侍御史并立。

6、明清,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者,明称巡按、清称巡按御史,明代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称巡城御史,清有监察御史督察漕运,称巡漕御史等。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