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二世而亡(秦始皇如果知道秦二世而亡)

网友提问: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怎么做才能避免二世而亡?

优质回答: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千古一帝秦始皇,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然而它的灭亡,迅速异常,不得不令人深思

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联手,合纵攻秦,函谷关前,秦军不费吹灰之力,成功击退来犯之敌。然而当下,面对首义的陈胜,面对屠城的项羽,面对泗水亭长刘邦,它又变得如此脆弱,这是为何?可以说秦始皇取消谥号,他想达到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要把秦的天下传至千秋万代,为此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亩制,统一车轨,焚书坑儒,废封建,设郡县,修驰道,以咸阳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全国各地,去险阻,摧毁六国在险要处修建的城郭堡垒,决川防,凿灵渠,销兵器,把天下富豪大移民到咸阳。在这一系列巩固政权的背后,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这个东西天不生地不长,只能横征暴敛,穷苦大众来买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这是秦始皇万万想不到的,由于他专横跋扈,暴戾刚愎,结果英雄一世,遗臭万年,由于没有明确宣布立扶苏为太子,导致李斯赵高篡改诏书,赐死扶苏。面对各地的起义,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入咸阳,然而胡亥这里只能报喜不能报忧,谁说地方动乱他就杀谁,直到秦快亡国时,李斯提出国难当头,停止修建阿房宫,增加军费,结果胡亥这混蛋你们治不了叛乱,到有本事来治朕,就这样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不断加速度,但是混蛋不懂,他把贤人一个个置于死地,自己也在劫难逃,赵高谋杀了胡亥立了子婴,但最终全部都玩火自焚,就这样一个伟大的王朝,就这样轰然倒塌。法家的思想为秦朝这个战车装上了发动机,但是它却没有刹车,整个历史车轮的走向取决于君主个人意志,而且这个君主还拿了一把剑,谁敢刹车我就杀死他,结果在错误的路上飞奔,导致二世而亡!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的功绩,是应该被给予客观评判的,不应该随意贴标签,或者过于贬低其历史功业,当然秦二世而亡,还是有不少历史教训值得思索,我为大家梳理一下,另外说一下我的观点,简而言之,秦如果要避免亡国,应该坚持做的对的地方,并改变很多做的不对的地方,下面,我大家梳理一下我的论据:

首先,秦始皇做对了很多事,应该被尊重和给予足够肯定

秦统一中国后,做的对的地方也是不胜枚举的,比如大家熟知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拿书同文来说,当时东方六国都有自己文字,各国文字各不相同,都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不便于交流是不言而喻的;至于车同轨,可能对于秦帝国而言,更加重要,因为只有马车和直道都保持了统一规制,才能保证当时国家经济和军事都得到最有效的运转,要知道秦统一天下后,可能不是仅仅一两年,而是相隔15年后才灭亡,当时这些统一后的举措,也是对于国家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另外,在政治上,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制,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职位,在地方则是废除了分封制,实施郡县制,包括设置县、乡、里等政策,这些制度,在中国漫长的两年多年封建帝制中,几乎都被原封不动的继承,要知道后世只是遵循,开创制度才是最不容易的。而且如果不是行之有效,后世早就弃之如敝履了,这是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套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可以说,是秦始皇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传统。

秦二世而亡,罪责在秦二世不假,但更多帝国隐患是在秦始皇当政时埋下

前面说了秦始皇做的很多好的举措,但不能否认,在秦始皇主政时,秦帝国已经被埋下很多隐忧,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首先,秦一直实行苛政,自商鞅变法后,秦国的法律就变得非常严苛,当然国力确实也在此基础上很快兴盛,秦灭六国后,并没有改变之前施行的秦法,恐怕秦始皇在统一后会想当然的认为这套法律是非常有效的,从没想过做改变,但此一时彼一时,秦灭六国后,统一后的人口和土地是原来的N倍,秦国民众或许已经适应秦法,但其他东方六国的老百姓,可是第一次接触秦法,秦法如此严苛,就会让老百姓日夜忧虑。说白了,秦始皇是没有考虑打江山和受江山的不同。

其次,秦始皇后期有些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建阿房宫就是例证,为了兴建阿房宫,秦始皇调动了几十万民夫,将六国原先的嫔妃全部关在阿房宫,建筑规模之大是让后世完全无法企及的,可如此奢华铺张除了耗费民力和浪费财富,并没有给秦帝国带来多少实际好处,秦始皇恐怕到死都没有逛完阿旁宫。还有,兴建秦始皇陵,以及建设秦长城等,都是大量征调民夫和军队,这等于是把国家的财力和物力在一点点掏空,而且也让更多老百姓越来越无法忍受这些无休止的徭役,这都为后来的各地民众起义买下了伏笔。

再次,那就是胡亥暴政了,秦始皇驾崩的时候,可以说,帝国虽然有很大民怨,但尚不至于马上土崩瓦解,但奈何秦二世作死啊,完全不是一个当皇帝的料,却窃国称帝,再加上后来被宦官赵高把持朝政,昏招迭出,在各地起义爆发后,又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反而扬汤止沸,让各地更是变动烽烟四起,最后把一个秦帝国弄得彻底土崩瓦解,可以说这非常可悲、可叹!

秦要避免二世而亡,其实还是有很多办法的,抛砖引玉一下

上面已经为大家梳理了秦帝国在统一后做的好的和不好的地方,那么如果历史可以假设,可以穿越回去,到底采取哪些办法能改变呢?

1、应该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摒弃秦法中过于严苛的地方,比如采取黄老之学,让老百姓得到缓冲的时间,恢复经济,制造出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氛围,只有百姓的生活能过得下去,苛政和徭役的压力能得以减轻,才能舒缓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

2、减少大兴土木工程,诸如阿房宫、秦始皇陵等都没有必要兴建如此夸张的规模,甚至完全可以停建,即使是兴建秦长城,也可以调整徭役的力度,减少老百姓紧绷的压力,而且要以身作则,引导整个帝国改变奢靡浮华的状态,以勤俭为美德,让整个贵族阶层不要压榨民众太厉害等。

3、早点确立接班人,秦始皇不应该迟迟不下诏确立太子,以至于让赵高和李斯有机会篡位,公子扶苏素有贤名,如果是扶苏能主政,采取和缓的一些举措,秦帝国二世而亡的惨剧很有可能是能够避免的,秦是亡于人祸。而且退一万步说,如果扶苏是皇帝,即使做得再烂,也不至于比胡亥更烂,而且也不太能给赵高把持朝政的机会。

其他网友回答

秦国自秦孝公开始遵从《商君书》,实行依法治国,后来经过六代七王终于在秦始皇公园前221年灭六国一统天下。

初定天下,北方有赵国没落王室建立的代国,南方灭楚后岭南百越还未完全归化,所以派赵佗南下百越之地,野史记载秦始皇命赵佗死守百越,北方若有动荡也不用回归,把守好不容易统一的南中国。北方则有蒙毅和扶苏统帅三十万边防战士修筑长城,因为扶苏和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上面有分歧,但是也不足矣坏掉太子地位,所以扶苏背上完全是继承秦王室内的一条君王纪律——储君必须在军旅中磨砺后才能继承大统。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的是统一思想,强法治,律民心。为扶苏继位实行怀柔政策做铺垫。奈何秦始皇深信的大将王翦去世,王贲因父亲去世而一蹶不振,不再料理朝堂。蒙毅蒙恬外刚内柔,大局观不够,所以秦始皇对储君的事情考虑只能依靠自己。

外巡时期秦始皇就像把扶苏召回,只是过度自信自己的身体,迟迟没有书面写下诏书让扶苏未来继承大统。赵高明白秦始皇的脾气,自己为秦始皇做了不少见不得光的事情,但是阉人不能论政,但是赵高热爱政治权利,所以在秦始皇病危之时赵高私通李斯,更改诏书,胁迫秦二世登位并下诏书赐死扶苏。

当时如果秦始皇在出巡之前,提早下立下诏书让扶苏继承大统,或者扶苏接到诏书之后和蒙毅统帅三十万边防战士勤王,或者蒙毅蒙恬有蒙骜的智慧,都不会出现秦二世继承大统,扶苏自尽,秦二世三君而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虽一统,但人心不齐,可以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中能得知,辅助原因嬴政没有及时立扶苏为太子,被赵高李斯篡改遗诏,赐死扶苏与蒙恬等一行人,加剧秦王朝的灭亡

其他网友回答

让扶苏继位,逐步施行仁政,得到六国臣民支持,瓦解六国贵族的势力,等到二世、三世后,江山稳固,民众安居乐业,谁还闲来无事造反玩啊。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