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长城(亲历者说:嘉峪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我们该如何建设?)

嘉峪关长城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如何聚焦“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5大关键领域,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4个功能区建设,作为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和近年来嘉峪关重点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参与者、亲历者,笔者结合嘉峪关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作基础,就影响嘉峪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有关问题及解决建议谈一些粗浅认识。

影响嘉峪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有关问题
     文化遗产公园与长城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区融合问题。按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功能区分区规划,嘉峪关作为万里长城、古丝绸之路交汇点和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首批国家5A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程度高,景区IP品牌影响力、引流能力强大,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认同度高,保护利用基础得天独厚。特别是《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核心区详细规划》背景下的“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把长城保护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旅游规划、景区建设规划等规划有效衔接,具备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所有规划要素。因此,在长城文化公园建设中,在尊重文化遗产价值,突出普遍价值及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如何以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策略,突出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资源特色,将现嘉峪关文物景区与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载入国家元素、文化元素,使主题展示区与周边环境整治、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改善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主题展示区定位和范围问题。嘉峪关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自古以来匈奴、吐蕃、鲜卑、突厥、党项等众多少数民族聚集于此,是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对冲之地。但甘肃省文物局委托敦煌研究院编制的《长城文化公园甘肃省建设保护规划(建议稿)》中,将嘉峪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区主题确定为“明代雄关”,这一主题放眼甘肃秦、汉、明长城保护利用现状来说,无疑是准确的。但放眼全国,由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涵盖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内有影响的长城主题景区基本为明代长城,“明代雄关”这一主题失去了嘉峪关多元文化交融对冲特色,不能全面阐释嘉峪关作为丝绸之路、长城交汇点的文化独特性和历史地理属性。
      建议稿规划的主题展示区范围,仅仅涵盖依托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里长城-嘉峪关”建成的国家首批5A级景区-嘉峪关文物景区,不但未将现嘉峪关文化遗产公园涵盖其中,甚至未将《万里长城-嘉峪关文物保护规划(2010-2030)》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覆盖。

      规划落地执行和文化展示问题。从2011年开始,启动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泛华集团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同济建设设计有限公司等国内顶尖团队,都先后围绕关城编制了有关文物保护、文化旅游专项规划。但编制《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核心区详细规划》,实施中多次变更规划分区、展示主题,造成初步建成的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基本成为市郊公园,展示内容与价值主题不相符,长城文化形象标识和文化韵味缺失。因此,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需汲取这方面的教训,在规划编制阶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充分论证,规划一经批复,必须保障规划的法律约束力,解决因主管部门领导更替、上级意志和喜好影响规划落地执行问题。同时,通过长城公园这一纠错机遇,深化遗产价值研究,解决遗产公园建设中文化展示缺失、拆迁、环境整治、受众对象定位错位、遗产价值阐释传播缺位等遗留问题,真正形成以关城遗产公园为展示核心,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包括石关峡、黑山岩画)为南北两翼的核心展示园。
      正确处理相关规划、建设、投资对冲关系问题。主要有:整体性展示与特色性体现关系、物质性展示与精神性传播关系、项目建设与遗产保护间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关系、规划编制与执行监督关系、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随着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地方债务监管约束的加强,财政资金投资领域重点的调整,财政资金几无可能主导长城公园全部4个功能区建设。务必在长城公园建设,尤其是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2个功能区建设中改善营商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政策和招商方式,给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投资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创造条件。原则上应坚持政府政策引导、建设规划主导,以财政资金铺底撬动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形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合力,解决财政资金主导文化旅游开发造成的投资乏力问题。

推进嘉峪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建议
      坚持保护为先、产业为要建设理念。保护为先,就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时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要“坚持保护第一、保护优先,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的理念,形成保护与利用相得益彰、互为基础的良性循环,力促文化旅游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文化效益、产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保护好长城遗产及环境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文化的可识别性。需要注意的是,要辩证、正确理解“不能过度商业化”,并不意味着不要商业化、彻底反对商业化。文化旅游本身就是商业化行为,文物保护离开了展示、利用,保护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关键是要辩证看待,把握好商业化的“度”。
      
     坚持规划引领多元融合发展。汲取嘉峪关文化遗产公园建设中因资金不到位多次调整规划、变更规划和建设内容,造成原定建设方案中拆迁和环境整治不彻底的尴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要一次落地,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进行”,一体推进长城文化公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统筹考虑公园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工业旅游、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让长城公园成为具有遗产保护特色、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城市形象,助力城市产业转型、乡村振兴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坚持公园文化属性和规划刚性约束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的文化展示,必须满足研究、教育、游憩等基本功能。研究要立足于剖析长城精神,以古鉴今、以史为镜;教育要立足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神、外显于形;游憩要立足于培养游客亲近长城、阅读长城、体验长城、感受长城的文化习惯,融入生活,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讲好嘉峪关长城故事,让长城“活”起来,实现长城从军事设施空间到文化活动空间的转换。要严格落实本体保护、监测展示和环境整治规定,管控保护区以做“减法”为主,改造或拆除与长城主题保护、展示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如各类山庄、入口广场及大门等,丰富文化景观表达,建设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让游客记得住公园的文化符号,留得住长城记忆的乡愁,保护民族文化血脉和精神栖息地。
      坚持多规合一和优化凝练展示区主题。以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嘉峪关文物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公园、长城第一墩景区、悬壁长城景区为核心区,打造“丝路雄关”核心展示园。特别是要通过规划整合,文物保护规划、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规划、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等专项规划等多规合一,强化规划落实的法律约束力,执行力,通过立体化、多元性、还原式的遗产展示,赋予长城“丝路雄关”核心展示园更加丰厚的人文底蕴、文化表达,展示真实的、有厚重感的大漠雄关,展示西塞长城固有的“西北望、射天狼”大气魄。

      坚持产业化运作推进文旅融合区建设。按照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原则,利用长城遗址的辐射效应和境内长城沿线瞭望报警烽燧、独立墩台、城堡点状分布的特点,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建设规划主导、企业投资主体作用,激活社会资本投资参与投资文旅特色小镇、讨赖河戈壁大峡谷地质公园、新城草湖国家湿地公园、黑山秘境景区(岩画保护)、魏晋风度景区(新城魏晋砖壁画墓)等一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建设,连点、成线、建网,优化旅游线路和附属设施,持续推进自驾车乡村营地、长城人家民宿、旅游农业产业园等新兴旅游业态策划建设,发展夜经济,打造集观光、度假会展、运动休闲、文化演艺、美食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 +”产业体系。

      坚持景城一体化打造传统利用区。按照“产城一体、景城一体”理念,围绕保护、传承、利用和改革,打响长城公园文化品牌,积极借鉴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达地区公园管理体制机制、产业运作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在坚持相关景区所有权不变、坚守文物保护底线的前提下,高擎文化保护传承旗帜,对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进行明确规定,平衡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引导产业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公园特别是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建设,破解“钱从哪儿拿”和“谁主导投资”的难题,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真正成为推动嘉峪关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金色名片”。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大景区管委会)
编辑:宋梦寒 张  怡
审核:李   政
本文刊登于2020年10月23日
《中国文物报》文旅专刊第6版
文旅专刊投稿邮箱:
wwbwenlv@163.com

嘉峪关长城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