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教学反思(四下第2课《乡下人家》教学思考)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

《乡下人家》,以前的人教版中有,现在统编版教材保留下来,不容易,这也许是一种纪念。乡下人家,在我们中国,谁会歌颂他们呢?诗人、作家、画家也!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很贫困,有很多的不方便。陈醉云笔下的乡下人家,是浙江一带的,此乡下人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乡下人家。富庶的江浙,乡下同样是富庶的,从这篇文章还是可以看到真的富庶。现在的农村怎样?浙江一带,如陈醉云笔下的乡下还有多少?不多不多不多也!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这一切都成了历史,如今只能借这类文章回忆回忆了。所以,这篇文章课后的第一题是:朗读课文,想象画面。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编者出这题什么意思?全国四年级的学生画了,寄给你们,明年的教材你们能用吗?假设,不如真实。到不如,以此征集学生的配图,让明年的教材有点特别的味道。所以,这个题目可以改一改。【我去年想到这一点,今年拿到新版的四年级下册教材,图还是那图,没有变。是不是这一题很多学生没做?是不是这一题,真的没有什么像样的答案?】这篇课文学会15个生字,其中:“觅”下面的“见”,有的学生会写成“贝”;“序”,总有人会加上一撇,表达对这个字特别的爱“谐”字中的“白”,有人偏偏写成“日”。其余的字,只要记住了,听写几遍,错误较少。这篇文章,写得真好。读一读,你会发现,这篇文章不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居然让人感受到了更加的真切,这一篇课文作者是用“第二、三人称”来写的(综合人称),第三、第二人称,巧妙转换,挺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一人称的文章,人写的最多。其次是第三人称,最难的是第二人称。但两个人称如此使用,也说明作家写作水平很高很高。亲爱的读者,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当你写作时,想用第一人称时,大脑要突然转动起来,假如我从第二或第三人称怎么写,有了这一想法,行动起来,文章有可能会有另外的味道。《乡下人家》,作者重点写了春季、夏季的乡下人家,秋天的写了一小段,冬天的虽然没有出现什么文字(其实从某一段文字中还是可以找到的,就是家里竹子还没有发新芽那一段中),但最后一段给予了高度概括,那就是“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秋天、冬天乡下人家难道不能写成春夏的样子吗?能!这就是作家留给我们的。只要你愿意,乡下人家的秋天、冬天都可以写成文,写成书。【注:《乡下人家》没有修改过的文章,没有查到。因为选作课文有修改。不知道作者的原文章是什么样子的。会不会秋天写的比这篇课文多,会不会写了冬天?】读读课文,思考每一段所写,理一理,让自己的阅读脉络更清楚。第一自然段:“或”是什么意思?同学们肯定会说是“有的”,换成“有的”读读看,行吗?【这是写作风格的学习。马克·吐温说:“正确的词和差不多正确的词的区别是,闪电和萤火虫的关系。”四年级写作,文章中的有些词语,用的一定要精准,学用闪电式的词汇,不要用萤火虫一样的词汇。】这一段写的是:“可爱的、别有风趣的乡下人家屋前的装饰。”这道风景,怎么画?第二自然段:这一段共三句话,每句话都是一幅画。第一句是门前那既朴素又华丽的花画;第二句是屋后竹图;第三句是春雨过后春笋图。三句话三幅画,最终汇聚成“朴素中带着华丽的、独特的门前屋后春天的农家风光。”第三自然段:两句话写了“鸡”。公鸡、母鸡,各司其职,屋前屋后走来走去。无鸡不成家,鸡生蛋,蛋生鸡,闻鸡起舞,吉祥一家。农村人,家家有鸡。城里人,只能吃鸡,没有地方养那些鸡。第四自然段:两句话,两幅图:一幅是鸭戏屋后小河图,一幅是劳动妇女捣衣图。这样的景观,城里人怎么可能有?城里人吃鸭图,城里人是洗衣机图。第五自然段:是最有农村味的图,是过去最有农村味的图。乡下人家,家家吃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特别是夏天。所以这一段是过去农村独有的“夏天门前吃饭与红霞、微风、归鸟共同绘成田园风景画”,真的画好了,能够获得大奖。第六自然段:秋天纺织娘用歌声让人们进入梦乡的图。挺独特的。作家不选择秋天的丰收来写,选择这一点写,独特,有味。因为甜蜜地进入梦乡,肯定收成很好。第七自然段:是本文高度概括的一句话,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也是关键句。如上理一理,清楚了,这篇文章也就了解个大概了。要想更深刻的理解,还要多读N遍课文。如果可能,再找找陈醉云所写的书看一看。读一篇文章,还能因此愿意去读这位作者的若干本书,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

乡下人家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