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燃豆萁全诗(煮豆何曾燃豆萁 ——老牛聊诗 之二十二)

煮豆燃豆萁全诗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是一首流传极广、妇孺皆知的诗,特别是长辈在谆谆教导子女们团结一致、共抵外辱的时候,除了十支筷子捆起来的故事,大概就数得上这首诗以及曹丕、曹植两兄弟掐架的典故了。
 
甚至,当年国民党置抗日大局、民族危亡于不顾,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屠杀我新四军数千抗日健儿之后,周恩来悲愤不已,奋笔疾书,用的也是这个典故: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可见,这首诗、这个故事影响之大。
 
根据“故事传说”,才能平庸、心胸狭窄的曹丕作了“世子”之后,嫉妒弟弟曹植的才华,乃至担心曹植取而代之,于是多次欲置其死地,但都被曹植机智地应对过去了。这天,曹丕撕下了最后的遮羞布,准备给曹植致命一击,无论如何得一劳永逸了,图个眼不见心不烦:
 
世人不是都说你曹植才高八斗嘛,你不是也安然受之嘛,那咱们做个现场检验吧。来来来,搞个痛快的,写一首诗吧。条件嘛,也不算苛刻:第一,吟咏兄弟之情,但不能有“兄弟”字样;第二,七步之内完成。写出来,咱还是好兄弟,你继续有滋有味地做你的陈王;写不出来,那是犯了欺君之罪,不正法你有点说不过去了吧?
 
曹植略加思索,边走边吟,一首旷世之作便在七步之内诞生了。
 
吟咏完毕,铁石心肠的曹丕也眼泪汪汪,又羞又愧,终于良心发现,不再迫害这个一母同胞了。
 
因为这首诗,因为这个故事,后人给予了曹植满腔的同情。而对于曹丕,如果不是和曹植同父同母,恐怕不知道要问候几百遍他的奶奶了。
 
其实,曹丕、曹植哥俩掐架是有的,但属于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类型,甚至老弟曹植觊觎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位子而主动撸起袖子的;掐架程度上,也还是比较文明的,并没有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七步诗》本身以及它的故事,也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翻遍正史,没有这个记载。记载这件事的,是南朝《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不是严谨的史学著作,而是“笔记小说”,不少故事类乎传闻。
 
《七步诗》之所以越传越广,搞得煞有其事,多半是后人或者出于教育子弟团结友爱的需要,或者是一些个文人借题发挥,出一口怀才不遇的恶气。
 

史上有“三曹”之称,曹操、曹丕、曹植一父两子与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在中国文坛历来并驾齐驱。
 
“三曹”主要是从诗歌的角度讲的。戏剧舞台上“白脸”曹操黑粉不少,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于一身,连一向刻薄的鲁迅先生都称曹操“至少是个英雄”。
 

与乃父相比,曹丕、曹植哥俩的政治军事才华、治国理政能力逊色了许多。所以曹操才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尽管谁都觉得“儿子总是自己的好”。
 
但是,曹丕、曹植毕竟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尤其是在文学上,和这哥俩相比,孙权简直就是一个侏儒。
 

那么,这哥俩到底谁更优秀一些呢?
 
南朝诗人谢灵运对曹植佩服地五体投地: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曹植)一个人独占八斗,在下我占了一斗,其他人共分一斗。
 
虽然有自吹自擂之嫌,但对曹植的评价,代表了一种主流的看法。
 
事实上,从各个方面全方位的比较,曹丕之于曹植,有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在曹植最擅长的诗歌上,曹丕也不遑多让。
 
曹植比之曹丕,有三不如:
 
1.曹丕文武双全,曹植仅通文道。
 
曹丕箭术高超。六岁学会射箭,而且箭艺非凡,能左右射,八岁学会骑马,十岁起便随乃父南征北战,驰骋疆场。当年曹操南征张绣,大军压境,张绣无奈举城投降。大胜之下,曹操忘乎所以,雄性荷尔蒙一下子勃发出来收揽不住,霸占了张绣的婶子,张绣脸上挂不住了,降而复反,突袭曹营。曹操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无一幸免,唯独十岁的曹丕能飞马逃脱。
 
曹丕剑法通神。曾经与号称能够空手入白刃的武术专家、奋威将军邓展比试剑法,两败邓展,邓展输得心服口服。
 
曹植虽然也十五岁的时候就随父征战,戎马倥偬,但基本上属于长长见识的性质,史书也没有曹植能骑马击剑的记载。
 
2.曹丕稳重持成,颇有治国韬略,曹植行为疏狂,政治上不堪大任。
 
曹丕自小性格沉稳,胸有大志。连曹操都不敢做的代汉而立,曹丕做成了。在魏王和魏帝任上,都显示了雄才大略。左手一挥定辽东,右手一指平凉州,又打又拉,纵横捭阖,威震华夏,连孙权都不得不上表称臣。
 
曹丕有极高的战略素养。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战役,刘备举全国之兵,气势汹汹而来,恨不得一口吞下江东,连孙吴将士都胆战心惊。曹丕却作出了截然相反的神预测:刘备不懂兵法啊,哪有连营七百里抵抗敌人的?不信你们瞧着吧,孙权战败刘备的消息马上就要传过来。七天之后,战报送来,果然刘备大败而逃。
 
曹植则行为放任,不拘礼法,不仅屡犯法禁,而且酗酒误事,不堪大任。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局势危如累卵。曹操命曹植为南中郎将、征虏将军,统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从此,曹植在曹操的眼里,成了有才而无用的废物,失去了曹操的信任。
 
3.曹丕建树颇多,曹植独擅五言。
 
“三曹”与“建安七子”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形成了影响至远的“建安风骨”。“三曹”的诗歌各有特色。
 

曹操专攻《诗经》四言体,老辣而悲壮,梗概而多气: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吞吐日月,包罗万象,气魄之大,几乎前无古人,直到一千七百多年以后,毛泽东抒写了著名的《沁园春 雪》。
 
曹植更不简单。
 
曹植继承了乐府诗反映现实的传统,糅合了《古诗十九首》抒情言志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
风格雄放,境界崇高,体现了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赠白马王彪》则忧伤感慨,悲愤交加,风格沉郁顿挫。
 
单以五言诗而论,那个时代,曹植称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曹丕也不含糊。
 
曹丕诸体兼通,诗歌形式多样。有两点不但超过曹植,而且超越了整个时代:
 
一是《燕歌行》是今存最早的早的文人七言诗,具有独特的价值: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写景与抒情巧妙交融,天衣无缝。
 
二是《典论 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专著,具有开创性意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阐述了文学的历史价值。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认为作家的气质决定作品的风格。
 
等等等等,对后世的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钟嵘《诗品》,列曹植为上品,列曹丕为中品,恐怕含有个人审美理想、评判标准的偏见。

煮豆燃豆萁全诗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