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 名著阅读|《儒林外史》 )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
易杰教研   让学习变得简单


著阅读
《儒林外史》     吴敬梓

1
《儒林外史》|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生活于“康乾盛世”时期,幼即颖异,善记诵。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二十二岁时,考取秀才,当年其父吴霖起失官、病故。此后,他科场不顺,并经历了近亲掠夺祖产的事情,目睹了官场斗争的残酷。他开始挥金如土、纵情享乐,终致家财散尽,时或至于绝粮。三十三岁时
,生活清贫,喜交高雅之士,对热衷功名者嗤之以鼻。后来他决定放弃科考,移居南京并开始创作《儒林外史》,写作加修改前后花费近二十年才完成。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儒林外史》| 创作背景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于康熙六十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的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考科举时遭到别人侮辱,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
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况。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断感受尤深。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与此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3
《儒林外史》| 作品结构
楔子:第一回,借王冕隐居的故事来说明本书宗旨,真正有才学的人不追求世俗功名富贵,对于权势人物敬而远之。第一回是整部小说情节的浓缩,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
正文:第二回到第五十五回,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回到第三十回。主要描写为科举所困、为八股所毒害的一群士人。先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以及汤奉、张静斋等为代表,他们或愚昧无知,,或口是心非,谋得功名后则为贪官、为劣绅,更加为非作歹、盘剥百姓。接着又以二娄(娄玉亭、娄瑟亭)、蘧公孙、匡超人、牛浦郎等为代表,写了三湖之会(莺脰湖之会、西湖之会、莫愁湖之会),集中地暴露那些功名蹭蹬的士人的嘴脸。

第二部分:第三十一回到第四十六回。描写的重点在于这样一些士人:他们不受八股制艺的束缚,坚持自己的社会理想,并努力付诸实践,但最终理想破灭。围绕这条线索,着重写了四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大战野羊塘、送别三山门。其中,泰伯祠大祭是全书的高潮,突出宣扬礼乐思想。

第三部分:第四十七回到第五十五回。重点描绘了第二部分中出现的正面人物虽已成为过去,但他们的影响还在;第一部分中出现的反面人物依然四处活动,而且更为不堪,突出礼乐兵农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失败和腐朽势力的猖獗,显示出社会堕落的趋势难以逆转。在第五十五回“述往思来”中,出现了市,他们仿佛是在漫漫长夜里的一点亮光,给人以某种安慰,寄托了作者的新希望和新追求。
井四奇人幽榜:第五十六回。照应“楔子”,通过“上谕、奏疏、祭文”,表明要治理天下,首先要进用人才;但科举制度又限制人才的进用,以致人才虽有,也不能尽其所用。这与“楔子”中王冕的慨叹相呼应。

4
《儒林外史》 | 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做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5
《儒林外史》 | 感悟体会
    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宣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弃妻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
    “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灭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硕士、博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该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而读书。

【图】网络
【文】广东易杰教研
【编辑】易小杰
【排版】李秋康
YJJY
广东易杰教研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YJJY100
易杰教研 | 给您所想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