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莉:当李子柒遇见张雪门 | 张雪门研讨会精彩讲座回顾

第二届张雪门教育思想研讨会
精彩课程回顾
第二届张雪门教育思想研讨会圆满落幕之后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与讨论,为方便大家学习回顾,也为了分享给抱憾没去成现场的老师,我们将陆续放出部分讲座内容,欢迎您持续关注。
另外,为了保护讲者的知识产权并方便大家高效阅读,本稿与原讲座相比有所删减。
本期讲者
孙莉莉
百班千人幼儿阅读研究院院长,南师大教科院儿童图画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江苏省学前教育研学中心专家,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博士生。著有《早期阅读与幼儿教育》、《欢迎走进图画书王国》等;创作绘本《生蛋快乐》《等等我妈妈》等;译著《在焦虑的世界养育不焦虑的孩子》、《三岁茉莉在学校》等;翻译绘本《小夜猫》《手牵手》《恐龙不画画》《看不见的线》等百余本;在《家庭教育》杂志开设《绘本中的儿童心理学》专栏。
VOL. 003
>>>讲座第三期<<<
《当李子柒遇见张雪门
——我们向张雪门学习什么》

一、
一根雪糕的自我修养
讲座一开始孙莉莉老师就亮明了自己“雪糕”的身份,因为对张雪门先生及理念的热爱,所以为”雪糕“;因为同时还粉美国著名教育家薇薇安·嘉辛·佩利,所以就自称为荔枝雪糕啦。
孙老师幽默地说,所谓“雪糕”,不仅要熟读张雪门先生的著作,深刻领会先生的幼儿教育、师资培育思想和课程林、爱国情怀,还要了解张雪门先生的各种八卦和腹诽。比如他住在哪里,在哪里上班,喜欢去哪发呆,去哪里约会,和谁约会,聊什么,他经常为什么而烦恼,他最喜欢的是什么……等等等等,并且在讲座中一一给出了自己搜到的答案,比如:

NEWS
ABOUT
Q:张雪门先生在哪上班?
A:就在现在的东华门幼儿园上班,以及帝王庙,和香山慈幼院。
Q:去哪发呆?
A:中山公园,尤其是进门左转的水榭。
Q:常去哪约会?
A:北海公园。
和谁约会?当然是同志们。聊什么?讨论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稿件呀。
Q:他常为什么烦恼?
……

当然,这些只是表层“八卦”,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他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文化基础,他需要应对的挑战和压力,如此方能理解他的思想和理论产出的过程。他的困惑是什么?他要解决什么问题?他如何去解决的?解决到了什么程度?
孙莉莉老师说,对一个人课程和思想史的研究一定离不开研究他的生活、研究他的理念,这样才能够更加接近他、了解他。
于是接下来孙老师又为我们生动、系统地讲述了张雪门先生自出生至从事教育工作之后的人生故事,以及背后折射出来的中国历史大背景和由此引发的张雪门先生的教育观念转变。(此内容较长,在此不列,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自己翻阅资料去研究,相信您在行动中、探索中的发现一定更加深刻。)
话至此处,现场及在线听课的教师都已对张雪门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有了一个非常鲜活生动的了解,于是孙老师开始详细阐释张雪门先生的教育观念。
01
#张雪门对当时中国幼稚园教育情况的概括及其原因:
孙老师摘引了张雪门先生书中的一段话,概括了当时中国幼稚园或学日本或学西洋等知行不相符、由之而不知之的情况。还列出了张雪门先生当时面对的“效法”的困境,比如仅模仿皮毛而未窥其原则、模仿抄袭难合于国情、模仿过于机械以致于摒弃本国有用之处等等问题。
02
#张雪门先生对当时中国幼稚园所需何种教育的思考:
///////
“若仅注意第一种,是压抑儿童各项,妨碍其身心,实毁残其现时之生活也。若仅注意第二种,则终至于人群隔离,形成愤时嫉世而无补于时世,且仍难免于时世之侵袭与压迫。”……
“根据现时儿童之能力,求适合于此时时代中之新生活,教育之途不外乎是。”
(《幼稚园研究集》)
这里不再做翻译,相信大家都能读懂,其实这与我们现在身处的情况有着莫大的相同点。
03
#张雪门先生关于“健全行为”的理念
最后,孙老师对张雪门先生关于“健全行为”的理念进行了诠释(《幼稚园研究集》),表达了张雪门先生当时对于“新中国之新国民”的美好愿景,还将其核心思想整理为理智层面(建设、思考、练习)和情感层面(发表、享受)。

二、思考着你的思考

张雪门先生对教育的思考引发了孙老师这名资深“雪糕”的思考,并发现从1930年到2020年,这几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
1. 何为幼儿的学习?(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
2. 何为教师的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
3. 如何看待流行的、外国的、“新”的课程理念?
# 1. 何为幼儿的学习?
张雪门先生说“个体受外物的刺激,必唤起其固有的倾向,既有倾向,便生动作;动作结果,改变情绪;倾向改变,动作也随而改变。如此循环不息,经验便不断改造,对于物质的性质、内容也渐渐的丰富了。”
(《幼稚园教材教法》1959年台湾新潮出版社)
简单来说也就是:刺激→倾向→动作→倾向→动作,如此循环不息,经验便不断产生、改造和丰富起来。
在哪里学习?在自然和社会中学习。
经验不仅在于堆积和扩张,重要的还是在于有选择和支配的作用。
//////////// 怎样才能培养儿童对于经验支配和选择的能力?
“凡儿童能力所及的,他自有其下手的地方,他自选其工作;”
“在他进行的历程上,无论要什么材料和方法,都可以由他自己来担任选择假定的责任;”
“等到结果成功或失败,自然归他自己来享受苦乐,实在无须大人的帮助。”
“教师在这种的活动中,仅必要时加以暗示和同情罢了!”
(摘自《幼稚园教材教法》1959年台湾新潮出版社)
# 2. 何为教师的教学?
在这一部分的阐述中,孙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张雪门先生笔下的三类教师,寓意深刻,折射出即使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教育中也依然存在的典型问题。

点击查看大图
(《幼稚园的研究》,1926年,北新书局出版)

此外,孙老师还详细为我们讲解了何为自动教学(原动体),即:引起动机——决定目的——计划——实行——评价;
并对她非常看重的教学中的一环——“耐味”做出了详细阐述。

# 3. 如何看待流行的、外国的、“新”的课程理念?
孙老师说,其实在疫情初期很多幼儿园开展的“停课不停学”活动中暴露出了一些幼儿园和教师学习观和课程观的缺失;在“看起来很美”的、做了诸多环境创设的教室中隐藏着张雪门先生描绘的三类教师。另外孙老师还讨论了关于近些年自然教育大热的局势下自己的一些“冷思考”,讲解了张雪门先生关于自然的论述,警醒我们不要在“太要好”的同时却忽视了幼儿的原动体。
Zhang
Xuemen

SPARKING LINES
# #### 孙莉莉老师的部分语句记录
“耐味,当他完成了,也就能放下了。”
“我们能否真正理解孩子的情感和表达,去体会她所关注和在意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革命之后,科技和工业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人的自然缺失,以及对人的自然信仰的破坏。我们在环境资源之外,还产生了技能和情感的断层。”
(笔者按:“繁华背后一片荒芜”、“悲伤不可怕,无法原谅自己的悲伤才可怕”,这也是在孙老师讲座中捕捉到的零散两句,类似这种小金句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出。
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何为钻研精神、何为批判学习,感受到了学术的闪亮魅力,当我们面对一项想要“效法”的事物时,一定是要先把它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和思考的,一面学习,一面警惕,批判继承。所以说听讲座这种事一定是要尽量去现场学习的、去近距离感受的,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学术上的知识,更是人生的哲思和学习方法上的启示,以及促人奋发向上的动力。)

讲座的第三、第四部分是孙莉莉老师在指导重庆一所幼儿园的自然课程时的实践和所思所为,非常具体借鉴参考意义。
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到此即将结束,最后为大家分享一下“雪糕”的感悟和几部孙莉莉老师推荐的书作为结尾。

再次感谢孙莉莉老师的许可和大气开放,
愿屏幕前的您能有所收获。

点此回看往期内容

// 朱继文工作室
第二届张雪门思想研讨会
精彩讲座回顾,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