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兰》||文/高和鸿||【京西文学】第639期

2020年6月15日第154期 总639期高和鸿,男,中共党员,汉族,北京物资学院副教授。曾任北京物资学院党校办副主任、物流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统计学系主任。曾任中国商业统计学会理事、《现代物流报》资深顾问、国家开放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现为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特色医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清风书画协会北京书画摄影分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北京榜书家协会昌平分会名誉主席。出版著作六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得市局级以上奖励十余次,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午后,泡上一杯清茶,听《幽兰操》古琴曲,品读《惠兰赋》,心之酣然。今年6月10日,在谢春生诗歌创作座谈会后,谢老师悄悄地问我:“高老师,你最喜欢我写的哪首诗歌?”我未加思索,轻快地回答道:“《蕙兰赋》。”此刻,古琴声的悠远、兰花的幽香、茶的清香融在一起,在我眼前展开了一个如幻的世界,谢老师吟着《蕙兰赋》,在开满兰花的绚烂世界里悠然地散步……
(一)《蕙兰赋》的唯美诗韵沐手安坐于桌前,芬芳的香气净化着我的心灵,绕梁的古琴声荡涤着我的灵魂,安静下来,捧《春天的牵挂》诗集在手,翻到第58页的《蕙兰赋》,读了起来。读的时候,全文有5段70行 600余字,仿佛诗歌每一行文字都是穿过眼睛,飞入我的心的,每一个文字都泛着蔚蓝色的光。
这首诗歌并不长,但我觉得好像读了好久,好久,才读完。读罢,把诗集合上,一行行的诗句又从我心里跳出来,激在香气满堂的空气里,化成了一幅幅的画面,陶醉了我心。
笔调清新 亮人心目
《蕙兰赋》文辞平实,没有什么太多的修饰,我估计连小学生都能读明白。如同李白的《静夜思》一样,意象清晰明确,语言洗练,意境深远,回味无穷。可能生性偏好,我特别喜欢读《静夜思》这样明快风格的诗歌与文章,甚至曾告诉过我的很多学生和朋友,像《静夜思》这样的诗歌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读的,去领悟其中内涵的。读《蕙兰赋》也需这样。
整篇诗歌诗眼位置设计准确,起承转合把握适当。阅读时,欢快悠扬,文字优美,轻盈靓丽,节奏明快,有非常强烈的节奏感,如歌似乐。读后,仔细品味,觉得每一行诗文仿佛是白带山上飘浮着的一朵朵祥云,闪烁着吉祥与惬意;诗文热烈奔放,一行行诗歌都饱含深情,充满着热情,蕴含着真情,仿佛是圣莲山上盛开的一朵朵红莲花,将人民流淌着的鲜红血液,激情燃烧,振奋着蓬勃的精神。
也许好诗歌的标准应该是这样的,读起来轻松,读后心神牵挂。我读《蕙兰赋》时,豁然开朗,不能释卷;诗文内涵深刻,震撼我心,诗句犹如明月朗照,在心中顿生光明。真有明心见性之感,不禁心旷神怡,飘飘然,找到了我读书久违了的感觉。

丰富内涵 精神深远
读后《蕙兰赋》,仿佛有把我置身于精神的海洋、知识的高山的感觉。《蕙兰赋》与其说是一首诗歌,不如说是一个文学史,将历史上历代文人雅士对兰的情怀,
在谢老师的笔下都跳跃了出来,我仿佛看到了韩愈、鲍照、陈子昂、李白、无可、苏辙、杨万里、陈宪章……
正如陈毅元帅在《幽兰诗》中这样写道: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
只有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此诗陈毅元帅写出了兰花的香气幽远,高洁者需要克服千辛万苦,历险探胜。此诗饱含了深厚的哲理,读起来回味无穷。
正如古人云,功夫在诗外。他是位兰香的探胜者。他为写兰花,赞美兰花,似乎在用毕生的心思无数次地在探胜访幽,去寻找兰花的芬芳,也曾有过许多失意,仍坚持不懈。没有一次次的执着追寻,就没有在他的诗歌里,把兰花的悠远鲜活地跃然纸端。
在《蕙兰赋》中,有诗、有歌、有音、有乐、有情、有意、有景、有画。总之,他似乎在用所有的方式去称赞兰花,表现兰花,可见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可见一斑。的确,用兰花做意象,表达出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深的敬畏之情,对教育工作深厚的崇敬之意,对房山人民的热爱之感。正如一名老师教书一样,欲给学生一滴水,先要储备一缸水。在这篇《蕙兰赋》的诗文背后,仿佛可以远远望到的是,谢老师犹如一座由书籍堆砌而成的文化高山,令我仰止;可以远远望到的是,谢老师犹如一片用智慧之水而汇成的文化大海,领我敬重。
植于传统 融会贯通
根植于传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将现代诗风融会贯通是读谢老师诗歌时很明显的感受。古为今用,古今融合,今能化古,在这方面,他做到了,因为他是一位刻苦的学习者,是一位具有慧眼的智者,是一位能融会贯通的文化巧匠。
1962年,他在琉璃河中学读初中二年级时,仰慕赵日升老师的诗歌才华,便追随赵老师学习诗歌创作。实际上,他选择的不是一条捷径,而是通往一座文化高山的艰难之路,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毅力,需要恒心。当时他选择了这条路,无怨无悔;现在他兑现了曾经的承诺,无比欣慰。
赵老师对他的教育可以说是极其严格的,告诉了他诗歌创作的最大秘诀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多写作,勤修改。”书读多少算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写作写多少算多,也没真正意义上的标准。但他在心里所领悟到的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心里明白,真正通向诗歌高峰的捷径就是刻苦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他心里清楚,真正驶向诗歌创作成功彼岸的诺亚方舟就是刻苦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于是几十年如一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雨雪风霜,他都能耐住寂寞,埋头于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的思想,修炼自己的境界,升华自己的情感。
他在赵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从文化深厚的民歌入手,刻苦学习和练习,深入学习唐诗宋词和汉赋元曲的写作手法;又不断地吸收现代诗人,如贺敬之、郭小川、汪国真、席慕蓉、余光中等诗人的创作风格,犹如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内炼成火眼金睛一样,到了晚年,他的诗歌风格炉火纯青,风格鲜明。
(二)如兰的人生情怀知人论诗是对诗歌进行鉴赏评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此时,在评论谢老师的诗歌时,感觉正好相反。我们仅见三面,而且时间短得有点可怜。我觉得为谢老师点评诗歌,应该叫惜缘论诗、知诗论人吧。
平常心态
谢老师在《蕙兰赋》中对兰花这样称赞道:
“这才是平凡中的伟大,
更是伟大中的平凡!”
多么厚重的语言呀!这是他心中颇具朴实品质的兰花,实际上在我看来,这就是他朴实而厚重的人生品性。因此,可以这样讲,读懂了《蕙兰赋》,便读懂了谢老师;反之,读不懂《蕙兰赋》,便不见谢老师真容。在诗歌中,有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他坚毅的性格,有他深远的情怀,有他远大的理想,有他深邃的思想。
平常心是道。小草卑微,坚毅凛然;兰花虽小,香远益清。放眼现实,有多少人都这样说我是平凡的,但没有人敢说,我的人性是伟大的;放眼历史,有多少伟大的风流人物,功绩盖世,却少了平凡的品性,失了人情味。读了他的诗,懂了平凡和伟大的辩证关系,在平凡中依然可以彰显人性的伟大光芒;在伟大的光环里,需有一颗宁静的平凡之心,坦然处事。
因为懂了平凡与伟大的辩证关系,每一个平凡名字的背后,他都做到了不平凡。他是赵老师的好学生,是学生们的好老师,是老师们的好校长,是人民的好诗人。“好”是个真正意义的标签,与所谓平凡和伟大的身份没有关系,只有与纯洁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良善的行为有关系。这三者,他都有。
如兰的坚毅
谢老师系房山区琉璃河镇李庄人,1948年出生。涛涛的大石河水孕育了他洁净的心灵、上善若水的情怀。
1964年,他以中考作文满文、语文最高分考入了良乡中学,另一个获得满分的是顾梦红,有趣的是他们成了同桌。文学创作是他的梦想,但不幸的是,他成了“老三届”。“文化大革命”击碎了他的大学梦,1967年,高中毕业后,无法参加高考,他只能回到村里务农。苦难挡不住奋斗者的脚步,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依然倔强、顽强地前行。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逆境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他在逆境的道路上披荆斩棘,风雨兼程。
他在诗歌《只要生命还在》中这样写道:
“只要风还在,浆还在
征船就不怕风雨阴霾
只要风钻还在,勇气还在
就能把宝藏打开。”
多么坚强的人生观呀!这是他向命运逆境发起冲锋时吹起的号角,也是追求生命力量的铮铮誓言。
他没有抱怨,只有努力。劳动之余,阅读诗集,背诵唐诗宋词,是他最大的享受。坚毅的生命历程里,如兰石般的坚硬。
他没有放弃,只有拼搏。1972年,他被选为一名“队派教师”,教授语文和化学,读书更加勤奋,教书育人取得了成绩。1974年,被调入琉璃河中学。在教育的岗位上,这一干就是34年,从普通的村派教师,成长为代课教师、国家正式教师、中学校长;在校长的领导岗位上,这一干就是二十余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滴滴的流淌汗水在诉说,拼搏的人生最坚实。
他没有短视,只有坚持心中的理想。从初中二年级跟随赵日升老师学习诗歌起,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奋笔疾书,笔耕不辍。在田野地头,在校园,在农家小院,在城市生活,读诗、写诗、颂诗就是他的重要生活内容,心中的想法就是要将诗歌进行到底。
2019年7月,中外名流出版社出版了谢老师的个人专辑《诗画知我心》,共收录了诗文166首诗歌。这些诗文时间跨度大,是他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精品,也是他人生精彩瞬间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思想发展成熟演变的重要体现;题材广泛,涉及哲学、历史、社会、教育、人物、景物和生活,是一本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文采飞扬的文集。
今年春,新冠病毒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深深牵动着他的心。不顾年事已高,克服多种困难,笔力奋进,以激昂的笔墨,以抗击病毒为主题,积极创作30多首诗歌散文,并精心出版了《春天的牵挂》诗文集。通过这些诗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坚韧意志和品质,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那颗奔放的跳动的心灵,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昂扬向上的生命方向和蓬勃的生命力量。透过这些诗文,浓郁的笔墨间闪烁着谢老师心系国家民族命运、心系白衣天使、心系疫区人民,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怀。
如今,春华秋实,激荡着他激情燃烧的岁月,两本诗集先后问世出版了。这是他在用坚毅的拼搏、扎实的奋斗、优异的成绩在告慰着赵老师的在天之灵,在装点着房山异彩流光的诗坛,在承继着房山璀璨绮丽的诗脉,在辉映着房山源流博大的文脉。
悠远的情怀
兰有三美:香、花和叶,称为“三美俱全”。兰有四清:气清、色清、神清和韵清。德高望重的董必武先生还称兰花为“国香。”
谢老师喜欢兰花,歌咏兰花,就是因为他读懂了兰花。他这样写道:
“哪怕此生都无人喝彩,
别样的清气依然悠远。”
多么精确的表达呀!这是他在解读兰花的情怀,也是他对平凡岁月的理解心声,也是他对拼搏人生的理解心声,也是他的岁月坎坷征途的理解心声。他的人生真的也许无人去喝彩,但情怀依旧,清香高雅。
甘愿做园丁,奉献三十余载。基层校的教育工作是非常艰苦的。我是深知这一点。我大学毕业后,在当时房山区成人教育局即现在的房山成人教育中心工作,担任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还不是基层教育单位,何况已是九十年代初了,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都觉得非常艰苦的。
将心比心,我有点惭愧。也就是有了这点惭愧,才顿觉他的伟大,在平凡工作中的那份不容易,那种艰辛的付出和努力。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愈加活跃,人生发展和职业发展的空间加大,选择的余地多。但他在基层校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青丝变白发,三尺讲台乐奉献。这种精神令我们后学由衷地敬佩。正如彩虹多在风雨后,他的人生彩虹就是一道绚烂的风景,将房山教育界的天空染红,色彩斑斓,夺人眼目。
(三)正能量的诗风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谢老师诗歌创作十分鲜明的社会特性。他的诗歌不仅不磨叽,还不小气,在每一首诗歌中,都能读出他心怀天下,充满着正能量的情怀。
诗言志
在《尚书﹒尧典》中记述着舜说的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说明诗歌创作最重要的作用和目的是要表达出作者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在《蕙兰赋》中,谢老师这样写道:
“只要追求理想的脚步永不停歇,
哪怕等到天荒地老的那一天!”
像他这样的志向表达,值得永远颂扬,而且古今中外的成功者皆因如此。
孔子在《大学》中这样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人的志向、抱负一定要具有天下情怀,日月光明之德。在他的诗文中,处处看到的都是求真知、怀天下的宽广情怀,处处能看出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情怀。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后学需要深刻铭记,努力弘扬的。
善良之人一定做善良之文,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即文以载道。他的诗文处处体现着爱祖国、爱党、爱家乡、爱人民、爱教育、爱生活的真情实感,这些都流露在诗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在洋洋洒洒的文字中。
他给我们后学者树立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榜样;扎根基层,踏实工作的榜样;良善做人,服务社会的榜样;激扬文字,为民而歌的榜样。
君子之风
谢老师对兰花有着这样独特的理解。在《蕙兰赋》诗歌中这样写道:
“为何?你与梅、竹、菊并称‘四君子’?
难道这是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的谬赞?
不!绝对不是古人愚钝眼拙,
其中必有苦衷不便明言!”
多么隐忍的情怀呀!读此,我掩卷默然,心也急速地跳动起来。
君子隐忍。君子并不眼拙,有苦衷不便明言,这是多么大的隐忍呀!这不是一种心灵的慰藉,而是精神的超越、灵魂的升华。人都是有脾气的,只不过有大有小。君子隐忍“脾气”,是不随便发“脾气”。隐忍不是“没有了脾气”,而是把“苦衷”深深埋在无私的心底里,埋在宽广的情怀里,埋在如水的岁月里。这是他对君子的理解,也是对兰花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
这世界真的需要多一点隐忍。如果多一点隐忍,就不会有公共场合的大呼小叫,少了扰民的噪音,不必要的吵扰,多了些清静祥和;如果多一点隐忍,就不会有同事间的嫉妒羡慕恨,少了一点幽怨,多了一点和谐;如果多一点隐忍,就不会有亲朋间的拔刀相向,同室操戈,多了一些亲情眷恋。总之,在这个世界上,多一点隐忍,就多了一点君子之风。
这是他在用笔在呐喊,用心在呐喊。呐喊隐忍,呐喊君子之风。短短数语,让我感到似有万千之力。他是隐忍的,用他人生艰难的历程在诠释着隐忍的含义,升华着君子之风。
都是正气歌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有一首深刻地影响中国文化、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称叫《正气歌》。在诗中开头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这里的正气就是天地之心。亚圣孟子称之为“浩然正气”。
读谢老师的诗歌首首都像《正气歌》,充满着阳光雨露,充满着温暖吉祥,充满着天地正气。他说,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坚持人民性是最正确的诗歌创作的方向,任何诗歌创作都要坚持“人民性”。因此,在长达近五十多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始终牢记和遵循赵日升老师所倡导的人民性原则,为人民而歌,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创作观。
在他的心目中,人民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教育领导岗位上,他始终坚持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尊重教师,影响教师,提升教师,成就教师。他始终坚持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理解学生,爱护学生,教育学生,宽容学生。他始终坚持他人第一的原则,真诚待人,礼貌待人,热情待人,宽厚待人。他始终坚持社会责任为先的原则,关注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
诗歌为人民。他说:“写人民,歌人民,颂人民,是我诗歌创作的巨大的精神源泉和恒久动力。”正是他有着人民第一的情怀,才能真正意义上地坚持诗歌创作的人民性,写出人民的心声、人民的期盼、人民的幸福,因此称他为人民诗人,当之无愧。也正是他心里有人民,装着人民,所以诗歌才充满着力量,充满着光明,充满着希望。清新的诗文里,总显着那么的厚重,那么的大气,那么的深远。
太阳灿灿,无比温暖;白云悠悠,洁净明亮。有白云和阳光陪伴的幽兰花盛开在深山里,却一直扎根在谢春生老师的心上,散发着馨的芬芳。
《京西文学》纸刊第5期正在组稿中,体裁要求:名人访谈、小说、小小说、散文、、游记、随笔、文史纪事、创作谈等(5000字以内为宜,限10000字以内)、诗歌(5首以内或150行以内)。截稿2020年8月31日。特此公告。
投 稿 邮 箱:870413692@qq.com
主编方言先生微信:870413692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