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事事讲“亲自” 不要处处说“陪同”

乡愁的余响 王华欣摄于2020年10月18日
就像我们不提倡说领导同志“亲自”干了这个、“亲自”做了那个一样,各类媒体在报道他们下到基层去的活动时,建议少用甚至不用“陪同”两个字为好。
只要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和电视,浏览网络、手机,每天都有不少关于他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消息。上级领导同志作风踏实、调查研究、上情下达、联系群众,这本是一件大好事,偏偏我们的报道里面写的和说的,是这些同志是在某某书记和某某市长、某某负责人的“陪同”下这样的话语,看了令人刺眼,听了使人耳朵不舒服。
为什么呢?因为这很容易给广大受众造成一种印象:你看,你看,领导同志连访贫问苦都要人陪同,连下到工矿农村解决实际问题都要人陪同,连参加群众来信来访接待都有人陪同,这怎么能够“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了解到实情,听得到真话,办得成好事?也会给群众造成一种误导:领导干工作都有人陪同,这不是高高在上是什么?这不是“花架子”是什么?这不是来“作秀”又是什么?
并且笔者以为,频繁使用“陪同”这样的词语,不利于塑造领导干部的公仆形象。人们不仅要问:他们连工作都有人陪同,那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时谁来“陪同”?农民下地种田流汗时谁来“陪同”?也不利于表现出我们干部的亲民爱民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领导同志在基层,是倾心听取群众呼声,倾力为群众办实事的。而一旦说是有人在“陪同”他们,就显得生分,疏远,有隔膜了。
事实上,为了节省领导同志的时间,让他们进行高效率的工作,确有一些部门的相关人员一起下去,参与其中。在进行报道时,窃以为用“随同考察”或“参加了调研”这样的字眼更准确些,也更有亲和力,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
当然,“陪同”字眼的频频出现,大多数情况下,应该不是领导同志的本意。这就从一个方面提醒媒体工作者们,在对领导视察和下基层进行报道时,用词造句间不要有溜须拍马心理,不要拉大他们和群众的距离,同时也提醒着各级负责人,深入一线时,轻车简从为好。
作者简介 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江西省中青年文化名家、“赣鄱英才555工程”第三批人选、第三届“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入选江西省委组织部主编出版的《赣鄱群英汇·江西省优秀人才成长案例》一书。3次获得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曾采写长篇通讯《人民的好警察邱娥国》及《火炬,照耀着英雄城的大街小巷——邱娥国和他的同事们》等后续系列报道,为推出和宣传邱娥国这个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华新闻报曾以《从先进人物身上汲取力量》为题发表通讯,对其从业事迹进行报道。新闻采编业务娴熟,文字工作能力全面,在消息、通讯和言论以及散文、诗歌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建树。采写和创作的消息、通讯、评论、散文、诗歌、随笔等,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特色较为鲜明。
有七八十篇作品获全国和全省奖项。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