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唐昭陵||廉振孝

原创艺术平台| 文学 | 摄影| 朗读 |书画
长按上面二维码加关注,乡音乡情在你我心中。
▼壮美昭陵◎西部文学艺术微刊
︱第723期︱

小儿呼作桃花岭
我们村北有座山,小时候我们叫它桃花岭,长大后叫它唐王陵,后来才知道,山有山名叫九嵕山,陵有陵名叫唐昭陵。
抬头见山,如山顶有云,村里人会说:“桃花岭戴帽,大雨马上就到!”十有九应,比天气预报还灵。
我外爷家在桃花岭北边的百井村,每年春节去拜年,从东路上,翻梯子沟,爬野狐岭,从西路下,翻马鞍山,爬魏徵墓沟,每次都累得双腿打颤。我曾跟母亲上山扫过羊糞,跟父亲上山拉过硬柴,山大沟深,坡陡路滑,每次翻越桃花岭都心惊胆战。
我曾问过父亲:“这山是谁造的呀,山这么高,沟那么深,咋不把山填进沟里把它弄平啊?”
父亲说:“大禹造的。那时候满世界都是水,大禹拿耙子一搂,耙缝里起来一道道山,耙齿挖下去一条条沟,水就从沟里排走了。”
我问父亲:“桃花岭下有什么东西吗?”
父亲说:“桃花岭下压着七十二股泉。要是没这山,咱们这儿怕是一片汪洋!”
登过九嵕山顶,感觉如在云中。极目远眺,脚下是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远处是近青远黛的终南山。此刻,你会觉得天很高,地很大,而这一切都在你的怀抱之中。
昭陵选址有故事
父亲说,唐太宗选桃花岭做墓地是有讲究的,因为这儿的风水是天下最好的。他曾给我讲过魏徵为唐太宗选墓地的故事,后来我自己又看了一些野史,说得更加神奇。
野史说,贞观九年,长孙皇后患重疾,身体每况愈下,她曾向太宗请求:“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大意是说,不要大兴土木给我造坟,也不要往坟里放金银玉器,随便找个山,挖个洞,放几件日常用品,简埋薄葬就行了。
一些大臣也赞同 “简埋薄葬”。秘书监虞世南上书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掘之墓。变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柙金镂,骸骨并尽,岂不痛哉!”
唐太宗采纳了皇后和大臣们的建议,决定“因山为陵”,于是派出两路人马访查踏勘。一路由风水大师李淳风带领,另一路由星象学家袁天罡带领,他们分头出发,各行其是。
两路人马领命而去,各自踏勘了半年,分别选出自己认为最佳之地,留下暗记,回京复命。
太宗让宰相魏徵前去查验,两路人马都把魏徵带到了九嵕山上。魏徵让两路人马各自起出暗记,却惊奇地发现,袁天罡插下的一根针,正巧在李淳风埋下的铜钱方孔之中,而两件物器都在九嵕山正顶。
万千气象集九嵕
九嵕山,因主峰周围有九道嵕(山梁)而得名,主峰海拔1188米,于群山拱卫中孤峰突起,形如覆斗,气势雄伟。
主峰周围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有泉自山下出,有云在山上绕,景色峻中有秀,秀中有美,美中有奇。最奇的是,所有山梁和沟壑都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
站在山顶往南看:沃野千里绿如画,八水环绕捧长安,京师灯火灿若星,人间仙境尽眼前。转身向北看身后:方山仲山如卫兵,泾水奔腾似天堑,形胜安稳应无忧,何处再找此乐园?论形,论景,论势,论气,到哪儿再去找这么好的地方呢?
正是因为九嵕山满足了堪舆家认为帝王陵墓所应具有的所有条件,唐太宗才把他的陵墓定在这里。
自太宗开始,唐代其他帝王也都沿着这条山脉“因山为陵”,形成了西起乾县,东至蒲城的关中“唐十八陵”,依次为:乾县的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僖宗靖陵,礼泉的太宗昭陵、肃宗建陵,泾阳的宣宗贞陵、德宗崇陵,三原的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富平的中宗定陵、懿宗简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顺宗丰陵,蒲城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宪宗景陵和穆宗光陵。
堪舆家认为,昭陵的风水不仅是“唐十八陵”中最好的,也是历代帝王陵墓之最佳者。
唐时昭陵什么样
昭陵工程是由出身于工程世家的唐代名匠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同于南北朝时期的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布局。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组成,昭陵的设计也是这样。
《唐会要》说,昭陵“因九嵕层峰,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玄宫。缘山傍岩,架梁为栈,悬绝百仞,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远宫门。”文献记载,埏道至墓室前后安置了五道石门,用三千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重达千斤,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极其坚固,玄宫里“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
由于唐太宗开始营建昭陵时就定下了陪葬制度,允许大臣申请陪葬,而且这些大臣的子孙也可以随父祖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葬墓群。昭陵居高临下,陪葬墓分列左右,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在山上,大臣的墓多在山下,18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于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长安城里的宫庭朝堂。
唐昭陵陵区方圆120里,是关中“唐十八陵”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唐昭陵陵区图

兆城兆村广济寺
自贞观十年(636年)首葬长孙皇后起,昭陵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埋葬唐太宗,营建工程才基本结束,前后历时13年。
除主陵和陪葬墓以外,陵山周围还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其中包括祭祀的宫殿、做法事的庙宇、守陵人的住所、卫兵的营地等等,这就是陵园兆城。
唐时昭陵有宫人供养,官兵守卫,护陵军官的军衔为将军,还专门设立五品陵令管理。每年春二月,朝廷会委派大臣前来祭陵,遇太宗诞日忌日,还会举行大型法会,为太宗诵经超度,为后代焚香祈福。
唐太宗是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去世的,高宗即皇帝位后改年号为永徽。
《唐会要》载,永徽六年(655年)正月初一,唐高宗李治亲谒昭陵,庄严肃穆,规模空前。祭奠活动结束后,高宗诏令免除醴泉县当年租赋,并为护陵将军进爵一等,陵令加阶赐物,又诏令在陵前修建寺庙。
这一年还有一个重大事件:十月,高宗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
根据以上记载,是否可以作以下推论:
一、赵村就是兆村。当年的兆城松柏森森,只有兆城南门外有个小村,人们便把这个村子叫“兆城村”,后来干脆就叫“兆村”,再后来字随音转,“兆村”就变成了“赵村”。
二、南寺就是广济寺。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李治下令为昭陵修建寺庙,这个寺庙会不会就是广济寺?如果是,那么它位于昭陵兆城南门,人们叫它南寺也就不奇怪了。
三、石鼓刻于唐高宗执政初期。作为广济寺中的经幢底座,石鼓的雕刻年代也应与广济寺同时,当在唐永徽六年(655年)或稍晚。
以上只是推论,不是考古研究。可做饭后谈资,请勿当做正典。如有不当,全当扯淡,还请方家指正!
作者简介:廉振孝,1957年9月生于陕西省礼泉县赵镇石鼓村,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科技报记者,海南日报记者、主任、副总编、副社长、报业集团总经理,海南省社科联巡视员,现退休赋闲。一生从事新闻工作,别无所成亦别无所好,最喜朋友三五,老酒一壶,故事一串。
(西部文学艺术平台之壮美昭陵编委会成员风采展)
这是中国西部文化艺术原创精品交流推广平台,欢迎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关注、踊跃投稿。您的诗歌、散文、小说、民间故事、书画、雕塑、剪纸、音乐等艺术精品,都在投稿之列。
往期精彩文章

廉振孝||赵中往事(上)
廉振孝|赵中往事(下)
千年石鼓赵村镇 廉振孝
廉振孝《赵中往事》读后感//马守君
陕西话三分钟讲完李世民和唐昭陵
壮美昭陵大唐风 礼泉风光田园梦
泪流成泉入君怀—探寻唐昭陵娘娘泉

本期编辑:壮美昭陵
审稿:张克俭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壮美昭陵”关注的礼泉乡党,在三千茶农购茶可享受半价优惠。(地址:礼泉县粮店隔壁)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