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在美苏冷战中的作用

听音频拉到文章末尾!接昨天聊,GDP究竟是个什么玩意?
1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经济危机,胡佛下台后,罗斯福想推行政府主导的经济新政,需要了解美国社会真正的经济状况,也就是国民财富的拥有量和各行各业的生产能力。于是由俄裔经济经学家库兹涅茨牵头成立了一个全国经济总规模调查团队,于1934年形成了一份《1929—1932年国民收入》的报告,通过对国民生产情况、财富状况的数据分析,为罗斯福政府提供了指导美国经济振兴的计划。
其实,主要是政府投资搞建设,来弥补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不足和开发新的经济地区,比如美国西部大开发。
这里要提一点,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奉行的也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就是市场会有兴盛或衰败,政府不能管,让市场自己去修复,虽然这个过程或许很漫长,民众会承受很多灾难和痛苦,但市场总有一天会自行修复,政府不能插手市场,政府能做的只有两样事:一是通过调整利率和税率来引导投资;二是推行积极的社会福利政策。
在这种状态下,政府就没有必要进行社会生产总值的调查了,因为是什么情况政府都不能管。
然而,罗斯福想通过政府行为救经济就不同了,政府应该往哪方面投资,怎么指导分配,这都需要具体的数据,对社会生产总值的调查就非常有必要了。
罗斯福新政是放弃了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政府的这只手伸到了市场里,原则是越界了。
但这个时候英国的另一个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另一套理论,就是市场调节失效的情况下,政府可以插手市场,让经济更快地复苏,使民众少受经济下滑带来的痛苦。
这套理论我们比较熟悉,叫宏观调控。只不过,我们现在是宏观和微观一起调控了。
其实,当年凯恩斯到美国见过罗斯福,但是见面的效果并不尽人意,二者皆不太喜欢对方,说不到一起去。那时候罗斯福也不知道啥叫宏观调控,只是罗斯福成功后,凯恩斯的宏观调控成了新政的理论注脚,两个人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好像心有灵犀一样。
现在自由市场派还是对凯恩斯的政府调控派给予否定,但是,我们可以想想,任何一个政府都会喜欢凯恩斯的政府调控,这样,政府才能更有权力,要不然政府只能在市场中就像一个傻子一样地看着。
那么,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没有用呢?
一般讲,短期是有用的,长期的效果就不一定了。
凯恩斯这套理论只在罗斯福新政中取得了成功,但是现代经济学家认为,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利益于二战,二战中的大量军需和战争市场经济才没有让罗斯福主导的政府投资成了烂尾工程,二战后的欧洲重建又让当时由政府主导的产能发挥到了极致,这才有了一个富裕的美国。
不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救了美国,是美国人的运气好,在政府主导产能的时候遇到了世界大战。
现代自由市场派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最大问题是,你怎么知道市场调节失效了,这个标准怎么定。如果由政府来定,政府自然就会成为经济的主导者。然而,公权力下形成的市场就一定是一个权力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也就是说,凯恩斯经济理论成了政府干预市场干坏事的理由。
当然,这都是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我们的经济学理论借鉴了亚当斯密、借鉴了凯恩斯,而运行的架构是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这就谈不上是不是政府主导了,因为经济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自由市场国家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们的政府就只关心失业率,而不是什么产品的产能、产量。
有意思的是,罗斯福新政好像证明了凯恩斯经济理论正确,但罗斯福后期,就放弃了凯恩斯经济理论,重新走回了亚当斯密的市场决定论,并且,这些年美国政府再也没有大规模地主导经济。
2
1936年,库兹涅茨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了GNP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概念,不过,这个概念当中没有计算政府投入,后来的GDP是加入了政府投入。所以,有人说凯恩斯才是现代意义GDP概念的创造者。
你比如说,我们2020年的GDP是101.6万亿,这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是51.9万亿,也就是说,有一半的GDP是投入,投入的目的是产生价值,但现在还没有。在去年的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道基本都政府的投资拉动,政府投资本质上是负债。不过,现在这个数是GDP的一大组成部分。
1942年,库兹涅茨加入美国战时生产委员会规划委,主要任务是运用他的国民账户计算方法,来计算美国有多少生产力和闲置产能能够投入战争,美国的经济实力是否能够支撑在欧洲和亚洲两线同时开战。换句话说,这时候库兹涅茨的角色和前面说的那位法国财政大臣内克尔有点像,不过,库兹涅茨可比内克尔靠谱多了。
当时华盛顿的专家们分为两派:军事战略家认为,这件事情很简单,就是经济服从于军事,民用消费必须让位给军事需要,民用企业必须不计利润、快速切换到军工生产。但是,以库兹涅茨为首的经济学家们反对这种看法。他们提出,如果以损害民用经济的方式来打仗,战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不能持久。相反,必须先保证民用经济的正常运转,才能为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现代战争打到最后其实就是生产能力的比拼。
经济学家们通过计算得出,民用企业不用大规模转向军事生产,因为民用企业中本来就有相当一部分闲置产能,只要利用好这部分产能,就足以满足战争需求。企业界当然也强烈拥护经济学家们的方案,因为这样既不会减少他们在民用消费中的利润,还可以利用闲置产能增加额外的军事生产收入。
在这场争论中,经济学家说服了军事战略家。美国政府根据库兹涅茨的估算报告修改了军需方案,甚至修订了战争计划。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美国政府认为在1944年初之前,不能在欧洲直接投入兵力参战。诺曼底登陆被最终定在了1944年6月。
最令人吃惊的是,按照这种精确计算的战时生产计划,1944年美国不但有能力在欧洲和太平洋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而且美国国内的个人消费水平也处于历史最高位。也就是说,美国的经济实力越打越强,老百姓越打越富有。反过来看纳粹德国,不顾一切地把国内所有生产能力都投入到军事生产,导致民用经济越来越萎缩,老百姓越来越穷,输掉战争是迟早的事了。所以,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说,库兹涅茨团队对美国赢得二战的贡献,至少相当于几个步兵师。
二战结束时,给欧洲留下的是一片废墟,而给美国留下的是强大的工业部门和庞大的民间储蓄,美国的战后经济快速繁荣。1947年,美国启动马歇尔计划来帮助欧洲经济复兴,但有一个附加条件:欧洲各国必须定期统计各自的国民生产总值GNP,这样美国才能知道马歇尔计划有没有起作用,以及需要持续多久。为此,欧洲各国派出上百名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接受相关培训。库兹涅茨还亲自辅导蒋介石政府,教他们以美国标准来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便更好地调动经济资源来打内战。
在美国的强力推广之下,到1950年代,GNP成为了西方各国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不过这时候,GNP还没有一统江湖。因为世界经济的另一半,也就是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用的不是GNP,而是“社会总产值”这个指标。
3
社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听起来好像差不多,但统计口径完全不同。社会总产值只计算物质产品的产值,排除掉了服务业,认为服务业只是对物质产品的重新分配,不涉及生产;但国民生产总值既包括物质产品产值、也包括服务业产值。在战后几十年中,随着西方国家从产业资本过渡到金融资本,服务业占GNP的比重越来越大,到1980年,美国服务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制造业。
这样一来,如果光看数字,苏联阵营的社会总产值肯定比不过西方阵营的GNP,从气势上就输了一大截。苏联方面肯定不甘示弱啊,他们宣布,如果按社会总产值计算,苏联的经济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美国方面则针锋相对,声称按GNP计算,苏联的经济增长率根本不是美国对手。
你有可能想不到,冷战不仅仅是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双方还在打一场关于国民经济数据的“统计战争”。当时美国中央情报局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派出间谍获取军事机密,而是收集苏联的经济情报、想尽一切办法挖掘苏联经济数据造假的证据,以此来摧毁人们对苏联经济的信心。美国中情局宣布,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只有苏联官方数字的1/5。
美国一方面围绕经济数据展开强大的舆论攻势,一方面对苏联经济的软肋展开攻击。苏联由于粮食短缺,需要出口石油换取外汇,并用一半以上的外汇来购买粮食。美国在1980年代一手打压国际油价、一手哄抬国际粮价,给苏联经济造成严重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一部分高层领导开始怀疑苏联模式。戈尔巴乔夫就公开批评苏联经济数据造假,并且认为社会总产值的核算方法存在严重问题。1988年,苏联决定放弃社会总产值指标,主动与美国专家接触,学习GNP核算方法,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暗中做了大量工作。没过多久,柏林墙倒塌、东欧剧变;两年之后,苏联解体。
也正是在1991年,GNP被GDP取代,GDP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有力的数字,登上历史舞台。
所以,GDP还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前面啰嗦多了,这个话题还没说完,剩下的明天再聊。有可能很多人不喜欢,这很正常,比较枯燥。
欢迎关注老杨品谈,感谢天天转发、点赞、点在看、留言、打赏的朋友们,我们明天见!
老杨品谈的视频节目——茶余饭后,在公号第二篇文章。
(如果喜欢点亮在看,再次感谢!)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