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老师,我家是完全照您的方法做的,怎么我儿子还是喜欢玩手机游戏啊”

碰见好几位家长跟我说了:不行啊!梅老师,怎么你的一套方法在你们家钱小能身上那么管用,一用到我儿子身上就不灵了呢?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些家长的意思是,看了我那篇文章被人视为洪水猛兽的手机游戏,终于被钱小能给抛弃了,发现我用把自由还给孩子的办法彻底解决了游戏对钱小能的吸引力。怎么这种方法套在自家孩子身上,就变味了呢?现在,我就公开解答这个问题,免得有更多的家长跳进坑里。第一,您的话,孩子信吗?我的原话是这样的:“儿子,妈妈以前错了,以前真的不了解游戏对小孩的意义。现在妈妈知道了……把玩游戏的权利还给你,你想玩多久就玩多久,但为了自己的眼睛,……”钱小能的反应是:从第二天起,他就不像往常一样,一起床就把自己每天被允许玩游戏的半小时用掉,而是先到公园找同学打篮球。打完球回来,吃完早饭,坐那儿,踏踏实实玩游戏。大约玩了三四十分钟,他就不玩了,开始做暑假作业……你仔细看我的话和钱小能的反应,这里有个大前提:孩子玩游戏的事情困扰我好久,历经波折我才彻底明白这个事情的本质。心理一旦了解,就豁然了,放下了,不再害怕,心悦诚服地把玩游戏的自由还给孩子。那位家长说了,我也是这样跟孩子说的。那我现在就问你一句,同样的事,个人内心的经历不同,放下的程度不同,理解的程度不同,母子的信赖程度不同,孩子的反应能一样吗?我和钱小能呢,根据一个12岁的孩子对妈妈的了解,他肯定知道妈妈是一个真诚踏实的人,说到就会做到;另外,他从我的眼神、态度、语气、动作也能感受到妈妈的话到底靠不靠谱。也就是说,他明白了妈妈让他玩游戏是真的让他玩,他得到的是真正的、完全的自由,而非妈妈试探他或装装样子给的临时的、试探性的自由,于是他就有了那样的反应。那么我当时的心理呢,是不是豁出去听天由命了?不是的,是因为我彻底想明白游戏就是游戏,不是毒品,一个内心丰富自由舒展的孩子,给他时间,他足以知道怎么办。有的人还不死心,说,不是有一些大学生因为沉迷游戏耽误学分被学校开除的吗?我说,对的,真有,我也看过这样的新闻。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孩子我们得看看他大学之前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是被管控式的学习还是有内驱力式的学习?家庭关系如何?内心除了游戏还有多少别的寄托?现在我们回到前面说的大前提,你把自由还给孩子,是想通了心悦诚服、甘心情愿呢?还是管控手段升级,用“先给点自由”这种更高明的控制手段来管理孩子?其实,孩子心里雪亮,谁也骗不了他们。明白说吧,喜欢玩游戏的孩子没有一个笨蛋。他看透了你的试探性自由之后,绝对不说出口,然后心里暗乐,要抓好家长好不容易施舍的自由,赶紧放纵吧!等他大玩了几天后,你一定受不了啦,赶紧收回自由,一切仍然回到原来的状态,或者亲子关系更差,走向恶性循环。所以,孩子心理没变,家长内心不安定,孩子是无法安心地回归内心,无法形成自己内在的成长韵律节奏来做事和学习的。如果你想通了,给孩子的就是真正的自由,看见孩子还是连天加夜地玩游戏,我想说的是,你就放心吧,如李雪所说,“任何一个被长期控制过的孩子,都会失去内心跟自己身体的链接”。得到自由后,会有一段时间“放纵无度”。这段时间,你依然发自内心地爱护他,尊重他,体贴他,引导他,放心,他一定会回归一个孩子对事物的正常状态,回到你期望的路上。另外一点也是不可少的。沉迷游戏时,钱小能还有其他几个结结实实的爱好,譬如踢球、看书、唱歌,看美剧。所谓结结实实的爱好,就是这些东西对他的吸引力不是临时的、表面化的,而是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对他构成一种长久的吸引力,游戏这新事物到来时,他暂时把它们放一边而已。一旦游戏也成为它们之中的一部分,父母不再对此排斥与控制,那不就是平常事了吗?所以,我常常跟家长说,要跟那些喜欢讲具体育儿方法的书籍和文章保持一定距离,因为人家再好的方法都是针对具体孩子的,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都各个不同。如果家长懒得动脑子,学到了往自己孩子身上一套,发现不合适,就扔了,那不是一无所得嘛。看见一种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得想想方法背后蕴含的道理,明白方法背后的逻辑关系,然后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帮助自己在个性化的场景中,找到符合实际的有效办法。这才是聪明家长所为。延伸阅读被人视为洪水猛兽的手机游戏,终于被钱小能给抛弃了像钱小能这样的普通小孩,我真不敢坐等花开周末推荐阅读“优秀”“完美”的律师妈妈被15岁女儿勒死,我却对孩子更加同情一个九年的全职妈妈,对一个想成为全职妈妈的人的建议近期好文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考入大学,飞往剑桥,访学哈佛,登上《时代周刊》……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