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街区 | 夜光杯诞生地圆明园路

圆明园路全长462米,被北京东路一分为二,成南北两段。《新民晚报》的旧址就在圆明园路的南段上。
圆明园路是一条南北向的小路,南起滇池路,北至南苏州路,全长462米。圆明园路修筑于19世纪60年代,1862年被命名为“新路”, 到了1865年,以北京的历史园林作为路名,更名为“下圆明园路”,1943年改今名。当然还有一条“上圆明园路”,就是今天的虎丘路。
圆明园路全长462米,被北京东路一分为二,成南北两段。《新民晚报》的旧址就在圆明园路的南段上。1929年9月9日,《新民报》在南京创办。1946年5月1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在圆明园路50号创办,“夜光杯”副刊同日诞生。这是《新民晚报》90年的光荣历史。有创刊号上诗人袁水拍的打油诗《祝新民报》为证:名作如林郭沫若,茅盾老舍叶圣陶,上下古今张恨水,今日论语超构赵,新闻旧闻说夏衍,冰兄龙生漫画妙,编辑如云尽名家,张慧剑和苏凤姚,“西方夜谈”陈白尘,郁风祖光黄苗苗……挂一漏万说不完,恕我只好把歉抱。
圆明园路50号是座三层大楼,原先是怡和洋行的仓库。据资料记载,大楼一楼是机印车间和食堂,二楼、三楼是编辑部、管理部、排字间。那时,没有电脑排版,排字工人需把一个个铅字拣出来排版。下午,报社印刷车间大门敞开,一捆捆印好的带有浓浓墨香的晚报被陆续运往各地。“没有钢与水泥的冰冷感,充满文艺复兴时代的暖香味,一系列中国新闻史的坐标性作品从这里传开。”这是后人对铅字时代的感恩。如今,铅字变成了文物,但不应忘记,上海曾是中国现代字体设计的发源地。当年全中国只有两家字模厂,分居上海与北京。
圆明园路这条窄窄的小马路与开埠后上海的沧桑变迁紧紧相连,于是这块区域便有了“外滩源”之称。圆明园路现存14幢老建筑,建造于1900至1933年间,整旧如旧,这使得该路成为上海市级保护建筑最密集的道路之一。圆明园路的北段如今是铺设着深色九龙清花岗岩路基的弹格路步行街。曾住在圆明园路97号安培洋行大楼的画家陈燮君撰文回忆自己老房子的一派风光,南接益丰洋行大楼,北面有序连接着圆明园公寓、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哈密大楼、协进大楼、兰心大楼、真光大楼。他写道:“如果说,黄浦江边的外滩更具城市的浪漫、热烈、奔放和自信,而一路之隔的圆明园路则更显城市的含蓄、祥和、静谧和安宁。有人称圆明园路为‘外滩后街’,一个‘后’字另含性情、别有风华。”
上海这个城市,就像小学数学应用题里那个一端进水一端放水的池子。一天天的,旧事物消失了,新事物诞生着,还有些旧事物换了个脸面,又来到了前台。居民搬迁,老房子进行保护性整修,艺术展示和时尚商品悄悄进入,圆明园路在昔日的宁静中平添了新的思维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
面对飞速变化的城市,年轻人终究适应得快。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困惑和答案,一个时代也一定有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令人期待。
(摄影 沈琦华)
关于我们:本公众号乃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在微信平台,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欢迎免费订阅,我们将每日精选两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夜光杯》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点击下面的篇目链接,可重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7月高点击率美文:上海人的熟小菜弄堂里的回味高高的跳伞塔哪吒:带着“烟熏妆”的魔童一双筷子的家教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