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某花的遗书里,藏着农村留守妇女最深的悲哀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383篇文章
很好听,推荐听听!
头图为戴某花生前照片。
(一)
看戴某花领着一儿一女走向死亡的监控画面,真令人感到揪心的无力和惋惜。
整件事情都太令人难受了。
尤其那两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恐怕他们被妈妈一步步领到那绝命水塘的时候,都不会想到这将是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出来玩了。
是啊,又有哪个孩子能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狠心将孩子的双手死死捆住,推进水塘活活淹死呢?
在这之前,是一起轰动网络的“假死骗保案”:
戴某花的丈夫何某,因向50余家网贷平台借款,无力偿还。他想到了一个异常愚蠢的发财之路——制造一起自己“意外死亡”的假象,籍此骗取保险公司的高额赔偿金。
于是,何某悄悄购买了一份保额100万元的“人身意外险”,然后借了一辆车,开到了河里。他没有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妻子戴某花,而是选择自己悄悄在“人间蒸发”。
丈夫消失之后,戴某花开始了漫长的寻夫过程。而在这期间,她所忍受的,绝非单纯是“丈夫死亡”的悲痛,还有更多指责、冤屈向她砸来,而非安慰和同情。
携子自尽之前,戴某花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洋洋洒洒写下了一封千余字长的“遗书”。
(戴某花的朋友圈)
读完那篇令人无限唏嘘的绝笔信,我想,戴某花的自杀恐怕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已萦绕在她心头已久的一条“解脱之路”。
贫困和丈夫“死亡”后留下的高额债务,恐怕只是压死戴某花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封遗书中,人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满腹委屈和冤枉”的农村留守妇女,用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向那些指责和污蔑她的人,做出的人生最后的辩白和解释。
所以,她这样写道:
“我没有勇气承担外界的压力言论而活着,如今我只希望我的离开,能够让你们放下何某离开的仇恨、也能够让你们的嘴巴以后能留点人情些”。
这又是让人感到多么无力和无奈啊。
(二)
戴某花5岁丧母,10岁又丧父。
父母双亡的她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26岁时,她嫁给了何某。
孤儿戴某花在成长中想必曾受尽欺辱,孤儿往往是极度缺乏安全感人群。嫁给何某之后,她终于有了可以依靠的人,但随着何某的“意外死亡”,她显然又一下子陷入“毫无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下。
从心理层面,这种永久性心灵创伤来自于她幼年丧失双亲的经历。所以她在遗书中没有去责怪那些向她发难的人,而是怪自己没有父母:
“失去心爱之人我已够痛苦,可还要承受有些人的嘴巴,何某消失不见就把责任推向我,或许是因为我没有父母”。
显然,无论何某的家人如何辩白,在戴某花的遗书中,人们都能看到:
面对何某的“意外死亡”,何某的家人将责任推给了戴某花。根据遗书内容,我想戴某花生前所遭受的指责,至少有四个层面:
1.何某的死,一定程度是你戴某花造成的,何某出事前你们大吵了一架;
2.你戴某花不赚钱,何某一个人养四个人,压力很大;
3.你戴某花虽然不赚钱,可花钱却大手大脚,导致欠了很多信用卡;
4.你戴某花有精神病,让何某苦恼不已,“过的完全不是人的日子”。
在丈夫“死亡”之后,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和污蔑,戴某花决定:
“我用命来结束这一切,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可能你会惊叹于,何某的家人何以冷漠至此?
我想说的是,中国当下的乡村社会,其实依然是静潭幽水的状态,仍然保持着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所描述的“差序格局”形态:
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所以,何某的家人一面指责戴某花不赚钱没收入,可是当戴某花说自己出去打工的时候,她的公公却要求她“写一份协议”。我们不清楚协议的内容是什么,但这显然是典型的防着外人的做法,因此,戴某花感到自己受到了人格上的侮辱:
“有必要和你写协议啊!你这不是侮辱我吗?”
说到底,作为媳妇的戴某花,在何某家里,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外姓人”。何某活着,她是家里人,何某没了,她就“不是人”。
(三)
戴某花当然是杀人凶手,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他们幼小的生命,还未盛放便已凋零,戴某花罪无可赦。
当一个苦命人,选择自我毁灭。我们当然可以指责她不够坚强,不够勇敢,不够智慧变通。但当我们将自我的立场和判断脱口而出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是不是,只是因为我们不是她,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她的苦难和绝望,只是因为我们没有遭遇过她遭遇的冤屈和指责?
我们说只要活着总有出路,我们说孩子是无辜的,我们说孩子不是你戴某花的私有品,我们说你自己不想活了干嘛要拉着两个孩子殉葬呢?
这些话我们当然都可以说,这些问题和诘问我们当然可以一直列下去,毕竟,我们从未经历过戴某花短促的人生。
生活对于戴某花和她的两个孩子,不仅仅是坎坷、泥泞和荆棘。
生活对于戴某花和她的两个孩子而言,更像是一口深不见底的深井,她和孩子们困在井底,孤立无援,抬头望去,一圈围观的人在井口奚落、嘲笑,乃至指责、冤枉她。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放下一根绳子,让她感到一丝丝温暖,感到一丝丝可能攀爬的希望。
命运对她过于残酷。想到已经“死亡”的丈夫,再想到自己自杀后两个孩子的生活。我想,她不可能不联想起自己年幼时,父母双亡的孤苦伶仃。
所以,她在遗书中,这样写道:
“我本想自己独自离开,可儿子女儿没有爸爸妈妈陪伴,他们会很痛苦,他们也会向我一样受人欺负,所以只能带他们一起离开,长痛不如短痛。”
这个决定当然是残忍而自私的,但对于一个心如死灰的母亲而言,这也未必不是她对孩子们最后“残忍的爱”。
戴某花人生就像一个“死水潭”一般,封闭、保守、贫困,一眼望不到出路和改变的可能。她过往的人生,简直如死水一般的绝望和荒芜。她不是没有勇气生,而是感受不到可做喘息的空间,而是根本看不到退路,看不到腾挪的可能。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要么想法走出去,见识和接触另一种活法,要么就只剩下两种可能:
要么任由生活把自己折磨到麻木,要么任由各种扭曲的力场将自己撕裂到崩溃。
当一个人看不到前路,也看不到退路,看不到希望,也丧失了任何企望的时候,恐怕,“生存还是毁灭”,已经不再是个问题。
真的,整件事情都太令人难受了。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PS.戴某花写在微信的遗书:
【作者简介】
慧超,接客很贵的公关男一枚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