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简介(答记者问:我为什么关注宋朝的历史?)

宋朝历史简介

这是一则旧文,以下内容,是两年前对《半岛都市报》记者刘依佳采访提问的回答。

问:你的《宋:现代的拂晓时辰》这一书名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吴钩”是您的真名吗?(因为它让我想到了一把弯刀……)

吴钩:“现代的拂晓时辰”语出法国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他的汉名叫做白乐日,生前曾主持一项“宋史研究计划”。他有一个判断,说中国宋代是“现代的拂晓时辰”。实际上,这样的看法,在海外汉学界似乎已成为一种共识,如日本的内籐湖南率先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也说:“十三世纪的中国,其现代化的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独特的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对外贸易的重要(丝绸、瓷器),各地出产的专业化等等。国家掌握了许多货物的买卖,经由专卖制度和间接税,获得了国库的主要收入。在人民日常生活方面,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黄仁宇更是干脆地宣称:“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水密隔舱等,都于宋代出现。在11、12 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我这本书不过是重申了一回汉学界对于宋代中国的基本评价,并尝试从多个角度加以论证。

至于“吴钩”的名字,当然是一个笔名。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涵义,只是觉得“吴钩”是一种古老的兵器,同时许多诗词都描写了它,“男儿何不带吴钩”之类,有点文气,个人比较喜欢而已。

问:您在2010年和2011年时曾先后推出了《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和《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着眼点还是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后来会对宋朝情有独钟?
吴钩:我写作《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和《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时,关注点放在明清时期的官场与社会,而且侧重于发掘台面之下的比较隐秘、灰暗的东西。你应该可以看出来,这两本书的思路、主题都是在模仿吴思先生的《潜规则》。两本书写完之后,对于明清历史我已有些厌倦,或者说,我对于发掘历史的灰暗面已经厌倦了,更想从历史中寻找光明的一面。而在阅读史书的过程中,我恰好发现宋朝呈现出更多的光明面,所以便将研究的对象转移到宋代。

问:最近,关于宋朝考证、历史类的书籍层出不穷,颇有“宋朝热”的味道,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
吴钩:据我的观察,这几年,关于历史的写作确实出现了一波热潮,不独是宋朝的历史,比如明朝历史也很热啊,“当年明月”的崛起就是一个明证。我个人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研究、讲述宋朝的历史,这段历史,过去一直不大受待见,研究宋史的张邦炜教授曾经感慨说:“从前人们往往一提到汉朝、唐朝,就褒就捧:盛世治世;一讲到宋代,就贬就抑:积贫积弱。”现在你当然可以继续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历史的丰富性也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历史研究者更应该打破成见,突破旧说,从史料出现,重新讲述宋朝历史。我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重新发现宋朝”。

问:在2015年您曾出版过一本题材类似的书,名叫《生活在宋朝》。它与《宋:现代的拂晓时辰》这本书有何区别?
吴钩:《生活在宋朝》与《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出版的时间差不出,都是去年下半年出版的,而且都是讲述宋朝故事。不过这两本书的内容还是有区别的。简单点说,《生活在宋朝》是我过去在媒体上发表的专栏文章的结集;《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则是专门为展现宋朝社会的“现代性”而用了两年时间系统地“梳爬”出来的,文字分为四卷,分别从生活、社会、经济与法政四个角度展示宋代的文明成就,它的特点是全面与系统性,但凡宋代出现的近代化文明成就,我都作了介绍与分析。

问:我在阅读本书时注意到您的历史书写风格很有特色,既不同于《宋朝消费史》般大段引用和专业艰涩,也不同于《宋朝那些事儿》般戏说,更容易让普通读者接受。请问您在写作时是如何把握通俗和专业之间的度?您的目标读者是哪个群体?
吴钩:我写作《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一书时,是有这么一种自觉:以做学问的态度,写更有可读性的文字。当然,是不是做得到是另一回事,评价的权力归读者。我想写的并不是顾影自怜的学术文章——宋朝的文明需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但我也不希望将文章写成“╳朝那些事儿”这样的文化快餐,书中或有“惊人之论”,但这些论点,都有史料支持,而非“故作惊人语”。

问:您是如何让如此庞杂的宋史资料烂熟于心、信手拈来的?
吴钩:其实也谈不上对“如此庞杂的宋史资料烂熟于心、信手拈来”。不过这几年来,我的阅读时间确实是基本都送给了宋朝历史,除了阅读宋代史料,也参考了非常多的学界专家的研究成果。我的电脑上,还储存了过亿字的电子文献资料,检索与查找史料比较便利,这也弥补了人过中年后记忆力下降的问题。感谢电子阅读时代,前辈做学问,需要用笔和纸辛苦做卡片,而现在我们可以建成电子文档,建成数据库,不但容量更大,检索也更方便。

问:宋朝虽然是“近代化”的早春,但它毕竟有其局限性和落后性,请问是什么?
吴钩:宋朝的“近代化”当然会有它的时代局限性,比如当时的民营商业是不是足够发达,科学技术是不是足够先进?我觉得都不能跟19世纪时相比。不过我并不想过于强调它的局限性,毕竟那是发生在11世纪的“近代化”。

问:能简单区分一下盛唐和两宋时期,“鼎盛时代”的不同吗?
吴钩:如果说,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那么盛唐便是中世纪的黄昏。比方说,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盛唐还保留着良民与贱民的划分,奴婢等贱民没有法律主体身份,只是主家的私人财产,如同牛羊;而宋代时,良贱制度基本上已经解体,法律不再承认奴隶,所有的国民(除了少数乐户)都是法律上平等的自由民。从经济制度的角度来看,盛唐保留着坊市制,市民的交易被限制在政府指定的地点与指定的时间,而宋代时坊市制也解体了,商业更为自由。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来看,唐代尽管已有科举,但门阀政治犹存,宋代才是真实进入平民政治的第一个王朝。

问:书中的插图有多少幅?其中有些插图很少见,您能挑几张介绍一下吗?这些插图是如何挑选、编排的?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一书大约选用了近百幅宋画(包括局部)作为插图。当时主要是考虑到,我想介绍不就是宋代活色生香的文明成就么?那如果在表现形式上多使用宋朝人的图画,读者诸君不就可以更加真切、直观地感受到大宋的文明成就?这么一想,便尽量去搜集一些宋画作为插图。

问:书中多次引用了《清明上河图》的局部,本书的宣传词也说是一部“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请问《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您看过多少遍?能告诉我您对它的理解和诠释吗?
吴钩:我收藏有十几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以及数百幅宋代山水画、花鸟画与世俗画。当然都是电子图,要不早就发财了。《清明上河图》除了北宋张择端版本,还有明代仇英版本、清代沈源版本、清院本,等等。一有空闲的时间,我也习惯打开电脑,点开这些图片,细细观摩,也不记得看过多少遍了。

我于美术鉴赏是门外汉,纯粹将宋画当成堪与文献媲美的图像史料来研究与使用。我坚持认为,对于研究中国社会史、生活史、民俗史、服装史、建筑史、交通史、商业史、广告史、城市史、造船史的学者来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座不容错过、不可多得的史料富矿。当然,其他宋画也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比如我以前读宋人笔记,模模糊糊觉得宋朝时诉讼人上公堂打官司并不需要下跪,但因为懒于翻检文献,于是一时半刻找不到确证。恰好在检索宋画时,从多个版本的宋代《孝经图卷》上看到审案的画面,果然,画中的诉讼人都是站着听审。当时便有“发现新大陆”一般的莫名兴奋。

问:接下来有什么创作计划?是仍以“宋朝”为创作重点还是会尝试其他类型?
吴钩:我还会继续讲述宋朝,但不会再重复《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的风格。《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的优点是全方位介绍宋朝文明,缺点也在这里,面面俱到。因为面面俱到,难免浅尝辄止。今后会集中关注宋代的某一个侧面,作出深入一些的解读与分析,不会再追过大而全,而是希望能够做到独辟蹊径。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喜欢宋朝的朋友,欢迎关注本订阅号。请长按下面二维码:

宋朝历史简介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