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烛之武退秦师》文本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

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②,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也④。晋军函陵⑤,秦军氾南⑥。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⑦:“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⑧,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⑨,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⑩,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②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③无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作公子时流亡经过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之事。

④贰:对晋有二心,与楚亲近。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国曾派兵援助楚国。

⑤军:驻扎。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⑥氾(fán)南:水之南。

⑦佚之狐:郑国大夫。郑伯:郑文公。

⑧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⑨鄙:边疆,这里作动词,意为开辟边疆。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

⑩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行李:外交使节。

?共:同“供”,供给。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赐:恩惠,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之事。

?版:打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防御工事。

?厌:同“餍”,饱,满足。

?封:疆界,这里作动词,意为疆界。

?阙:通“缺”,损害。

?说:同“悦”,喜悦。

?杞子、逢孙、杨孙:都是秦国大夫。戍:防守。

?子犯:狐偃,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父。

?微:非,无。夫人:此人,指秦穆公。

?敝(bì):动词,害。

?所与:同盟者。

?知:通“智”,明智。

?乱:分裂。整:联合,团结。

译文:

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乱去改变已有的协调,这并不是威风。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2)秦伯说。

(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3.一词多义

封 :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之:

(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

以 :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

4.词类活用 :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

(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5.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佚之狐言于郑伯。

(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3)省略句

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

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

作者简介: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军事家。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编年体史书《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

情节: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文章分析:

文章首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其中,佚之狐举贤和烛之武先“辞”后“许”,行文波澜起伏,颇具戏剧性。

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

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亡郑”、“陪邻”、“舍郑”,皆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旧事重提,触及秦伯的恨处,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后必“阙秦”。烛之武的说秦之词,句句令人毛骨悚然,具有撼人的逻辑力量,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第四段叙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此段行文又一张一弛,先是“子犯请击之”,令气氛陡然又紧;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去之”,读者的心才安然放稳。

主旨:

通过郑伯对 烛之武的任用,以及烛之武 劝退秦师的经过,表现了 烛之武的聪明才智以及深明大意的高尚品格,也表现了他的 爱国之情。

写作特色:

一、详略得当,说理透彻。

二、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三、伏笔照应,组织严密。

END

《大堰河——我的保姆》文本分析

《雨巷》、《再别康桥》文本分析

《沁园春·长沙》

编辑:向上的荔枝

排版:向上的荔枝

关注我们,

一起考教资!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