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给助产士队伍助把力

点击“健康报护士频道”订阅哦!
近日,国际助产士联盟(ICM)在其官网发布消息,宣布启动2016年“助产士终身成就奖”评选项目,引起我国护理界广泛关注。 助产士在临床工作中负责正常产妇的接生工作、协助医师进行难产的接产工作及产妇整个产程中的护理等。说这支队伍特殊,是因为虽然助产士的管理归属于护理管理,在晋升上也是按照护士职称晋升,但是在专业技能和工作内容上,与普通病房护士却有较大差别。目前,我国每千人口助产士数量仅为0.05人,远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水平。今天,我们就请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护理部主任 姜梅为我们说说我国助产士现状,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剖宫产“萎缩”了助产士
在解放初期,我国孕产妇的死亡率很高。为了保证母婴健康,国家培养了大批妇幼保健人员,助产士就是其中的一分子。当时助产专业还是一个独立的专业,从事助产的人员大多是中专学历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除了在产房为顺产孕产妇接生外,还承担着孕妇产前检查、家庭随访等多项工作。后来,我国引进了一些重要的产科技术,例如胎儿监测、剖宫产手术等,这些技术确实让孕产妇的死亡率降了下来。可后来在种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下,我国的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对助产士的需求量也有所缩减。直到上世纪80年代,助产士被划分到护理队伍中,由护理部管理,在产科护士长和医生的领导下工作,助产专业就这样“消失”了。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助产专业,只有少数一部分职业院校培养中专学历的助产士。但医院招聘时大多有学历要求,中专学历毕业的助产士无法进入大医院工作。一些大医院无法直接招到符合学历要求的助产士,只能培养护士从事助产工作。但护士在校期间的学习以护理专业知识为主,妇产科知识虽然也有涉及,但并不详细。为了保证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护士无法直接从事助产工作。目前我国助产士为属地管理模式,医院培养助产士,首先需要让护士在产房跟随高年资的助产士学习,积累一定经验后,再通过参加医院所属地卫生局等相关单位的培训和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后,方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助产士。
但是在医院降低剖宫产率的大潮来袭时,顺产的孕产妇人数大大增加,于是助产士的巨大缺口也暴露出来,上述助产士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了。
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妇产专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承担了大量北京地区和外地的接生工作,在助产工作方面,也做了诸多探索。医院开设了“精品课程”,面向所有孕产妇及家属开放。助产士“一对一”教授孕产妇及家属关于减轻产痛、陪伴分娩、顺利生产、新生儿护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将工作范围拓展到了产前和产后。
医院还开设“助产士咨询门诊”。因为助产士大多时间在产房,医生的时间又大多给了需要救治的孕产妇,因此当孕产妇和患者家属有问题需要咨询时,往往求助无门。助产士咨询门诊可以为孕产妇和家属解决他们的疑问,同时向他们普及相关的孕产知识。目前咨询门诊完全免费开放。
给助产士多一些关注
一多一大一少 纠纷多 孕产妇和普通患者不同,因为承载着巨大期望到医院生产,所有人都希望大人和孩子平安顺利。但实际上,从怀孕到生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胎儿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产前有诸多产检项目,但也只是参考,并不能检查出胎儿所有的问题。然而很多家庭对此不理解,甚至有家庭在孩子已经1岁半时发现健康问题,还来找当时接生的助产士。因此,助产士面对的纠纷比其他科室多很多,承受的职业风险和压力,自然也比其他科室大很多。
工作量大 由于助产士的每一项工作都关乎孕产妇和胎儿的安全,还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因此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外,与普通病房的护士不同,助产士的工作是不分昼夜的。因为自然分娩的产妇生产的时间不能控制,生产中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即使在夜间,产房也要保证和白班一样的人力。夜间接生,无论体力上还是精神上,助产士的负担都很重。
理解少 这样大的工作强度,并不能换来足够的认可。有不了解情况的人,一听一名助产士一天为3名产妇接生,会说:“一天只接生了3个,也不算很忙嘛。”但是了解生产过程的人都知道,孕产妇的整个生产过程非常漫长,从第一产程到顺利分娩,初产妇大约需要十几个小时,整个过程中,助产士需要安抚孕妇、向家属解释、给予生活上的照顾、监测产程进展、做好生产前准备、接生、护理孕产妇、遇到危重的病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尽全力抢救等,工作量非常大。
让助产士能安心工作
培养之路还要更宽 目前,国家在酝酿助产士本科生培养计划,但远水难解近渴。从2009年开始,中华护理学会每年都要举办一期助产专科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是全国各地的助产士骨干。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准备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等全国若干个医院为试点,开展助产士规范培训课程,包括理论和技能操作等,让助产士培养之路更宽。
给他们些照顾 助产士工作辛苦、工作压力大,但是无论在待遇方面还是在职业晋升方面,均没有更多的优势,这是助产士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助产士目前没有独立的晋升体系,但是否可以考虑在晋升条件上给予适当照顾,在待遇上适度提高,让助产士可以安心工作。
(魏李培整理)
关于“助产士终身成就奖”评选,请戳第二条推送。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内容,如若转载须获本报授权。图片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