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文学】马新堂/重阳佳节忆家父

天水文学 │551期写作 ? 创造?交流?享美好人生
天水文学 ┃ 让文学走出天水
重阳佳节忆家父马新堂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
宁静的傍晚,我独自一人上山,站在山道旁的一棵树下,阳光斜斜地织下来,细碎地穿过零落的树叶,在我的眼睛里投下斑斑驳驳的闪亮。而我却丝毫不能从那光芒中获得温暖,反觉得有一种从骨髓中散出的凄冷。看那枯黄的树叶光华不再,即便在这尚暖的风中也要冻的瑟瑟发抖,坚持不住就要飘落下来,像蝴蝶绝美的舞蹈,而后归于寂寞。裹衣离开,我感觉自己就像那些被抛弃和遗忘的败叶,远隔亲人好友,在这遥远的城市呼吸陌生的空气,咀嚼思念的苦果。
窗外,一阵秋风吹来,我再一次抬头看那些纷飞在空中的枯叶,忽然觉得它们很像自然的信笺,而关爱是一枚世界通行的邮票,枯叶用尽最后的生命燃烧成一缕缕阳光纯净的灿烂,给无数异地的亲朋好友传递温情与祝福,让世界不再孤单。原来只要心心相印,距离永不会阻隔真情;其实只要真情恒久,天涯也不过咫尺比邻。
深秋时节,今夜秦腔的吼声自老君庙传来,那响彻云霄、地动山摇,气壮山河的腔调,使我又一次响起了我的父亲。
父亲是个爱秦腔的人。母亲在世时,常听母亲说父亲年轻的时候和村里的同龄人,爱好秦腔的人结伙搭伴去离家四十里路的甘谷县城看秦腔戏,直到看完晚场戏才回来。那时交通不便,凭靠双脚走路。生活中的清贫、油盐酱醋茶缺了可以凑合,但是在父亲的生活里没有了秦腔的味,就总感觉少了什么,在父亲的心理似乎有了秦腔,就感觉到了黄土高原的春天来了。
珍藏戏本。小时候家里母亲的枣红木箱,在炕柜上放着,六十年末七十年代初,那时我才八、九岁,每次看母亲翻动枣红木箱,在我儿时记忆中很神秘莫测。每次看到母亲取东西,就踮着脚往里望着,几次想看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可是每次都是望尘莫及,被母亲呵斥,失望地看着母亲锁好箱子,一把小锁子在黄铜扣上从摇摆到静止。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儿也长高了,每次母亲开木箱又往木箱里望去,想随手翻动里面的东西,可母亲就是不愿意让我乱看乱动。有一次不顾母亲的反对,偷偷地拿了钥匙打开枣红木箱,里面有一个木匣子,有一个老式的钱包,再就是有一本书,封面上的人穿着长袍马褂,脸上化了妆,感觉有些奇怪,莫名其妙的有些吓人,就不再有看木箱的愿望了。再后来上学了,到了读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在院子里晒粮食,让我看鸟,又萌发了拿出那“书”瞧一瞧的念头,认得字了才知道,原来是父亲珍藏的一本秦腔《三滴血》的戏本。便拿上津津有味的看起来,我被剧情感染着,被剧中人物李遇春和李晚春的悲欢离合的命运揪心着,感动地泪流满面;对愚昧知县滴血认亲的做法愤恨不已。
还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三秦大地上到处洋溢着秦腔的旋律,我和小伙伴也跟着大人去甘谷县城看过秦腔《十五贯》,因为有懂戏的大人解说,所以看得很入迷。时值寒冬腊月,尽管穿着很厚的大棉裤,走起路来有点费劲,往返八十里山路走得很累,还是咬牙硬撑着走回来了,也让我着实体验了一下当年父亲去甘谷看戏的趣味。
再后来家乡本土的秦腔戏上演了,偶尔也有请来的外地秦剧团,特别是陕西省的秦剧团在我当地颇受欢迎。在演《三滴血》时,我就能看得懂,也给一起的小伙伴讲解。每逢家乡庙会,父亲会和他的同龄人一起去看戏,老家八爷庙的庙会,玉阳观的庙会,还是镇子上最大的泰山庙上四月二十八的庙会,父亲肯定是少不了要去的。这时的父亲精气神格外的足,本来爱整洁的父亲再次换上平时上地劳动舍不得穿的新衣服、新鞋,戴上我给他买的藏蓝色有帽檐的帽子,早晨喝完罐罐茶,迫不及待的就去庙上转悠,看热闹,等待开戏。晚上,凑上几个戏迷一起去看戏,一起感受秦腔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有时候回来在家里的热炕上,嘴里还哼着腔调,双手伸出还学着秦腔戏里的角色抖手,很是惬意的样子。
闲暇时间和同龄人在一起聊天,也离不开秦腔的话题,天水的名角段玉斌、周秀英,谈起来津津乐道,陕西省的、甘谷县的、武山县的秦剧团来家乡古镇演出,父亲每逢必看。时光总是短暂的,快乐惬意的庙会一眨眼就谢幕了,父亲和戏迷们在恋恋不舍中兴奋地议论着看戏的收获及秦腔中角色的扮演者时,又很快将希望寄托在下一次观赏秦腔的希望中。
我从听不清唱词和不懂秦腔调,看不懂剧情看热闹到喜欢看秦腔,到让剧本剧情感动的热泪盈眶,是受了父亲的影响,如今每当听到那震撼地动山摇的秦腔声,就会更加思念我的父亲,但一年一度的庙会,却没有了父亲的身影。假如我的父亲还能重生,我一定再买一个手提式的唱戏机陪伴着他,让您老人家看整本的秦腔,让您随时能看到秦腔戏里角色的互动,随时能听到那悦耳振奋人心的秦腔调。
每每听别人议论秦腔,或自己听、看大戏秦腔,就想起了父亲。心中说:父亲是爱秦腔的人。老君庙每年有会戏,惋惜的是父亲有我这个在城里工作的女儿才一共看了两次。今天又是重阳佳节,我的父亲就是在2006年重阳节的前一天去世的。不免将怀念、记忆飞到了儿时和父母生活的片段里、细节里,我这个做女儿的未能尽孝而心里酸楚,未能让父母享上清福,自责不已而仰天长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穿越历史的烟云,又是一年重阳,再颂经典,宛如心声……
作者简介:马新堂,女,天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秦州区作协理事。天津《海河文学》杂志社编辑。散文、诗歌、评论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天水文学》创刊以来,受到了很多作者的支持和鼓舞,在这里,我们回忆父母恩情,用文字梳理过往的点滴,抒发乌鸟反哺,欲养不待的感慨,孝道成字,总能令无数读者感叹悲伤,无限触动;在这里,我们也常道古说今,说家乡奇人奇事,一方水土,养育子孙万代,也埋藏着无尽的文化瑰宝,等着我们去挖掘和发扬光大;在这里,我们寻找着生活中点滴美好或忧思,情思入笔行,天南地北,海阔心驰,沉下心来,忘掉一切羁绊和烦扰,一起畅游精神星空,一起璀璨于真情的旷野!
天水之间,光影之下,我们携手走来,助力文学之梦,编织文化新图。天水文学,与您同行!912766561@qq.com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