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潜江,热爱家乡│张金篇(图文视频)

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关注↑↑↑人文潜江公众号
吟咏潜江
热爱家乡
张金篇
——谨以此诗歌专辑图文视频,敬献给所有在张金生活着、生活过的人们及其亲友、有缘读者,愿幸福永绵长、吉祥恒相伴。
【编者按暨开栏语】
“吟咏潜江,热爱家乡”,将以诗歌(不分现代新诗和古体诗)为形式,以书写家乡人、事、景为内容,以作者原籍所在镇为单位,编为专辑。所选以当前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较为活跃的诗歌创作的中青年作者作品为主。本专辑侧重于文学书写的地方性,不仅是乡土文化的一种展示,更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丰富和充实。文字版配以相应的专题视频,以期对潜江本土诗歌创作传播“上”达“阳春白雪”、下及“下里巴人”的流传,进行一种有益的尝试,以启贤者于当来。所做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仅为个人解读,以期抛砖引玉。
本辑作品作者:
杨义祥
魏理科
刘东山
陈洪宜
王 宇
附录:本辑综评
编后感兼辑外话:
传承其厚,流播必远
作品分享形式:
文 字 版
专辑视频
现代新诗
吟唱热土——
杨义祥歌词:
我的家乡张金河
   
(歌词)
杨义祥
你是我少年清澈的梦
你是我乡亲梦中的情
你是岁月播下的种
年年岁岁冬去春来枝叶葱茏
总干渠水画出江汉水乡绿
布谷声声衔来原野稻花香
张金大桥挽起两岸的欢聚
银帆点点牵出悠悠欢歌
啊,我的家乡张金河
你载着美丽载着富饶日日夜夜在我心中流
你是我祖先飞翔的梦
你是我乡亲梦中的魂
你是未来的召唤
祖祖辈辈月落日升热血丹心
幸福实业从村头走向世界
宫殿铝材书写长高的身影
商贸新城描绘返乡创业潮
熙熙攘攘迈出铿锵脚步
啊,我的家乡张金河
你唱着拼搏唱着创造年年岁岁在我心中流
2015年5月21日星期四
连接张金镇母亲河总干渠、西荆河的张金闸

人文潜江点评:
古代优美的诗词曲,多可供吟唱传诵,这首作为歌词的作品,本身是富于现代诗意的家乡颂歌。直抒胸臆而荡气回肠。
以下关于湖北潜江张金诗歌专辑视频,请在wifi状态下观看
观看提示:
作者杨义祥作品约从50秒至5分55秒
作者魏理科作品约从6分08秒至9分22秒
作者刘东山作品约从10分18秒至13分
作者陈洪宜作品约从13分03秒至16分12秒
作者王 宇作品约从17分33秒至22秒12秒
生生不息的村庄
(组诗选编)
杨义祥
一、水涨起来的时候
水涨起来的时候
鱼,浩浩荡荡
鱼的世界就是水的世界
鱼汛泛滥的时候
捕鱼的工具尤其兴旺
站在河岸之上
观看捕者捞鱼
没有人看见
水底下,鱼儿的眼泪
人文潜江点评:
杨义祥先生此作,视角独到,不落俗套,从司空见惯的世相中却能观照到一种人文情怀,一种换位思索,一种悲天悯物。在不乏人云亦云从而淹没独立思考的喧嚣世间,展现给读者富于哲理性的人文思辨与生命启迪。古人捕猎尚且讲究网开一面,绝不赶尽杀绝,比之如今少数人为眼前蝇头小利不惜以身试法电捕、药捕,灭绝性地破坏一方生态,恰似当代渔政执法乃至生态保护的诗歌式公益文化佳句。
二、这片蛙声
春雷滚动的时候,时间
会转过身来,靠近我们
三月从田垄间走来,呼吸着
潮湿的空气。想起
放牛的娃娃;想起
河面的燕子;想起
柳枝的新芽……
你就蹲在三月的田畴
不停地说爱,不断地说暖
这片蛙声,在汽笛之外
如花绽放——
多少个黑夜
我临窗而立,遥望一路灯火
听蛙声如雨,看花香如故
黑夜与白天
多么像一对孪生兄弟
人文潜江点评:
这首诗,让人想起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词作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第三、四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的初鸣与春回人间、大地春暖有关,而这生机勃发的日子,蛙的欢唱,成为岁月不衰的伴奏,每当这样的时节,乡村的活力,从此焕发起来。而这天籁般的交响曲,也成为听惯了蛙鸣者生命中难忘而催人奋发的印记。作者做为市情研究专家,对乡村的观察关注,包括生态环保,在诗作中也有所体现。在作者的另一首《蛙声》中,回忆少年时代“蛙声,总是天籁一般,在我们周身——伴唱”,对如今“好多年已闻不见了”蛙声的个别乡村地表水体自然资源萎缩或消失的现实,写下了象征性的诗句“我质问当年的伙伴:你们把蛙声藏哪里了?”而这一首,是从对蛙鸣依旧的欣喜中,折射对此处生态环保的认同。
三、坟
就这样躺着,躺在我身体的低洼处
也是村庄的低洼处。以
泥土的方式,以草的方式。这是
它们的宿命吗?我
有些犹疑
草是长在土上的,土是长在水上的
水是长在身上的。此刻,我身上的水
平静如初
记起母亲曾经的感叹:
人啊,离不开泥土
活着,要土养;死了,要土埋
不是所有的水,都干涸在河床里
至少,还有许多,干涸在
天空中——
我抬起头来,远处
河滩宽阔,炊烟散漫。夕阳
把她的血,洒满天空
血染的天空下
一座坟,在村庄的低洼处
在我身体的低洼处,郁郁青青
人文潜江点评:
村庄,我们众多人呱呱坠地的地缘,而不是他方,生命的缘起,都从此处开始;叶落归根,心犹系之念之的,也多在乡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生不可阻,死何讳言?作者曾有诗句“回到乡下的土地上,父亲的身影若隐若现”,同时,也以组诗回忆并展示给我们“早已不再当初”的“若隐若现的村庄”的人与事:关于《一条河的荒凉》,以及“其实是一汪湖,一汪不算大的湖”的《大垸坡》。自然界的兴衰与生命何其相似。作者在本诗中真实地记录了毗邻村庄附近的百年归处,先祖确实离我们远去,《论语·八佾》第十二章:“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意即: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纪念先祖贵在诚敬,贵在躬行。内心恭敬、亲身践行。每当看到大年除夕之夜田野墓地中燃起的灯烛、清明节原野路边坟头迎风轻拂的清明吊子,那是照向隔世亲人的光热、那是指示感念亲恩的路标。
四、一颗脱离身体的心
想起秋天的树叶,它们
义无反顾地落下,轰轰烈烈地落下
它们,砸在大地上。卷起滚滚烟尘
一地萧然
想起那些雨水,能够檫亮天空的
雨水。它们把积聚的哀愁撕碎
浇在树叶的正面。让阳光
无能为力
想起一部过去的电影,电影中的
那些朋友。他们意气风发,他们
爱恨缠绵,他们阴差阳错,他们
泪眼婆娑。最后,列车远去
他们凄厉的叫声,被汽笛——淹没
人文潜江点评:
以上四首诗,前两首、后两首分别录自杨义祥先生《回到乡下的土地上,父亲的身影若隐若现(组诗)》、《若隐若现的村庄(组诗)》,作者的乡村诗歌,是一种饮水思源的真诚感念,一种感恩乡土的特殊回馈。
《一颗脱离身体的心》,隐喻而形象地描述着生命的最后环节。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自然规律:生存、发展、变老、逝去——就象一台人生传奇的四幕戏。虽然时空流转、时代变迁,而生生不息的生活主题永远不会改变。在时代更替、生息繁衍中,冷暖交织、悲欢离合,舞台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不期而至地出现永远的歇息者。而村庄始终以她娴静的姿态,穿越于希望的田野上,行进在实现梦想——通往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乡村传说
(组诗)
杨义祥
一、红水河
“陆地为什么不沉下去?”
“是因为有龙抬着,有时候龙累了
兀自一翻身,地就会裂呀、陷呀……”
这样的传说,曾经让我的童年神奇而恐惧
还有那条并不遥远的红水河
年迈的曾祖父给我讲故事
那一年杨家垸大旱,地都干裂了
乡亲们挖渠引水,挖了好深好深
突然,底下冒出了殷红的血
原来是龙的尾巴被斩折了
只见一个巨龙翻身,所有挖渠的人
全都被埋下去了。一条红水河赫然显现
曾祖父瞪大了眼睛,我幼小的嘴里
喘着粗气。我从此不敢一个人睡觉
仿佛那条红水河,夜里张着大嘴
人文潜江点评:
有故事听的童年,是幸运的。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表述能力与启蒙未来的思考深度。而讲述者,是四世同堂的曾祖父,这样的聆听者,更是可遇不可求。本市从上到下倡导讲好“潜江故事”,2015年9月至2016年底,潜江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潜江市民政局、潜江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文化潜江·地名故事》征集活动成果,彰显了潜江城乡地名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底蕴。杨义祥先生用现代诗歌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母亲河的一段传奇。童年的天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幼稚,而是一种宝贵的纯真,这直接奠定了对生命、对生活有所敬畏的态度。
二、土地菩萨
这棵树,孤独地耸立在龙头拐的高台上
她的底部全都枯萎了,上面却又长出
一株鲜活的枝叶。而且形状奇特
时常见乡亲们在四周敬香化纸
“这是土地菩萨咧。”曾祖父对我讲
“你看她是不是很像月亮上的那棵树?”
我似乎恍然大悟
“她是观音菩萨从月亮上带下来的籽。”
菩萨是神,他们都在天上飞来飞去
小时候,这个名词神奇遥远,令人畏惧
后来看《西游记》,知道菩萨是救苦救难的
再后来读《佛经》,明白菩萨是
得道之人,仅次于佛
这么说,树也是可以得道的
在木渊镇,我见过一棵白果树
得五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
她的四周,也插满了香纸
当然,山也可以,比如玉龙雪山
比如冈仁波齐
那些敬香的乡亲,是否能够与树对话
或者,在前世
他们是一同嬉戏的伙伴
人文潜江点评:
乡土上当年顽强挺立的一棵奇树,因她真实地展示枯木逢春的生命力,成为先祖乡民们心目中土地菩萨的神圣化身之一。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又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民俗活动包括上恭,斋食,敬土地,赛土地,晒土地,打醮,酬神唱戏,抬土地游村,给土地拜寿等。并用“草把龙”拜土地菩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潜江草把龙,是中华民族舞龙习俗的一个分支,主要流传于潜江市龙湾镇一带的湖区和毗邻的老新、张金、熊口、浩口等地,为世人沿袭传承和推崇。《湖北日报》和《潜江日报》的记者,在潜江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对此民俗仪式进行了全程原生态摄影报道。伫立村头的土地祠、土地庙,成为延续数千年的风景,而张金镇那个以“土地口”为村名的地名,更寓意着一方民众对土地的感恩、对土地的诚敬。
三、打虎台
打虎台,因“打虎”而名
江汉平原水多、鱼多、故事多
“打虎台”的故事,穿江而来
那只过了九条江的老虎,原本是为了寻仇
姓钟的浪者,曾打死了老虎的父亲
于是,“虎坐中堂,家破人亡。”
复仇后的老虎,再也没能重返山林
“铁打的杨家垸”,又多了
一个“打虎台”的威名
我的祖上,国槐先生何等英武
一声大喝,钎担从虎口射入
那腾空而起的雄姿,像
虎跳峡边的雕塑
快两百年了。曾祖父早已走进了
我的故事。现在
这里芝麻开花,稻谷金黄
贴近泥土,或许能听见隐隐的虎啸
你一定不能误认作耳鸣
2017年6月21日
人文潜江点评:
潜江市民政局官方网站2015年9月14日发布的《文化潜江·地名故事》征稿启示中称:“潜江,是我们共同的家乡,代表着潜江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潜江地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以历史、地理、人文等多元的地名文化。这是潜江人民共同的资源和财富。”
我不知道此前有没有人采编张金杨家垸的这些地名故事,但我确信,杨义祥先生此处的讲述是最原汁原味的,并且,以诗歌的形式,让这故事流传于世,一个村庄地名故事,于是成为大家的故事,成为所有读者的故事。虎尚不舍千里、连涉重水,以雪虎父之仇,动物之执拗尚且如是,为人何须与人结怨怼?而复仇后的猛虎危及地方无辜大众,勇武侠义的杨国槐先生,洒脱胜武松、口碑传英名。武松景阳冈醉打猛虎,主要是危急情形之下的本能自救,间接为一方百姓除了虎患,被拥戴为打虎英雄;乡中先贤杨国槐先生,首先就是自觉地想到为一方乡亲保境安民亲赴虎穴、勇斗兽中之王,临事而动的出发点和心系乡亲安危的胸襟,远胜明清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古典小说中以打虎意外获得公差之职的武都头。
张金街上连通总干渠与西荆河的张金闸、以及总干渠上张金大桥靠街侧桥头,均邻近地名五龙口的一块街区,加上杨家垸村流传的打虎台地名故事,充满传奇的张金热土,做为平原水乡,古代湖河罗布、古木参天、茂林修竹,属于古楚文化中心辐射区,真可谓龙盘虎踞、藏龙卧虎、龙吟虎啸、龙飞凤舞之地。
作者简介
杨义祥,湖北潜江人,本科学历,高级讲师。系湖北省党校教育研究会党史党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潜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潜江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潜江市监察学会副会长,潜江市“曹禺研究会”常务理事,市委党校副校长,曾两度被评为享受市政府津贴专家。
著有散文随笔集《咀嚼与守望》,诗集《谛听与倾诉》,杂文理论集《原野罡风》。
2015年被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网信办聘请为“特约网评员”。
有多篇调研报告先后被几任市委书记张嗣义、朱汉桥、张桂华批示转发;主持的课题《“水乡园林”潜江市建设“秀美生态乡村”的路径及启示》获省委党校优秀课题结项。有五十余篇时评文章及随笔分别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中央党校求是网、中国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网、网易、荆楚网、大河网、南报网、解放网等发表和被转载。
感恩亲情——
《我的父亲母亲》
(组诗重辑)
魏理科
魏理科为父亲写的诗:
这并不是相同的沉默
在父亲的坟前
我沉默了半天
他生前
我们椅子对着椅子
一坐半天时
我也是这副样子
但这并不是相同的沉默
人文潜江点评:
当父亲在世时,父子相对默然,却能一坐半天,也许,这是父子心灵交流的另一种默契,一种父子连心。父亲看到坐在眼前的儿子,就放心就满足了;儿子坐在父亲面前,完成接受父亲“检阅”的义务,就尽了为子之道。“常回家看看”,这样一坐半天,应该是让父亲看得心满意足了,这样的时刻,知子莫如父,知父莫如子。父亲并没有说出口的所有叮嘱,儿子早已经心领神会了吧。
当父亲离儿子远行,相对默然却是两重天。也许,这样的默然中,是象过电影一样,脑海中翻腾父亲生前的每一次父子相对默然,那些似若重复的场景,却有不同的意味、不同的感悟,只有唯一的观众能刻骨铭心地看懂。
与父书
这些年我在努力
忘记你
尽量避免着去看你
草木葱茏的坟
我羡慕孤儿
自个长大
不背负亲恩
无羁无绊
四海为家
而父亲在他生前
和死后
都以一个老农的缄默
让我束手束脚
压制着我
那一颗
想为所欲为的心
人文潜江点评:
作者对少年叛逆期心理的勇敢剖白,是否勾起我们忆及当年类似的千奇百怪的荒诞念头?懵懂少年,为了所谓的无拘无束而偏激地从内心抵触父亲的所有关爱,有意无意地将父亲视为顶撞的对境,亲身划下一段或长或短因人而异的人生曲线图。从年少无知,真的能毫无管束而顺利成人、成才、成家立业?这是我们那样的年纪无从虑及的,但这永远是为父者的“天职”。其实,成熟后的我们对父亲当年种种苦口婆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同,于是如作者般一直在忏悔当年不恭的念头,因为,严父不可或缺的制约力,早已融入曾经试图不羁的儿子的生命中。
静夜思
月朗星疏
灯火阑珊
今夜我将继续
滞留此处
没有人生活得更好
各得其乐
各领其苦
每棵树下
都有父亲缄默的身影
而我们之间,已经相隔
十多年的光阴
相通的灵魂,在远方
带来焦虑
欲爱不达。千里之外
盲目的铁轨,金属的闪光
奔跑着
一头扎进了大海
人文潜江点评:
以上三首选自“潜江诗群”2017年父亲节特刊《父亲来到我们中间》诗歌专辑中作者《这并不是相同的沉默》组诗。我们将继续“滞留此地”——滚滚红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作者与父亲之间,“已经相隔”“十多年的光阴”。静夜思父,“欲爱不达”。思念千头万绪,沉浸于直达天际的无尽追思的汪洋大海。因为——父爱的源头,已经远在天堂。
  魏理科为母亲写的诗:
1、和母亲一起吃苹果   母亲80岁了身体还好、牙齿尚存我们在一起吃苹果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只有一个苹果我不吃给她吃二是一人一个,各吃各的三是一个苹果切成两半一人一半四是我吃了几口的苹果又递给她吃五是她吃了几口的苹果再递给我吃出现最多的是三母亲最高兴的是五和四但这样的时候很稀少特别是五一年也不会超过两回  2007/11
人文潜江点评:
老母在堂,福星高照。家的守护神,就是慈母啊。这一串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了一个老母亲对亲情和家人发自天性的真切眷顾。甘不独享,苦愿独当——可怜天下慈母心。
2、照相
母亲80岁了几次催促我带她去照相馆照相,照36寸大的标准像似乎她就要告别我们去西天见她信奉的佛了她总在盼这一天满怀欢喜仿佛一生的日子早已过完这几年都是多余出来的这几年,她一直在为自己的死做准备
人文潜江点评:
千百万乡村老妈妈的平凡,真的就象“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她们无私地养育了或平凡或不凡的千百万儿女。她们中确实有很多对生死这一自然规律极为豁达,达观到如英杰般视死如归而又更多一种娴静坦然。这是何等境界?!自古英雄多遗恨,多少英雄又能及之?
3、我的母亲
她老了,已经不能把一碗水端平信着佛,给她的生活费一半都敬了菩萨。春天的花草,有几棵长在屋顶上我去看望她问她的想法和需要她还是那句老话:菩萨保护,我死都死得了只望走得干脆点就万福了临别的时候她才告诉我,还想上趟盘龙山下个月  2004年
照片提供 魏理科
人文潜江点评:
作者因为母亲而写的诗歌数量比较丰富,内容也涉及广泛。其中多首创作出来即被多家有影响的诗歌期刊采用。而网络点击量更是可观。本次择其短歌三首,不一定依其创作时间排序,母子情深,溢于诗外。一生奉献,别无所求。老母亲早年劳作,晚年豁达,洒脱的生死观,及今年逾九旬身犹健朗,仁者寿,非虚言。老母亲类似的话语和态度,生活中似曾耳熟眼熟,而见诸诗句的,唯有此作。这可谓诗人笔触的敏锐与独到。堪为潜江诸多老母亲群体人生之代表性缩影。诗歌给我们记录了母亲的真实,真实的母亲带给我们真实的钦佩与感动。
作者简介
魏理科,湖北潜江人。潜江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网络诗人代表之一,2013年夏成为湖北省作家协会第十届签约作家,同年底出版个人诗歌选集。
古典新唱
扎根故土——
刘东山(卫东)的故乡吟:
代张金书画协会贺张金诗社成立
暨《水乡流韵》创刊调寄人月圆
刘东山(卫东)
群贤荟萃明星镇,兴会在中秋。乾坤正气,昌隆盛世,鼓腹吟讴。
《水乡流韵》,扬帆艺海,老少同游。贺词难述,骚人墨客,何等风流。
人文潜江点评:
张金诗社成立于1999年,由该镇几位爱好诗词的退休老教师倡议、镇里几位老干部的全力组织下诞生。会刊《水乡流韵》创刊号于当年9月出版。2007年,在潜江市创建“中华诗词之市”活动中,张金诗社归属潜江市诗词楹联学会领导,更名为潜江市诗词楹联学会张金分会。分会会刊名称和每年出刊一册模式依旧。一个乡镇有这样一群爱好诗词创作的人并得到镇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足见当地文风之盛。
《水乡流韵》创刊十三周年感怀
刘东山(卫东)

《流韵》十三秋,少年变白头。
磨穿青铁砚,作嫁作诗囚。

诗书作伴廿余年,下里阳春魂梦牵。
未敢人前称才子,伊谁戏语戴高衔!

时光荏苒任蹉跎,裁剪繁枝花满柯。
蜂蝶翻飞花着蕾,艳阳高照果盈箩。

照片拍摄刘东山(卫东)
人文潜江点评:
张金诗社首任社长曹汉彬先生(任期1999-2002年);第二任会长张德禄先生;2007年春,张金诗社隶属潜江市诗词楹联学会并更名为张金分会后,分会会长由聂水才先生担任。《水乡流韵》主编也是三易其人,首任主编林宗棠先生(出刊两辑),第3至5辑主编黄发松先生(万崇浩先生担任编辑工作),第6辑起由刘东山先生主编,刊物立足张金,广泛接纳镇内外、市内外、省内外诗友诗作交流,承前启后,付出可知,成果可观。
除夜
刘东山(卫东)
守岁三更分两年,
烟花爆竹映长天。
围炉夜话前程景,
百业峥嵘福禄延。
2017年元月
刘东山(卫东)手书《除夜》
人文潜江点评:
年夜守岁,佳节抒怀;期盼美好,心系百业;诗短味长,由衷之言。
张金,我的家乡
刘东山(卫东)
有个地方
千年历沧桑
古云梦泽
蕴育楚郢黄罗岗
打锣兴场
群英荟萃百业昌
水清鱼欢
五谷丰登莲藕香
张金,我古老的家乡
有个地方
龙头是服装
靓女俊男
技艺高超俏四方
潜江裁缝
生活成长的摇篮
不夜城中
车水马龙歌未央
张金,我依恋的家乡
有个地方
富饶赛香江
宫殿铝业
众心齐力出国疆
农工商贸
经济繁荣和谐庄
抖擞精神
意气风发步小康
张金,我骄傲的家乡
网络资料图片 黄罗冈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文潜江点评:
讴歌家乡,赞其历史悠久,恋其人杰地灵,骄其百业俱兴,吟咏再三,回味久之。
作者简介
 刘卫东,字东山,斋号赤竹轩,别署赤竹居士,湖北潜江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青年书法家联谊会理事,潜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水乡流韵》诗刊主编。
古韵新篇
此景此情——
  
陈洪宜的写景咏物诗:
   
张金水乡流韵
陈洪宜
白鹭水乡流韵长,故园处处焕华章。
夹堤杨柳争春色,隔岸桃花媲粉妆。
莲叶吐香竞水暖,碧波含秀乐鱼翔。
待到秋湖清气满,篱笆霜菊两芳香。
水乡曲
陈洪宜
风吻朱帘柳展丝,
双双燕子剪春枝。
胭脂水面何人染?
岸上桃花弄粉姿。
吟 春
陈洪宜
晓夜轻风皱碧水,
窗前朱墨点花红。
娟娟新月青峰隐,
犹有相思画梦中。
人文潜江点评:
以上三首,均如描摹水乡园林经典风光画面。诗句工整,同其书法之功。所书皆熟睹之地,而古典之美,犹如流淌于当代。
浣溪沙·梅雪迎春
陈洪宜
晓夜沉沉白雪飞,
去年瘦骨午时肥,
寒风凛凛又生威。
风怒雪枝摇欲坠,
绽开丹色独芳菲,
只为唤得一春归。
鹊桥仙·赏莲
陈洪宜
香风淡淡,
微波乍泛,
水漫连天碧绿。
亭亭玉立弄红衣,
却道是、天然一曲。
一湖美景,
凡间圣洁,
了去红尘媚俗。
问天下有几多人,
守清净、身心若玉?
照片提供 田玉霞
人文潜江点评:
以上两首,梅一莲一。梅花斗寒迎春,生机勃然。作者当初事业刚有起色时突遇车祸伤及右手,变故之下蓝图规划受挫。但伉俪情深,同甘共苦,共渡难关,伤痛痊愈,事业可喜,柳暗花明,争如唐代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中千古名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莲花词突出其天然高洁,浮躁世风下,作者执著地携书画精髓笃定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浊泥出清莲,广育桃李,更如遍植小荷尖尖,不乏初露头角之才,德艺双馨,馨香弥远。作者另一首《鹧鸪天·莲花》中有句云:“细细清波淡淡风,水凝碧玉映苍穹。天然一曲花仙子,缘与沉鱼一尾红。”尾句“尽似莲栽浊世中。”可谓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简介
陈洪宜,1976年生,湖北潜江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授业于中国第一位书法博士、人大教授、博导郑晓华先生、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邵声朗、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湖北著名书法家陈义经等老师门下,还获教于孙轶青、白雉山、欧阳中石、沈鹏等多位前辈。现为中华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理事、湖北省美术、书法家协会会员、潜江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诗联学会副会长、青石轩书画社社长。其诗书画作品3次入选中国美协展览,其中一次获成就奖,多次参加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入选“西泠印社首届国际青少年书法篆刻展览”,荣获“楚天群星奖”、“湖北工人画廊”铜奖,全国农民书画展一等奖。曾在《词刊》、《中华诗词》、《中国楹联》、《美术大观》、《国画家》、《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报 少儿书画》、书画名家报〉《书法导报》、《美术报》、〈青少年书法报〉及其它刊物上共发表诗书画作品600多篇(幅)。还多次被《少儿书画》全国书画教师高峰论坛邀请参加大会讨论并作专题发言,《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书法报少儿书画》、《青少年书法报》、《潜江日报》、《潜江政协》、  《潜江教育》以及潜江电视台曾对其作过多次专题报道。多年以来,随着青石轩的成长,辅导学生荣获湖北省教育厅、文化厅、书协、美协、教育部、西泠印社、全国书协等单位组织奖千余次。
古色古香
回乡情怀——
王宇的古典诗词:
河畔踏青
(二首)
王宇
暂避喧嚣作野游,芳林坐听水悠悠。
春风疑我似枯木,故遣繁花飞满头。
抓把蛙声抓把风,何期心又小蒙童。
年华未老春犹好,看取深黄与浅红。
人文潜江点评:
以上同题二首,前者坐听水流,静中有动;后者童心未泯,欲抓的却是无形无象的声音与风,妙就妙在有象的动作以无形为攫取对境。此游足开胸襟而致淡泊宁静之旨。
船行总干渠
王宇
凝眸唯见白茫茫,雾冷秋川天地荒。
借得长篙才试水,心舟已自渡迷航。
张金镇总干渠(人文潜江 拍摄)
人文潜江点评:
抬眼一望皆佳景,信手拈来多佳句。一举一动描心境,寻常字句味道长。
正月初一,张金乡下闻雷声
王宇
原野安宁新雨足,小村静卧夜寒轻。
忽然电闪潜龙起,先试春雷第一声。
人文潜江点评:
作者为潜江古典诗坛青年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诗文俱佳,此七绝诗句,述及春节回老家的景与情。平地一声惊雷起,小村振起青云志。
老屋旁有古木,主干枯槁,踣伏于地,状如弯弓。其上新枝如盖,亦亭亭矣。赋之。
王宇
历尽风霜留劲骨,襟怀长向海天开。
平生意气何曾减,身化弯弓射未来。
人文潜江点评:
枯木新枝,启人希冀;沧桑历尽,豪气干云;故乡草木,处处真情。
水乡即景
王宇
家住芦花浅水边,丹枫几树袅炊烟。
征鸿杳杳排云处,一叶扁舟向海天。
人文潜江点评:
花是芦花,水是浅水,树是枫树,飞鸟云天,烟袅舟行,水天一色,家在画里。
水乡春早
王宇
竹林绕宅水回环,一树桃花映远湾。
天外归鸿声未歇,已传春讯到人间。
人文潜江点评:
竹延春笋渐成林,水绕村居意迟迟,桃红远湾燕归来,春去春回犹喜人。
行香子·梦回化家湖村
王宇
萤点湖光,风送荷香。望星空,漫转清凉。婆娑树影,低矮篱墙。怅童谣甜,渔灯远,桨声长。
梦断谁藏?身在何方?醉醒间,几许微茫。泛黄岁月,冷淡秋窗。叹事如烟,缘如水,鬓如霜。
人文潜江点评:
梦里水乡,梦短意长,湖荷树,篱笆墙,童谣声里渐成长。昨日如梦不可寻,身在异乡生计忙,随缘似流水,犹不忘家乡。
鹧鸪天·社戏
王宇
花鼓悠扬旷野中,无边夜色正空濛。管弦细谱荷乡韵,拂面清新江汉风。
评世事,说奸忠,戏台上下意相通。丰年祈罢忙耕种,满目春花遍地红。
照片拍摄刘东山(卫东)
人文潜江点评:
原野做戏台,唱尽千古事,此闲过后播新种,布谷声来不相负。
南歌子·访菊
王宇
河畔丛丛涌,篱边簇簇黄。殷勤迎我返家乡,问我风中可带旧时香?
记得编花帽,难忘作“战场”。祖居无影叶飞扬,曾伴母亲窗外剪秋光。
人文潜江点评:
此花应有情,一路迎故人,此菊似当年,旧迹无从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作者简介
王宇,二十世纪70年代生于湖北潜江张金。在全国、省级公开刊物发表过一些诗歌、散文、评论,有作品入选多个诗词、散文选本。系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潜江市作协副秘书长、诗词学会副会长、梅苑诗社社长。
人文潜江综评:
以上五位作者,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潜江张金人。除刘东山(卫东)君扎根张金勤育书法人才并扬名于书法界,其余四人均供职或创业于园林城区亦事业有成。五君各尽职守之余,尤擅诗艺,吟咏之间,心系乡闾,撷英咀华,共相赏析。五君均本地诗才,且在本市乃至全国诗坛均亨诗名。而刘东山君潜心编辑本镇诗刊矢志不移,甘守一方文化阵地,光大荆楚明星乡镇诗歌传承,精神可嘉,令人钦佩。以一镇言之:刘君如中军,镇守乡闾大本营诗坛;杨君如旗帜,领先锋之军,明诗歌正能量主旋律方向;魏君如左旅,携新诗拓阵;陈君如右营,辟古典新径;王君为殿军,掌定古典利器,守后护前,呼应左右,开疆拓土,为一镇扬诗名,助一市立诗名,联络省内外,享誉於全国。一镇有如此完备诗才群体,市域他镇少有,殊堪称奇,亦地方文脉绵延之幸事。
编后感兼辑外话:
传承其厚,流播必远
编罢《“吟咏潜江,热爱家乡”·张金篇》诗歌专辑,感触良多。在潜江诗群内观之,市域新诗诗坛,杨义祥、魏理科二君皆占举足轻重之地位,在全国新诗界也为知名诗人,群星璨灿中占有一席之地,全凭诗作说话;市域古典诗坛,王宇君可谓中青年作者的一面旗帜,在全国古典诗坛的广泛交流中,与陈洪宜、刘东山二君一样,名家同好酬唱者众。
诗歌作品,长远的影响力靠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悟与恰到好处的表述形式和技巧。跳出狭小的个人情结,书写内容应当能引起群体或地域的共鸣,如本辑所录杨君乡村类诗歌,记录地方史、乡土史细节,可谓现代新诗形式的分段剖面立体式史诗。魏君的亲情诗,可谓述及个人成长史或家庭史的现代诗,不虚矫,尚真实,以真感人。
现代新诗要赢得更多受众(读者或传播者),优秀的诗歌传统理当吸收消化和创新化传承。古代潜江明清诗坛因饱读诗书而成就诗才的优秀女诗人就代不乏人。潜江当代诗坛,古体诗词女诗人俨然三人成众,可圈可点;新诗坛上也是巾帼不让须眉,才女辈出。尤其以黍不语为代表的潜江女诗人,在彰显内敛诗才的同时,重视诗歌创作的有益交流、古今传承、传统文化与时代生活的融合。中华诗词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禅诗,以其深富哲理而不乏流传千古的传世名句。许多古代名僧,出家前本身就具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素质,出家后的潜心修行洞察万象,感悟入诗,遂成佳句。唐宋乃至明清名家中大多兼通儒释道三家典籍,本身即是大居士如唐代白居易,宋代苏东坡,明代袁中道兄弟三人,清代林则徐等皆为典型代表。其诗作中不乏具禅味者,类同现代人所谓哲理性和真理性。我国历代写禅诗的圣手极多,如寒山、拾得、王梵志、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苏轼、曹雪芹,近代的赵朴初大居士、启功大师、明旸法师、真禅法师、周汝昌大师等,枚不胜举。高僧大德、国学大师几乎都有作禅诗的嗜好。《禅诗三百首》、《禅诗一万首》等都是极佳的读本。多读好书,厚其源,则畅其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017年,出生地为潜江的诗人沉河携诸诗友,同入湖北禅宗祖庭五祖寺,观千古名刹山色,聆当代名僧妙语,品禅茶一味之韵,获身临其境之慧,古今文化有益之交流、出世入世真切之心得,以新诗为载体,述千载一时之感悟,作者分享其所得,读者品味其所得。文化贵在教化,文学岂能无学?
潜江本土诗人(含原籍潜江供职外地者)部分作品中能见富哲思之句者亦众,除本辑所录诸君外,读而得之者如:黄明山、余述平、沉河、柳再义、龚纯、让青、彭家洪、梁文涛、朱振雷、郭红云、佳北、路漫、杨华之、杨代林、杨汉年、工兵、平果、汪孝雄、吴开展、柴安平、柳宗宣、李昌鹏、齐善文、三槐等等诸君,余不一一具名。
传承其厚,流播必远,吾潜诗人,当共勉之。(人文潜江)
(特别感恩本辑作者及其亲友提供相关照片、部分短视频素材,地方景观视频由人文潜江拍摄提供)
本辑组稿、视频剪辑 贺 亮
人文潜江联系邮箱 rwqj@vip.qq.com
张金人文历史参考阅读:
抚今追昔话沧桑,张金人铸腾飞梦
潜江古代诗歌史参考阅读:
潜江文学史话│宋元时期外地文人关于潜江的诗文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