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忱 | 看时间在画布上流淌

上周,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和第八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齐聚上海,一时成为了艺术爱好者们竞相打卡的热门。经历近一整年线下展览的停摆, 各大画廊对此次艺术周的展出都做足了准备,竞相展出的名家之作都令艺术爱好者们倍感亲切。而此次艺术周期间,德玉堂画廊带来的正是我们熟悉的,著名艺术家沈忱老师的作品。与此同时更令人振奋的是,沈忱的最新个展也正在上海德玉堂画廊展出。
SHEN CHEN
沈 忱
展览日期:2020.11.7 – 2021.1.30
展出时间:周二至周六 10:00 – 18:00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99号2楼 L205-206A
此次个展所展出的画作横跨上世纪80年代至今,可以说是一次精简的回顾。让我们深刻地了解这位艺术家从早期的纸上水墨到布面丙烯创作的转变与灵感启发的过程。这一方面归因于他移居美国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家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在经历时代更迭变换后对创作的思考和革新。
《无题-作品 71714-10》,2010年 ,布面丙烯,140 x 330 厘米 (3联,140 x 110 厘米 x 3,间距 7.5 厘米)
《无题-作品 12660-17 》,2017年,布面丙烯,142 x 122 cm
这些精挑细选的作品,简洁有力地展示了沈忱在过去30年里的发展历程,用引人入胜的画作对艺术家迄今为止的成就进行了回顾。
沈忱1955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喜欢画画,小学时便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临摹中国画,临写毛笔字。他至今记得邻居伙伴三人中的“老大”临摹了一幅不知是齐白石还是八大山人的花鸟,“那鸟画得跃跃欲飞,我就接回家照着摹本再临摹,用的是毛边纸,我也能临得半像半似的,很得意”。后来沈忱就常常到上海朵云轩画社去,他一笔一笔仔细地看那些出售的精美的花鸟画。“和很多天性喜欢画画的人一样,孩提时代无意识的兴趣和天性的爱好,可能就成了一辈子想做的事,似乎不需要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理由。”沈忱说道。从小对中国艺术的喜好和积淀,奠定了传统文化深入他血液里的基因。而后赴美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又逐渐融汇成了新的艺术观念,“传统是经,当代是纬,交织出我当下作品的面貌”。
当代创新的概念是在沈忱大学时代埋下的种子。沈忱就读的上海戏剧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始终是上海现代主义艺术的重镇。“我们通过图书馆的画册,学习和探求印象派绘画及现代派绘画。在孔柏基、李山和陈均德等老师的引领下,我的兴趣和注意力已经开始转向了现代主义的尝试。”1981年,“波士顿美术馆藏画”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展出,沈忱第一次看到了抽象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的原作。“当我们意识到西方艺术家已经走得很远的时候,开始对自己的艺术产生怀疑和不满,心里积压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1982年沈忱从大学毕业,在他的艺术生涯里这一年至关重要。“离开学校恰恰是一个契机,一种释放冲动的时机。”沈忱在此时开始了他水墨抽象绘画的实践,他认为,要打破中国绘画的传统必然要从水墨着手,早年对书画同源的理解,使他注意力落到了书法上。“书法是抽象的线条,笔触成为心灵和心绪的表达。我把书法的结构拆散重新布局,突出笔法的使用和造型,强调笔触与空白的对应关系,书而非书字且不字。”就这样,书写性的笔法造型构成了沈忱初期抽象绘画的基本语言,他试图以中国画的留白和书写性的笔触形成一种现代主义的个人风格。
Untitled No.111-83 Ink on Paper 40? X39?in. 1983作品-无题 111-83 宣纸,水墨 132×193cm 1983年
Untitled No.129-85 Ink on Xuan Paper, 40?X39? in. 1985作品-无题 129-85 宣纸,水墨 132×193cm1985年在上海的成长学习经历与国外留学定居生活之间,有一段沈忱不得不提的“北漂”日子。从上戏毕业后,沈忱被分配到北京工作。而这种被“发配”远走他乡的无奈,冥冥之中注定了他的艺术生涯。初到北京时,沈忱非常不习惯北方的生活,但慢慢地他开始关注“另一种很有意思的北京”。在他的记忆里,早年的“北漂”们都带着理想和追求,诗人、画家、音乐家和舞者自然地汇集成了一个个艺术沙龙。年轻的自由艺术家在长期的官方一统天下异军突起,北京成为中国的另一片天地,中国当代艺术的早期萌芽正在破土而出。“30多年过去了,最让我怀念的人生某一阶段,就是在北京生活的那六年。”
Diary 6118-03 Acrylic on Canvas 42X54in. 2003
日记6118-03画布,丙烯106.5cmx137cm 2003年
1987年,沈忱获得了前往美国学习的机会,先是去了缅因州的斯考海根绘画与雕塑学校(Skowhegan School of Painting & Sculpture),随后在纽约工作室学校(New York Studio School)学习,并于1990年在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位。初到美国时,正如那一代的艺术家普遍经历的状态一样,沈忱也不免感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冲击。“对于一个从仍在封闭状态的国度第一次到西方的我来说,那是一种完全陌生的环境和文化,完全陌生的人群和艺术。”
Diary 08-96 Acrylic on Canvas 32X110in. (4 Panels, 32X26in.X3, 32X32in.X1) 1996日记 08-96画布,丙烯81×279.5cm (4联,81X66cmX3,81X81cmX1) 1996年
80年代的纽约充斥着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等纷杂的形式和年轻的一代的先锋实验者,每天沈忱都面对着新奇、困惑和挑战。“我感到了水墨所负载的地域性特征很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抑或我们还没有发明沟通的方法,加上语言的障碍流失了和其他艺术家们探讨的效果。我想表达的说不清楚,别人表达的又理解不透。当时所受的文化冲击和创作上的困惑,一直有一种隐隐作痛的疚憾:我们这一代人的先天不足。”但也正是这段时期,让沈忱重新思考“水墨的理由”,也是他想要改变水墨的理由,是一种危机感。Untitled No.61016-07, Acrylic on Canvas, 65X168 in. (3 Panels, each 65X56 in. 5 in. apart) 2007无题-作品 61016-07画布,丙烯165×427cm (3联,每幅165X142cm,间距12.5cm) 2007年
这次展览便是从沈忱赴美之前1985年的抽象水墨作品开始,再到经过思考和革新后的1996年的抽象丙烯作品,也包括了2005年左右开始的“灰色时期”的作品,还有一些近年的作品。1996年,这是沈忱真正进入美国生活的前几年,也是他工作的关键时刻。在这一时期,他的笔触通常是宽广、坚定、垂直的,让人联想到建筑结构,他不仅转换为丙烯和画布,而且将色彩引入了他的创作,这是另一个重大变化,放弃了他对黑白的承诺。
Untitled No.11293-1012 Acrylic on Canvas 44X56in. 2010-12
无题-作品 11293-1012画布,丙烯112×142cm 2010-12年
Untitled No.42800-16 Acrylic on Canvas 68X144in. (3 Panels, each 68X48in. 3in. apart) 2016
无题-作品 42800-16画布,丙烯173×366cm (3联,每幅173X122cm,间距7.5cm) 2016年
Untitled No.61643-20 Acrylic on Canvas 48″X68″ 2020
无题-作品 61643-20画布,丙烯122×173cm 2020年
在他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一些最具造诣和艺术性的画作,过去的8年对他来说尤其多产,这一时期的作品构成了本次展览的核心。这组绘画的一些表面似乎是一致的,直到观众仔细端看其微妙处——这些画是慢慢形成,慢慢显露出来的。它们的光芒融合在黎明、黄昏或夜晚的光辉和余辉中。它们的颜色、光线和空间的变化是如此微妙,最初的变化几乎难以察觉。在现实世界和沈忱的幻觉世界中,光线的变化显示了时间的流逝,充满了凄美。
沈忱的艺术之路既带着那一代艺术家的共同性,又充满了自我挣扎、转变、破局的独特性,他辗转在时代里成为了自己。采访:薛晓伟编辑:薛晓伟、ANSONZHOU
更多精彩内容分享,请详见《TATLER尚流》十一月刊
2020 Gen.T中国新锐先锋完整名单揭晓!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