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散文‖故园深处,风霜满面谁曾知

故园深处,风霜满面谁曾知
文:桃溪
前几天,读高二的女儿问我知道李子柒不,我回答说知道呀。然后她微微一笑带点小惊讶的说:妈你也知道李子柒。她惊讶于我竟然也关注网红(这个词语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出现的,我对它没有褒贬之分)。我浅浅地笑了笑。其实不止是知道小姑娘李子柒,就连去年前看到一篇帖子写到的隐居在终南山的那一家三口(忘了姓名)在我的记忆中也是深深刻着的。
崇尚自然似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基因,这可能与道家思想的广泛普及有关吧。特别近年来涌现出了很多古风类的东西,如禅意庭院、民族风服装、古风绘画、线装书、仿古宣纸笔记本和书签、还有很多古色古香的陶瓷饰品、手工类作品等等……,这些融入了中国元素的东西,俘获了无数有古典情结人们的心,也吸引了很多外国友人的目光。
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社会,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的现代,在生活节奏快的都市,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都需要时时的和大自然来一场坦诚的对话。
蒋勋先生在他细说红楼梦时指出,中国的美学在山水天地之间,是自然的,像国画中的山水花鸟图居多,人物图画也是有景物陪衬……。中国人把自己的浪漫情怀倾注在园林里,园林里的小桥流水、绿植甬路、花鸟山石等无一处不是精心打造的,这景致的设计也与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关联起来。记得去苏州留园的时候,看到主人设计的那四季皆可观赏胜景的地方颇为赞叹,春有紫藤架,夏看荷花池,秋坐桂花亭,冬上梅花山。园内面积虽不算大,但设计精巧别致,一怀风雅自可领会。
山水田园,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这类题材的诗词,耳熟能详的要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生活在田园中的诗人未必都是种田的好手,就像陶公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写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还有《归田园居》其三中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如果是种庄稼的老手一般是不会要别人提醒春天到了该干农活了;也不会让自己的田地“草盛豆苗稀”的。生活不是处处都有诗意,但我们过出了诗意的心情。一切只因一个字“慢”,也可以说是“从容”生活,不管是陶公还是隐居在终南山的那三口,或者是最近网上很火的李子柒,他们的生活都是随心随性。
有一度,以“我想有一个院子”这个题目为文的贴子也遍布网络,这表达了大多都市人的遗憾和向往。有一方小院,有一个相爱的人,一起看朝阳西落,一起莳花弄草,一起做任何喜欢做的事情,想想就觉得很美好。但是,有了一方小院,有一亩可以随心种植的田,我们还要有生活的热情和耐心,要能接受柴米油盐酱醋茶给予双手的老茧、额头的皱纹以及风霜满面的老成。
其实现实的田园生活远不像李子柒小姑娘拍出来的视频那么唯美,你没看到的是李子柒们渐粗糙的双手,小憩时身体的劳乏,准备换季用物时的精心以及上有老下有小的那份责任负重等等,其养眼视频背后的艰辛是别人鲜能了解的,或许单身人士没有这方面的体会及其所带来的幸福感。其实,我们的祖辈前人们不都是这样生活的吗?但是在以农为本的时代里,这样的生活方式没给人一点轻松和诗意的感觉。以前“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现在“身着罗绮衫,应有养蚕人”。不同的时代,职业劳动所得也不相同。还记得小时候穿的鞋和衣服都是母亲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记忆深刻的是那粗布(也叫土布)要经过母亲在土壤里埋下第一颗棉花籽到长出嫩苗后的管理再到采摘,然后去籽、搓捻子、纺线、染色、分经纬、织布、打浆、裁剪、缝制……这件衣服的完成包含的不止是季节的变迁,也皴裂了母亲曾经柔软的手,增加了她鬓角的雪丝。而在那个年代里,很多人会忽略了和现在那些视频里所展现出来的同样的美好,但对长辈们辛苦的劳作印象深刻。
当时,我穿着新衣服站在镜前,从镜子里看到了母亲目光中的欣赏,那时的我应该如现在那些视频中展现出来的事物一样美吧。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父母也老了,偶尔会回想起以前的生活,虽然很怀念但是一点也不觉得留恋,怀念的是无忧无虑的少年时光,但对那个纯手工业时代的生活境况时常唏嘘。因为父母那粗糙的双手会握的人心疼,那满脸的风霜和直不起来的腰背会使人心疼。有时候我会想,如果那是一场梦多好,正好现在醒来,父母依然年轻,我依然少年。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
【关于作者】桃溪,南窗寄傲;陕西人,古诗词爱好者,愿有生之年,能尝试着用各种文体倾写心底的繁华。个人箴言:近山知我小

REVIEW
◆◆往期回顾
酷音工作室‖声音美化专家
有声‖周氏易经新解全集?收藏版
桃溪有声微刊‖简介、投稿及赞赏说明
投稿邮箱|616792237@qq.com
本平台所有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留言输入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