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不是补课越多越好、在校时间越多越好

社会焦虑学校不能跟着一起焦虑

学校希望学生学业成绩日新月异,与家长的心情是一样的,无用置疑。为了学生的成绩,家长焦虑,老师也会焦虑,学校也会焦虑。焦虑后怎么办?往往会失去理智。家长如此,学校有时候也会如此。有的时候,学校想出来的一些办法,所谓采取的针对性的新举措,让人瞠目结舌,简直无法理解。

某地素以素质教育文明,曾为我国的中小学的快速、健康、优质发展提供了许多做法与经验。但是,近年来顶不住社会的压力,或者说被不正确的社会舆论所左右,被家长对教育片面的理解所所绑架。素质教育浅薄化了,边缘化了,以素质教育为虚,以追求升学率为实。

追求升学率本不错,错的是没有把握住一个度。比如,中小学统考应该是有严格规定的,可是常常冠以“调研”、“监测”之名,违背有关教育的政策规定。我曾参加国家有关部门暨机构组织的对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去一部分省市作调研,在看到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对当地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推动的同时,也看到被当地一些教育部门和研究机构用来推进应试教育的现实,中小学统考、统测借机死灰复燃。

素质教育推进了许多年,现在回过头来看,有多少实效?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为何一直减不下来?问题很复杂,原因很复杂,后果很严重。对比大家认识都很清楚,教育主管部门清楚、学校清楚、家长清楚、社会清楚,可是就是心口不一,还是心甘情愿地统一行动,把学生往“火坑”里推。

比如,走读生实行“晚自修”制度,我即认为是“火坑”。现在社会舆论对“5加2”、“白加黑”的加班加点的工作模式也都提出了质疑,为何对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实行残忍的加班加点?

中小学生早晨六点左右要被唤醒起床,六点半左右要离家去学校,七点以后学生都进了教室。早晨六点多吃早餐,经过整整一上午的课程,五、六个小时以后,才能吃午餐。午餐是学校行为,进食堂的或吃盒饭的。然后经过整整一下午的课程,到了五、六点钟,本该回家了,却又进了食堂或者吃盒饭,又成了学校行为。稍作休息,被驱唤进教室统一自修,或被辅导,或做作业。八点半或九点后,星光伴着灯光,才离开学校。

学生在学校多少时间?学生在学校是一种什么状态?一天、两天可以,一周、两周也可以,整整三年或六年假如都是如此,学生会是什么样子?

平常这样的日子,似乎也能够坚持,天寒地冻的时候也是如此,似乎有点残酷。难道不能让孩子回家,坐在暖和的餐厅,与父母家人团团坐在一起,在同一张餐桌上,吃了饭冒着热气的饭菜?这点小小的家庭乐趣,对中学生来说,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可能都成了奢望。盒饭与食堂,连续一两周,成人往往都受不了,如何让学生日以继夜周而复始地忍受?

城市里中学的走读生,不能由学校组织晚自修,政策文件上早就明文规定了的。于是,学校想出家长、学生自愿的办法,明的说可以来,可以不来,大家都来了,哪一个学生敢不来?万一老师在晚自修上讲课了呢?辅导了呢?万一上了晚自修的同学成绩进步了,而由于自己未去上晚自习退步或没有进了呢?怎么交代呢?

绑架,这种无形的学校行为,家长与学生往往是无法挣脱的。一个学校无论怎样出成绩,无论怎样有特色,无论怎样有声誉,学生负担重,让走读生上晚自修,总是疵点,或者说是学校教育的溃疡、是肿瘤。

最近,我与一所学校老师闲聊。无意之中听到他们说,学校开展晚自修以来,只有几个月时间,学生越来越少了,许多学生回家了。又听他们说,教务处曾做过一次统计分析,上晚自修的与未上晚自修的学生做了一组考试成绩的对比,发现上晚自修的与不上晚自修的成绩,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有所退步。(这只是总体分析,整体状况的成长,个体会有不同,也有个体进步的),令他们自己惊讶。他们说,这个结果没敢对外正式公布。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我即思考:为何晚自修的同学会退步?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除非追求一个形式,除非领导不重视,除非放任自流。假如这样为何还要坚持?无非是对社会表明一个态度,我尽力了,至于结果那与我无关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这样吗?但愿我听错了,但愿一切不是真的。

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感觉我是在冬天,我眼前有一副画:冰天雪地之中有一棵树,浑身冰凌,或许就叫雾凇。此时此刻的感想却是:冬天的魅力并不在春天之下,每一个冬天的日子都会是一个不经过梦想无法企及的日子。这棵树、这一树倒影,都是春天鲜花盛开时的张望,我相信,希望还在,春天不远了,她在张望我们了。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