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记忆:为什么要设置“马巷厅”?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今天研读《马巷厅志》,得悉:
乾隆三十九年(1774)7月17日,福建都督钟音向乾隆奏请“改驻厅员”,乾隆让六部对奏请进行商议。六部研究后表示同意钟音的奏请,批准将金门通判移驻马家巷(今马巷),职位称为“泉州府分驻同安县马家巷通判”。
从1774年至1912年,马巷设“厅”的历史共存续了138年。
那么,马巷设“厅”的原因是什么?
钟音在给乾隆皇帝的奏文中称:同安县作为边海要区,下辖247保,绵延370余里,其幅员太过辽阔,政务太过繁重,在全省排名第一,一向被认为难以治理。且近年来,人丁越来越兴旺,物产越来越丰富,移动人口越来越多,民风越来越彪悍,杀人越货的命盗重案件几乎天天都有,民间诉讼官司比以前明显倍增,特别是东部的翔风、民安、同禾三里58保,“山后、内官、井头、柏头、洪厝、马家巷”等处,都是沿海的村镇,多为大姓聚居,仗着离县城较远,有恃无恐,逞强不法。知县孤掌难鸣、鞭长莫及,很难明察其具体情况。如果不派个职位较高的官员进行分管,这片边海要地,就会渐渐失去控制。
钟音同时提出:同安县东南部的金门,由于岛屿孤悬,兵民杂处,经常发生不法之事。乾隆31年(1766),清廷曾将泉州府分驻晋江县的安海通判,移驻金门。金门通判设置后,军民和谐,民风明显好转。然而金门通判所管辖的范围,仅有10保。由于在军事上,金门已经有总兵带兵驻守,所以一向平安无事。身为要职的金门通判,其实公事寥寥,是个闲职。
钟音又指出,前述同安东部的翔风、民安、同禾三里,与金门隔海相望,一水可通,比远在一隅的同安县城,两者显然更为接近。如果将此三里之地与金门进行合并,把金门通判迁至马家巷,并把一切“刑名钱谷事件”通通划归其管辖,则之前所谓的大姓不法现象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治理。而同安县分割出翔风、民安、同禾三里之后,也就避免了顾此失彼的旧弊。
这就是马巷厅设置的原因。
往期导读:
漳州纪行:《石码行》(终稿)
闽南人的智慧:风雨都在茶杯里(终稿)
漳州纪行:月是塔下明(终稿)
平和记忆:侠盗海伦子(终稿)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欢迎关注鹭客社,投稿联系微信号:DONGE110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