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勇|书家韩志鸿——“回延安”系列之一

  我在朋友圈中说:“准备去革命老区做两场讲座,顿时有了‘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激动。感谢我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对我的邀请。”
  所谓“革命老区”,是指上党地区;所谓“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是指晋东南师专,现为长治学院。而因为要“回延安”了,便想起了写那里的几篇旧文。
  其实,关于那块土地和曾经相处过的人们,我是一直心存感激,充满思念的,可写的东西还有很多。也许哪天一不留神,就形成一个“回延安”的新系列了。比如,我脑子中早就有个现成的题目,叫做《校长王守义》。
书家韩志鸿
志鸿君的书法作品集即将付梓,嘱我写几句话放在里面。我与他已有二十年的交情,却之不恭,但应承下来,禁不住又暗叫其苦。苦自何来?原因有二。
先说人。我所谓的二十年交情,其实只有首尾两端:二十年前见过两三面,二十年后又见过三两面,中间那么长时间未通音问,一大片空白。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傅山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韩志鸿是不是奇人,我基本上一无所知。这让我从何写起?
韩志鸿1986年写给我的信(一)
再说字。我于书法并无研究。大学时代虽临过帖,练过字,但后来就全部刀枪入库了。回想90年代,倒是依然笔耕墨种,偶尔兴起,读帖之余还忍不住乱抹几笔,但字们个个青面獠牙,甚是难看。及至用上电脑,一年到头连钢笔字都写不了几个,写字变得越发生疏。如此状态,我哪有资格在志鸿君的书法面前指手画脚?
韩志鸿1986年写给我的信(二)
但既然承诺在先,只好硬着头皮往下写。前面那番交待,也算是个小伎俩。接下来说些车轱辘话,心里既踏实,志鸿与其书友也就完全可以一笑了之了。
韩志鸿的绘画作品
我与志鸿相识于1986年。那一年,他的弟弟去师专上学,进了我这个班,他便托我多多关照。小小班主任,能关照个什么?何况我第二年就溜之大吉。待三年后返回,其弟如泥牛入海,志鸿也仙踪难觅。我想很可能是我“为官”期间并未履行过关照之事,要不他怎么就不搭理我了呢?
韩志鸿近作
但2006年志鸿与我在北京喝酒,却愣是说我关照过,而且上学之前就开始关照了。他甚至说出了时间地点,只是听得我一头雾水。我支支吾吾,起先仿佛是别人的故事,后来越听越像,只好大包大揽过来。那件事情我并不在意,很可能我早就在记忆当中把它删除了。如今,志鸿帮我在“回收站”里找到那个“文件”,一键还原。他仿佛在说,这个东西很重要,你可千万别删啊。
韩志鸿的绘画作品
由此我就想到,生活中的韩志鸿一定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他曾在山西防爆电机厂工作。他在那里做什么?不知道。但那里面肯定没有书法、篆刻车间,舞笔弄墨只能是他的业余爱好。及至后来,其书法功力渐深,参展渐多,名气渐大,可能才成了那座小城里的一个人物。21世纪的某一年,他去了我曾经工作过的那所学校,成为美术系的一名教师。从普通工人到大学老师,其间跨度何其大?多亏那里有一位校长,深知艺术这个行当跟文凭无关,故能力排众议,不拘一格用人才,韩志鸿才有了学有所用的机会。
校长王守义先生的书法作品
这些事情都是那天喝酒时志鸿讲给我的。他的讲述清汤寡水,远没有他的字精彩,我却能够感受到他对校长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知遇之情。校长何许人也?当年我在他手下当兵,心里自然清楚。校长爱才,校长还有一些业余爱好。他刚到那所学校时,篮球还打得神采飞扬。后来似乎蹦不起来也跑不动了,就练开了书法,居然也十分痴迷。假如校长没有移情别恋,美术系进人时他会想到韩志鸿吗?悬。
校长王守义先生的书法作品
但二十年前,我就知道韩志鸿是个搞书法的。他当时给我写过信,打开瞧,墨光四射,一看就是个练家。80年代后期,他的书法作品就在全国性的书法篆刻大赛中频频获奖,可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一次,他给我提供了一大摞参展获奖的证书,让我很是感慨。按照布迪厄的理论,书法界显然也是一个“场”,要想在这个场里站住脚成个事,显然得不停参展不断获奖。就像一个运动员,练得再好,也不能成天窝在自己的赛场里。只有参加赛事,拿金夺银,人们才能记住他。
韩志鸿近作
不过,书法家毕竟不是运动员。运动员吃的也是青春饭,年事稍长,就得挂靴退役;而书法家年龄越大,功力越深,启功先生就是例证。志鸿提供给我的书法复印件大都是2000年以后的作品,这应该是他挑出来的代表作吧。不惑之年的书法,果然笔力雄健,气度非凡。他那幅《人间词话》语录,拙中藏巧,疾涩有度。或如高峰坠石,沉着痛快;或如彩绸凌空,轻舞飞扬。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志鸿把这三种境界书于宣纸之上,岂不是也算自况之词?
韩志鸿旧作
志鸿工行草,真草隶篆中我亦独爱草书。当年读怀素、张旭的狂草,让我深切体会到书法为什么是一种线条艺术。后读明人祝枝山作品,一篇《滕王阁序》,让他书得汪洋恣肆,气势如虹;让我读得心醉神迷,叹为观止。当代书家如费新我、沈鹏者,其书抑扬顿挫,潇洒自如,我也喜欢。志鸿的草书师法于谁?初读他的作品,我脱口而出:你的字我怎么似曾相识?说这话时,也许我想起的是古代某位书家的风格。待仔细推敲,又觉得志鸿书法别具一格。傅山论书曰:“字与文不同者,字一笔不似古人,即不成字;文若为古人作印板,尚得谓之文耶?此中机变,不可胜道,最难与俗士言。”此话说得好。我初见志鸿字,看出了古代风骨,恰好印证了傅山的论述。后来觉得别出新体,是不是意味着他的字已臻化境?既古意盎然又新意迭出,动与静、涩与疾、肥与瘦、白与黑都布置得那么妥帖受看,浑然天成。我只知道这就是好,至于好在哪里,我这书法门外汉却横竖说不清楚了。
祝枝山《滕王阁序》片断
科罗连柯说过,一个作家谈起另一个作家的小说,只要说一句“这一篇写得不错”就足够了。书家谈起另一个书家的作品,也该是这么个说法吧。我非书家,却很想把这种说法借过来一用:
韩志鸿的字嘛,这一幅写得不错!
2006年10月31日
文末彩蛋
1985年元旦前夕
笔者在山西大学中文系联欢晚会现场现眼
书写对联
左二为李杜
专注地看着我如何献丑
我就想起他写的那首诗
清明,已是上坟的时节
灰蒙蒙的烟雨匆匆赶来
与我们并肩走着
酒风,牧曲
却再也不是断肠的行人
…………
天呐
我居然还能背下它的开头几句
说明了什么呢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
当年自来卷
如今已掉光
搂草打兔子
捎带调侃多年未通音问的老同学
李杜兄若看见
请见谅
我现在想说的是
谢当年李杜不笑之恩
也想到他的现场评论
字怕上墙
高平话
浓浓的
别具风味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