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告京东,给钱中不中?

昨天,东哥再一次上了微博热搜,京东因为货款的问题,被神舟起诉了。
我得承认,在上热榜这件事情上,东哥是可以和孙老师相提并论的朋克。
乍一看标题,我还以为东哥要开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呢。
定眼一看,才知道原来是我大神船电脑在搞事情。
01
壮哉!隆东强,2019年的瓜还未完待续,2020又开启了打榜新征程,你牛叔我这么爱吃瓜的人又岂能轻易错过。
连夜研究了一下,大概是:京东手里拿着神舟3亿多的货款,一直不结算,神舟一怒之下,把事儿闹到了法院。
欠款3亿,我大京东好歹也是个市值600多亿美金的电商巨头,那么大的头,3亿也就是塞牙缝的事儿,大家都是兄弟,不至于到了还不上的份上吧?
这个瓜我得吃到底。
02
这么多年工作下来,相对于敬业,还是八卦带给我更多热情。
圈子里四处打听,几个知情的朋友说这里面不仅仅是一个债务问题,还有协议纠纷,通俗点说就是神州不听话,当年签的东西没有完全执行,被东哥抓住了把柄,直接就把货款给扣了。
很快京东的回应就验证了这个消息:
然后,神州紧接着就对京东的回复做了回复:
目前各执一词,更具体的还是得看双方进一步撕逼了。
又到了我们最经典的时刻:
神舟是谁?怎么就这么硬气?为什么说江湖上说它是电脑中的性价比之王?
京东又是为啥扣人家货款?
什么是传说中的“国美模式”?为啥电商平台就算不赚钱也倒不掉?
当年的“押款小能手”黄光裕是如何锒铛入狱的?
欢迎收看本期的名侦探牛腩,下面,就是脱光伪装,漏出真相的时刻~
03
说起我神船,那是真神,他们是一家实打实做硬件出身的公司。
虽诞生于山寨之都,但显卡、主板、声卡这种清一色配件,一开始都是自主研发,且价格非常便宜,怎么说呢?
这是一家一开始就非常正经的企业。
靠着低价格,高性价比的神舟,一开始吸引了不少用户,但是谁的一生也不总是那么顺遂。
2008年,世界最大的显示芯片厂商英伟达(NVIDIA)爆发了大面积芯片质量问题,神州作为硬件合作伙伴,在处理的时候,选择了隐瞒,别问,问就是一句话:“未发现异常”。
之后的几年,不断有客户投诉我大神船的电脑硬件质量太次,即便找售后报修,电脑硬件仍旧屡修屡坏。
以此事件为导火索,加上长期以来的宿疾,神船的口碑声誉,一泻千里,慢慢淡出年轻人的视线。
但是,我大神船高性价比的名号,在PC的江湖上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它的品牌定位也一直走的都是性价比、低毛利路线,要知道,从经营策略上讲,这样的模式保持现金流的健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快进快出,而且电脑手机之类的产品单价非常高,更新换代又快,稍微有点库存积压,就是致命的。
PC行业,夕阳产业当中的夕阳产业,他们那点利润率:
赚钱如滴水,赔钱如瓢泼。
这样一来,神舟为什么反应这么剧烈就好理解了,你拿捏他的现金流,就等于要他的命啊。
命都要没了,哪里还有心思管以后的饭碗。
04
圈里的人都知道,数码家电一类的电商平台毛利是非常非常低的,从消费者手里赚不到钱,他们就会把心思放到上下游身上,电商平台对于供货商的压榨是非常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一个惯用的手法就是“必然犯错条款”。
在供货的时候就会跟品牌方签一个复杂的合约,有非常多细细碎碎的条款约束,只要正常进行经营,几乎必然会触发其中一些条款。
这个时候平台方的恶就有了正当性,可以“按需”拿捏。
如果品牌方乖乖听话或者集团最近内部的财务状况比较好,货款的结算兑付就会顺利一些,但是如果品牌方不听话,比如不签排他协议呀,比如胆敢去竞争对手那里搞大促啊。
或者平台自己资金比较紧张,然后,平台就会揪着里面的条款找茬儿,在结款的时候,百般刁难。
因为有合同,看上去甚至还有些正当性,这也算是一种行业里面的潜规则,骚操作了。
一般来说硬件企业也不敢造次,得罪渠道方和平台方真不是闹着玩儿的,
但是这次为啥神州敢直接微博撕逼,要跟平台撕破脸呢?
这段时间研究几大电商平台财报的时候发现,几个头部平台最近几年一直在干“拆东墙补西墙”的蠢事儿。
2015年的时候,某美和某宁的平均账期是100多天,一百多天啊,什么概念?
如果赶上节假日多的时候,四舍五入就是大半年,资金成本太高了,多少中小品牌生生就被账期拖死。
当年的正在飞速成长的某数码平台的老板,还嘲讽他们,吹自己做的多好多好,服务好,账期短,卖的快,成本低,态度好的跟干服务行业的一样。
当年,作为冲进来抢蛋糕和掀桌子的人,当然要表现的好一些,比这些线下门店nice一些,不然怎么把那些品牌方骗进来?
但是少年杀死恶龙之后,尝到压款的甜头,自然就是翻脸不认人了,当起恶龙来比恶龙还恶。
躺着就能挣利息,你说爽不爽呀?钱躺着赚多了,就不愿意站起来了。
你可能很难想象,仔细回去翻一翻京东的财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利息一度是京东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这些大的电商平台自己还融了一堆资,欠了一屁股债呢,收利息的钱从哪里来的?
主要就是压品牌方的账期。
05
当然平台方也有平台方的难处,融了七八轮资,欠了一屁股债,每个月要还的利息也不少,都在食物链上,谁还不是个孙子呢?
只不过是各有各的爸爸,数码电器这个行当的毛利率太低了,资金占用又厉害,融资成本又高,自己屁股上的债擦不干净,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往别人身上蹭了。
尤其是这些年,某数码平台把物流和时效当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次日达,211配送,成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但是同志们一定要记住牛顿第九定律:贵的东西不一定好,但是好的东西一定贵。
速度,品质,成本是一个“不可能三角”的关系,同时最多只能实现2个。
当效率和品质都提高的时候,成本一定是拉升的。
为了保证时效性,要不要建城市分仓?要不要增加配送网点?这样是否就会增加货物的转手次数?增加货物的流通成本、仓储成本?
虽然说物流和配送是一个金字招牌,但同时也是一个不停消耗天量现金的饕餮猛兽。
前几年还主打库存周转效率高的某电商平台,现在再去看一看,已经远远落后于昔日的手下败将某宁、某美。
库存周转天数升高,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这意味着仓库库存增加,运维成本升高,大规模占用供应商资金的事件,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
江湖从来都是如此,不管钱是谁的,钱在谁手里,谁才是大爷。
06
把这个套路玩到极致的还不是这些电商平台,而是他们的祖师爷黄老板。
黄老板当年也是中国首富,小学文化,出身农村,是真能穷到吃不起饭的那种,叫他叫草根,草根儿都不愿意。
但是黄老板凭着潮汕人经商的那股子狠劲儿,一路坐上了三届胡润富豪榜榜首。黄老板之所以所向披靡的,很重要的一个大招就是:压账期。
这个必杀技开创了家电连锁实体零售的新模式,即通过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商家互相耍赖,推迟付款。
当年的某美显然吃透了游戏规则,靠这一招拿到了大量的低成本资金,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疯狂扩张。
起步阶段,从供应商处现金提货,初具规模后,开始向供应商申请赊销货物,最后,凭借渠道优势,再争取起码90天的货款结算时间。
其实当时也有人用这种操作,但是,某美真正的用大杠杆把这种模式发扬光大。
此时,线下门店越多,供应商备货就会越多,而某美的销量就会越大,同消费者结算的现金流就会迅速增加,增加的钱又可以用来开更多的实体店。如此循环往复,造成了那几年某美电器遍地开花的景象。
而问题是,这就像一场光明正大的资金盘:不断扩大的应付款项必须要有更大规模的商家账期来支持,一旦中间环节出现某个断点,那就全盘皆崩。
当年,这一边某美的实体店开的风风火火,那一边供应商躲在墙角偷偷哭泣。
产品是卖的好,但是钱呢?
供应商们被拖欠的款项因为实体店的增加越滚越大,最后,部分规模较小的供货商因承受不了资金压力无奈只好宣布不玩了。
这也就是所谓的所谓店大欺客。
规模越小的供应商,对销售的话语权就越弱,国美对其的应付账期也就更长。
但是,越是小品牌,抗风险能力越差,资金越少,借贷需求也大,国美正好可以通过应收款的质押借贷获利。
一手压货款,一手放贷款,你说香不香?
这种恶性的营商生态也让很多小品牌陷入越穷越借,越借越穷的怪圈。
不仅仅是贷款,这种不受监管的资金盘子,因为有规模效应,免不了打别的主意,挪用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搞搞房地产呀,买买期货呀,投资一下股票啊。
眼睛只看钱,资本永不眠。
当然,这些路子,既能让人赚到钱,也能让人进监狱。
为什么这些电商巨头,早些年的利润非常低,却仍旧有很多投资机构趋之若鹜?
因为他们的生意太性感了。
它是直接面向c端的,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直接面向现金的。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利润永远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手里有现金,哪怕你亏掉裤子还是可以继续活下去,不管这个钱是谁的。
这才是最现实的商业逻辑,钱在谁的手里,谁才是爸爸,从来不是一句玩笑。
07
随着这几年电商的崛起,物流系统的改善,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整个行业其实已经好多了,但是这些年随着头部平台的聚集效益,混战之后,剩下的几家平台话语权越来越大,问题又开始变得有些严重。
严重侵占和拖欠供应商货款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
13年的时候因为某电商平台,压了雕爷的阿芙精油4个月的账期,把孟老板逼急了,也是网上撕逼,后来直接就宣布退出了。
要知道,对于品牌方和企业来说,资金链就是血液,压紧了,是真的会死人的。
我们总是喊实体行业不好做,但是其实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他们到底有多不好做,面对大平台到底有多被动,尤其是这次疫情出现,原本资金链就紧张,一下子生产端和销售端都耽搁了,再加上回款出现问题,日子真的不好过。
这次神舟可能也是真的逼急了,哪怕是和财神爷撕破脸,砸了以后的饭碗也比今天立刻饿死要强。
放大来看,平台方压款贸易方,贸易方压款品牌方,品牌方压款代工厂,代工厂最后压款原料厂。
看出来了吗?背锅的永远都是老实人
这个世界总是喜欢欺负老实人。
这样不好。
// 更多性感文章 //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