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如何理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笛卡尔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里边说过一句话: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我认为这句话值得每个学习哲学的人重视,罗素在这里向我们传达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哲学家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某个哲学家突发奇想就创立了一套哲学理论,哲学的产生是与哲学家的生存时代息息相关的。 因此,想要彻底理解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一、笛卡尔的生平背景 笛卡尔于1596年出生于法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彼时的欧洲正处于社会历史的剧烈变革当中。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和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教会的权威开始没落。再加上文艺复兴运动,当时的知识分子通过收集整理古代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传统。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和知识,反对教会权威,批判经院哲学。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一方面流行反传统反权威,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还受着教会的压制和影响。笛卡尔的哲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时代的面貌。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评价他的哲学: 笛卡尔身上有着一种动摇不决的两面性:一面是他从当时的科学学来的东西,另一面是拉夫赖士学校传授给他的经院哲学。 笛卡尔从小体弱多病,但是家境富裕,于是得到学校的特许,早晨可以在床上读书。他也因此养成了喜欢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 他所在的学校是国王和耶稣会办的一所欧洲最著名的贵族学校——拉夫赖士公学,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古典文学、历史、神学、哲学、数学、医学、逻辑、物理学等等一切能够接触到的知识。其中,他最感兴趣的是数学,因为数学最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 他原本认为“读书可以得到明白可靠的知识,懂得一切有益人生的道理”,可是等到修完了全部课程之后,取得学者资格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陷入疑惑和谬误的重重包围,觉得努力求学并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越来越发现自己无知”。 于是在从学校毕业后,他就决心抛开书本,到欧洲各国游历,与不同地方的人交往,去研究“世界这本大书”。他专门考察各国的风俗习惯,随时随地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和思考,还曾经在荷兰自费从军。
由于父亲去世后给他留下了可观的遗产和地产,他把地产卖掉后拿去投资,所以可以专心追求自己的兴趣,不用担心经济来源问题。1629年,笛卡尔移居荷兰,开始了长达20年的隐居生活。根据罗素的说法,十七世纪的荷兰是欧洲“唯一有思想自由的国度”,因此笛卡尔可以在这里潜心从事哲学与科学研究。 1649年,笛卡尔受到瑞典女王克里斯提娜的盛情邀请,前往斯德哥尔摩去给她讲课。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地方,笛卡尔从小就体质孱弱,不习惯早起,而女王又只有早晨5点钟有时间,所以笛卡尔很快病倒了,第二年2月份就去世了。 在后来的传说里,笛卡尔与女王克里斯提娜的这段交往经历,被很多八卦爱好者添油加醋、绘声绘色地编造成了一段凄美的爱情。 

二、 普遍怀疑的方法论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笛卡尔在博览群书之后,也跟苏格拉底有了一样的感受,发现前人的理论充满了谬误,令人怀疑和困惑。在众多科目中,唯有数学的基础是牢固的,但是非常遗憾,人们并没有在上边建立起知识的大厦。 于是,笛卡尔决心自己来着手从事这项巨大的工程,他希望用“数学的精神”来进行哲学性的思考。他要追求知识的确定性,就像“2+2=4”一样,建立一门所有科目都统一于哲学的科学观。 他把哲学比作一颗大树,其中形而上学是树根,物理学是树干,树枝是医学、力学、伦理学等各种应用科目。 笛卡尔认为,在建立自己哲学体系之前,必须要先消除前人理论的影响。好比建房子,只有地基牢固了,才能在上边建立起可靠的大厦;而为了保证地基的牢固,就需要先把“沙子和浮土挖掉”,找出磐石和硬土。 孔子有句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笛卡尔也是懂得这个道理的,为了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笛卡尔提出了4条方法论原则。 第一条是:除非明确地认识到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绝不接受它是真的。第二条是: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第三条是: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上升到对复杂对象的认识。第四条是:对一切情况都要尽量全面考察,确保不会遗漏。 笛卡尔的这种方法被后人称为“普遍怀疑”,他要用这种方法为构建知识的大厦寻找一个可靠的出发点,就像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也就是说,对笛卡尔来说,怀疑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他要用普遍怀疑去寻找那不可怀疑的东西。 三、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的这句名言可谓是“全世界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错了。那么,“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这就需要借助上边说的“普遍怀疑”的方法论来理解。人们一般认为不可怀疑的确定性,在笛卡尔看来都是值得怀疑的。他怀疑的对象不仅包括前人的理论,甚至连我们的感官,他都不信任。 比如说,我现在能不能怀疑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电脑面前打字?可以这样怀疑,因为实际的情况可能是我现在穿着睡衣睡在床上,眼前的情景只是一个梦。看过电影《盗梦空间》的人都知道,有时候现实和梦境是难以区分的。如果没有那个可以旋转的小陀螺,你怎么确定你现在的生活不是一场梦呢?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庄周梦蝶”的典故,究竟是庄子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你区分这两者的根据是什么呢? 由此可见,亲眼见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感官有可能会误导我们。你怎么知道你现在不是在做梦呢?甚至连我们认为无可怀疑的数学知识,比如前边提到的“2+2=4”,也都是可以怀疑的。“因为不能排除,它们本来就是错误的,只是上帝在创造我们时,有意把我们造得每次都犯同样的错误,觉得它们是对的;或者这些都不过是一个狡猾的妖怪精心设计的骗局。” 既然一切都可以怀疑,那么其中有没有不可怀疑的东西?如果有的话,其中不可怀疑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笛卡尔说: 当我要把一切事物都想象成虚假的时候,这个进行思维着的“我”必然非是某种东西不可;我认识到“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十分牢靠、十分确实,怀疑论者的所有最狂妄的假定都无法把它推翻,于是我断定我能够毫不犹疑地承认它是我所探求的哲学中的第一原理。 也就是说,思想可以怀疑思想对象,但却不能怀疑自身。我们可以对一切存在物进行怀疑,有一样东西却是不可怀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这件事情本身。 必须要注意的是,笛卡尔这里说的“我”不是一个物质的肉体,而是一个思想的主体。“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观点,并不是一个逻辑推论,而是建立在某种理智直观之上的。换言之,“我思”与“我在”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上帝存在与心物二元论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是他重建知识大厦的起点,其意义在于确立了自我是一个思想实体。然后他就从这个确定的命题出发,去推导其他的确定知识。 接下来,他就要去论证上帝的存在了,也可能由于从小信奉天主教的缘故,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一个明白、清楚的上帝观念。上帝的观念是一个“无限完满性”的存在。那么这个上帝的观念是由于外部的原因产生的,还是自己的思想产生的呢?
笛卡尔认为这种观念显然不可能来自于我们自身,因为我们都是不完美的、有限的,从有限性的“自我”不可能产生无限性的“上帝”。那么这个观念一定来自那个完满存在本身,也就是上帝。所以,笛卡尔就认为上帝存在。                                                                                       在确立了自我和上帝的存在之后,笛卡尔又去考察物质的本质。他认为心灵是一个实体,它的本质属性是思维,不占空间,也不能分解。可是每个人不仅有心灵,还有身体,身体是物质的,于是笛卡尔认为物质是另外一种实体,它的本质属性是广延,也就是有体积,占据空间,可以分解成更小的单位。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说,人是两种实体的组合,身体是物质的,意识是心灵的,由此可见,笛卡尔是一个“心物二元论者”。 什么是实体呢?笛卡尔给出的定义是:“一个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而自身存在的东西。”严格来说,只有上帝才符合这个定义,所以他认为上帝是最高的实体,心灵和物质都来自上帝,是次一级的实体。 笛卡尔在形而上学领域是一个二元论者,在自然科学方面则是一个机械唯物主义者。既然身体是物质的,那么它就要遵循物理规律,比如他把动物看作机器,把血液的循环看作一种机械运动。只是由于人有灵魂,他才没有把人看过机器。对笛卡尔而言,灵魂其实指的就是理性。 由于笛卡尔把物质和心灵看作两种独立的完全不同的实体,那么按理来说,身体和心灵就不能相互作用,这与人的身心协调一致的事实明显矛盾。这样在理论上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笛卡尔就假设人的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交接点,这个交接点就是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人的身体和心灵就通过“松果腺”这个交接点相互发生作用。 但是,这种解释也有一个困难,就是给心灵这种实体赋予了位置,违反了心灵没有广延的原则。因此,关于身心交感或者心物关系的问题,在笛卡尔这里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 五、笛卡尔的处世哲学 有趣的是,笛卡尔在思想上可谓离经叛道,很有一股开拓进取的精神,但是在日常行为方面却是谨小慎微,“奉行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后来罗素写《西方哲学史》的时候,说“笛卡尔是懦弱胆小的人”。 其实笛卡尔这么做,也是情有可原。那个年代,罗马教会的势力非常庞大,1600年布鲁诺因为主张“日心说”而被动用火刑活活烧死在十字架上,1633年伽利略也被教廷逮捕裁判。鉴于这种情况,笛卡尔写了《宇宙论》之后就不敢出版,直到他离世很多年以后,后人才把部分相关手稿整理刊行。 为了不给自己招惹麻烦,让自己免遭迫害,从而可以清静无忧地做研究,笛卡尔还给自己列出了几条处世准则。其中两条是:
“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笃守我靠神保佑从小就领受的宗教,在其他一切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遵奉他们在实践上一直接受的那些最合乎中道、最不走极端的意见,来约束自己。”“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 

六、笛卡尔哲学的影响和评价 笛卡尔建立了近代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体系,明确提出了知识起源、知识结构、知识的真理性、确定性和普遍性等现代认识论问题,就连一向刻薄挑剔的罗素也承认他是“近代哲学之父”。 “我思故我在”这个第一哲学原理在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是很大的,黑格尔曾说,“从笛卡尔起,哲学一下转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转入主观性的领域,转入确定的东西”。 他的哲学理论不仅具有“唯理论”的倾向,还含有“经验论”的成分,因此他的哲学对后来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和英国的经验主义这两派哲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笛卡尔不仅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还是出色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在数学上,他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在自然科学方面,他是近代机械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后来的法国唯物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后来18世纪法国的拉美特利写过一本书叫《人是机器》,就是对笛卡尔观点的进一步推进。 

 参考资料: 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0版。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萧宝森译,作家出版社2017年版。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