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农作物(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作物标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化······)

最早的农作物

  大地湾遗址发掘面积达14752平方米,共发掘出房址240余座,灶址98个,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71个,窑址35座,沟渠12段。累计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动物骨骼17000多件。根据碳14测验,遗址距今8000年——4800年,上下延续3000余年。比著名的西安半坡、浙江河姆渡遗址要早近1000年,这不仅是甘肃考古中规模最大、收获最丰的田野工作,而且在我国新石器考古中无论规模、遗迹遗物丰富程度、研究价值均超过著名的西安半坡遗址。

  大地湾遗址包括三个阶段的遗存:即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和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的常山下层遗存。通过整理和研究,我们将大地湾遗存分为五期;第一期即前仰韶文化时期,有的学者称其为大地湾文化,碳素测定年代距今约8000——7300年。它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出土陶、石、骨器368件,房址4座,是我国新石器考古的重大发现。它的发现不仅改写了甘肃史前史,确立了渭河流域的前仰韶文化,为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科学材料,而且为西北地区考古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山东北辛等发现一起被学术界公认为黄河流域考古研究的重大突破。这批最早开发陇原的先民发明了我国最早的彩陶,同时种植了我国第一批粮食标本——黍,从而奠定了大地湾是我国原始农业发源地的重要地位。

  大地湾一期H398出土的炭化植物种籽,经鉴定是禾本科的黍(俗称糜子),这是国内同类标本中时代最早的。国外目前报道的最早的黍,出土于希腊阿尔基萨前陶期地层,时代同大地湾H398相当。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大地湾文化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化之一,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中国最早的粮食作物的种植地。由于大地湾海拔高,台地海拔1470米,与中原以至关中地区相比海拔要高,平均气温要低,并且年降水量少,农作物的生长条件相对较差,势必造成在选择农作物上的区别。而大地湾先民正是基于此,选种耐旱性强,适应在阳光、土壤等自然条件较差地区生长的黍。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以农业闻名于世,约有8000年的农业文化史,我们在大地湾遗址中找到了它的溯源。这充分说明大地湾就是我国农业的策源地之一。

  2006——2009年大地湾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大地湾遗址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这一研究成果是由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共同取得的,从2006年起对大地湾遗址进行小面积发掘,(探方大小为3m×2m,探坑最深处约达8.5米,探坑代码为DDW06号。)基于大地湾遗址地区黄土——古土壤地层系列,在较系统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学和考古统计学方法开展了从旧石器晚期文化到新石器文化及相应的中国北方狩猎采集经济到粟作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研究,结合近三年的考古研究,专家组获得了距今6万年来大地湾遗址有人类活动的连续考古记录。

  发掘显示:底部地层形成于距今6.5万年来,包括马兰黄土早期、末次冰期间冰段古土壤、马兰黄土晚期沉积和全新世古土壤。依据石制品类型分析和地层分布,发掘地层可划分为6个文化层,石制品从距今6万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仰韶晚期。

  通过细致研究,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距今20000至13000年,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距今13000至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至约5000年,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该遗址现工作探方上部中已发现陶片几千件,几乎全部来自上部的第5和第6两个文化层,第5文化层代表大地湾初始农业经济,第6层代表半坡晚段成熟农林经济,而第5层是以大地湾一期陶器和细石器为主的时期。

  鉴于此前研究显示中国北方粟作农业与细石器技术的密切关系,则推测这一时期大地湾地区开始了农业耕作,并且这一新的经营方式同细石器技术密切相关。因此,在更新世末期盛行的以细石器技术为代表的发达的狩猎采集适应方式,是大地湾粟作农业产生的源头。这完整记录了我国北方从狩猎采集经济到粟作农业的发展过程。

  这一切说明: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黍,不是出土于希腊阿尔基萨前陶期地层,而是出土于中国的秦安大地湾遗址,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之最——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文化。

最早的农作物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