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千遍不厌倦:青龙山白帕看维西保和

维西县城航拍图
清人余庆远先生在《维西见闻纪》《近城》篇中说:“近城,山环而风不烈,气候稍温,春夏多霪雨,秋冬多岚雾,冬气多,春气少,夏气则绝无矣。……盖以中土视之,在西南隅,日在北陆,夏则远日;日在南陆,冬则近日,故夏虽寒而冬暖,反胜于中土。”在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维西保和镇,四面环山,冬暖夏凉。是一块宝地。民国《维西县志》也记录:“冬无大寒,夏无大暑。……严冬虽霜满田原,而寒不侵,亦异地也。”现在的保和镇有天南海北的人定居做生意,湖南、江西、四川、重庆等不胜数。倒可以看出维西保和镇气候适宜人居。
近城,指现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城保和镇。原为一片荒草坡。清雍正六年(1728)春,首任通判陈权选定此间筑城垣,就是维西治所。此后,以汉族为主的移民不断涌入,清代直隶于维西厅管辖。民国2年(1913)废厅设县,以此做县城称城区。民国25年改设实验镇,称“宝华镇”,隶属维西第一区,1953年改称“保和镇”,义取保卫世界和平。这是《维西见闻纪研究》关于<近城>的注释。而同一本书20页《滇南志略》“维西厅”:“旧无城,雍正八年,总督鄂尔泰题请,委通判陈权筑土城,周二里七分有奇,设四门。”从中可以看出保和镇最初有四座城门,周边方圆二里七分多一些。
维西县城最早的照片
现在的维西县城面积不断扩大,有些不认识的感觉。去年,也曾经从瓦窑村,经鸡冠山到大水沟,再到接官箐、打枪坝冶炼厂后山走动,不再赘述。
8月4日,中午天气从阴雨变得晴朗,我也天天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有些眼睛都疲倦了,心情也因为久久宅于家中而感受到憋闷,就出去青龙山走走。顺着老街,到大桥边三江广场,折返往东,经过清水湾,就到了青龙山下。

维西最早的道路就是青龙山脚下的这条,那时候有个顺风加油站,现在拆了。以前的弹石路面几经改进,现在是新的水泥路。过了春满园山庄,斜着往左上山,就是青龙山。透过苍松间隙,可以看见金玉大酒店巍然挺立。
镜头稍稍往右移动,就可以看见噶萨街新城,最初维西古城的下段就在这片。1923年美国探险家洛克拍摄的维西县城图,就是青龙街及宝华山一片。只是金玉房产开发的新城扩展到清水湾和本村大湾。

再往高处走,接近青龙山农庄,站在玉米地边的水泥路,可以往南看保和镇另外一片城区。雪龙山山脉绵延不绝,白云堆叠,蓝天若隐若现,更增一份朦胧之美。

一群农家乐养的鸡灰麻色的毛,形状就像野鸡。
菊花淡然开放,蝴蝶翩然,生活就是美。
走下山,到青龙山山包上面,可以近距离观赏维西新城。
丝丝卷卷的云,总是引起心中无限诗情画意。“我愿是一片云,偶尔投放到你的心里。”

顺原路回去,往白帕方向,二十几年前开始,到很长时间,白帕就是回拖枝的路。老好村的兴维大道通车了,才很少走这里了。

继续往东南。

爬上白帕后面的小山,整个保和镇的中心一目了然。

美丽的山城静静地卧在雪龙山下,透过板栗树枝窥视它,就像欣赏一个含羞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帕是纳西族为主的村子,在保和镇边缘,独具优势: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有鱼塘,有农家乐,周末和节假日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里以前是九十年代最红火的木材公司所在地。古代的白帕是栗地坪进入维西的要道之一。

走过大桥,回到白鹤路,回家。

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走过半个山城。小城就像一本线装的书,一页页翻阅,古朴的书页间满是馨香。读你千遍不厌倦,维西小城。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