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斌 | 胡育先,一个祁县的文化符号

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胡育先,一个祁县的文化符号
庚子年腊月十二日晚上,县文联慧渊主席微信告我,胡育先老师仙逝。这个消息太突然了,前一周宣传部安排调研“文化名县”建设,慧渊主席还亲自去胡老师家征求意见;新年前的一个多月我和建行职工志瑞女士还前去拜访,并送上志瑞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故园》,一周时间,胡老师就读完20多万文字的小说,还写出6000多字的读后感;前不久,文联原主席培杰电话约我在春节前去看看胡老师……胡老师虽然耄耋之年,但身体状况尚好,每天还坚持读书、看报,记笔记,写文章,遗憾的是看望变成了送行。胡育先老师是祁县老文化工作者中的“大哥大”。他的学识、人品受到社会的尊崇和爱戴。胡老师在晋商、民俗、音乐、诗词、祁太秧歌、非遗、绘画、茶艺等方面都广泛涉猎、颇有研究,可谓专家级“大师”。这几天,总是和祁县的几名文化工作者回忆与胡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阅读他出版或者整理的几本书籍。和胡老师的交往,是他在县志办、乔家大院工作和休息在家期间往来较多。我在新闻中心任职时,每每有记者来祁县采访祁县的历史、人文、民俗、晋商,首先想到的就是胡老师。胡老师也特别谦虚,每次总是知无不言,把他知道的或了解的毫无保留地向记者倾心介绍。记的有一年,山西电视台做一档“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重点是宣传介绍乔家大院,记者为了赶时间,中午匆匆吃了饭,就急急忙忙奔赴胡老师家采访。那时,胡老师正吃饭,立刻就把刚端起的一碗饭放下接受采访,采访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我曾几次打断采访,想先让胡老师吃午饭,他总是摆摆手,滔滔不绝地介绍乔家大院的历史和建筑。在与记者回宾馆的路上,三名年轻的记者对胡老师的敬业精神和渊博的知识深深打动。事后,山西电视台记者告诉我,祁县这期节目内容丰富,特别是胡老师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所以,特别破例,专为这档“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延长了六分钟。也就是说,胡老师牺牲了午餐,给祁县多争取了六分钟的宣传。如果说在山西电视台做六分钟的广告宣传,那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胡育先老师对音乐有着很深的造诒,他为了抢救祁县乃至山西一带流传的民间“婚礼进行曲”——《打灯影》,在修善村人王铁生的“三顾茅庐”恳求下,胡老师专门组织几位民间艺人,拜访了丰固村刘林宝老艺人。当时,我和培杰、瑞刚有幸参加了这次抢救《打灯影》的采访活动。刘林宝,在祁县及周边数县,都是响当当的声誉,是民间音乐方面的“师爷”级人物。小时师承祁太秧歌祖师爷狗蛮师傅等多位名手,后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给晋剧名家刘芝兰(和丁果仙同时的名演员)操琴,是音乐上的多面手。当时,刘林宝师傅已经是95岁的老人,卧病在床又患偏瘫,耳朵也有点背。惟一值得庆幸的是,年近期颐的老人还思维清晰,一点也不糊涂。刘老年轻时见多识广,经过大场面,用我省民乐教授阎定文的话讲,“是目空一切的人”。再加上晚景凄凉,让他对一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人”进行指导,更是难上加难。通过胡育先老师的牵线搭桥,在刘林宝老师傅的指导演练下,完整地把失传的《打灯影》排练出来。阎定文教授介绍,“灯影”即是类似皮影的一种影子戏。“打灯影”,就是为灯影戏伴奏的乐曲———这可能也是这支曲子基本旋律的来源。这首曲子在传统上一直作为婚礼用曲,它欢快喜庆、热烈火爆,极受人们喜爱。从音乐本身说,它的特点是调式丰富,演奏技巧要求高,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民间音乐范本。胡育先老师对诗词文化情有独钟,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祁县诗词学会,他担任学会顾问。县诗词学会在祁县文化团体中,也是正式注册较早的组织。如今,在县委宣传部的推动下,祁县诗词学会不断壮大,各类诗社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目前全县发展诗社26个,连续多年举办了王维诗歌节。去年,祁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于“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成为2020年度祁县十大新闻之一。胡老师因倡导成立诗词学会还在家里请了一次客,我记得是邀请了县域内六、七名文化工作者。我有幸也是邀请成员之一,胡老师做的是地地道道的家乡特产八碗八碟,大家边吃边聊,聊的都是关于成立诗词学会的事儿。说起八碗八碟,胡老师更是娓娓道来,他向在座的介绍八碗八碟的来龙去脉,还整理出八碗八碟的制作工艺和使用食材,并积极推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胡老师一生坎坷,但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无求品自高,有容德乃大,菊香散放,笑面人生。胡育先老师,1930年生,字觉生,号昭馀耕叟,祁县永兴庄村人。出身于世代士商之家,幼承祖训,并在私塾攻学三年。1945年考入祁县中学,曾先后担任过小学教师、晋中文工团舞美设计,文化馆承担过群众文化宣传,曾在县农场、农业局等单位工作。后因家庭成分等原因回村务农。1981年,落实政策,组织按退职处理。改革开放以来,胡老师积极为祁县文化旅游事业尽心竭力,奉献余热。曾参与了乔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延寿寺信仰民俗博物馆、茶庄博物馆、度量衡博物馆、渠家戏台院、珠算博物馆的部分陈展、设计和文物鉴别、筛选、文字资料整理、撰写。特别是晋商文化博物馆中陈列的四季农事景箱和微缩景观“商业一条街”成为馆内永久保留展件,受到专家和社会的广泛赞誉。胡老师作为1999年版《祁县志》的副主编,参与了文化、民俗两部分的撰稿,并对篇目设计、图片编排及工、农、商、人物等方面的编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祁县第七个全民读书年活动仪式上,胡老师等11名文化工作者被授于“最美著书人”。虽然我也列入其中之一,但在老文化工作者面前,诚惶诚恐,深感汗颜,晚辈只能刻苦努力。胡老师的作品有《乔家大院在中堂》(合著),单独出版的有《乔致庸的青少年时代》《乔家大院话民俗》,诗集《羊杂碎》《腊八菜》,杂文集《独钓寒江雪》等。他还指导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编修馆志、楹联集,影印前人诗集,积极为晋商研究提供史料,撰文写稿,贡献突出,被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评为功勋研究员。胡老师还为古城保护开发积极建言献策,为民间社火节、春节元宵节电视专题片,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等提供过许多有价值的史料。
岁月不居,往事如烟。2021年腊月十二日上午10点50分,胡育先老师驾鹤西去,享年91岁。回想往事,我感慨万千。伏尔泰曾说: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县作家协会正式成立后,我和文联慧渊主席、作协主席团成员曾讨论策划为十几名老文化工作者树碑立传。这项工作尚未开展,仅一年间,包括胡育先、范维令、卢润杰三位德高望重的老文化工作者先后离世,留给我们的只有无限思念。胡老师在乔家大院工作时,我曾采访过多次,并写过不少关于乔家大院的新闻报道,还编辑整理过乔家大院的宣传图书,其中有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说过胡育先老师是乔家大院的一个文化符号,现在我倒觉得,胡老师是祁县的一个文化符合,也没有什么不妥。如今,胡老西去,勉语犹存殿后精神谁绍续,高风永存崇先气度众追随。仅以此文,深切悼念胡老先生!作者:刘学斌,山西祁县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记者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会员、祁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主任记者。
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进入平台主页,点击下方菜单“学习专题”查看相关作品。
阅读魅力祁县 感知人文情怀
“书香祁县”微信工作平台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繁荣、发展祁县文化、文学事业,促进文化、文学交流为宗旨,大力推介优秀文化、文学作品,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讲好祁县故事,传播好祁县声音,为“中国智慧”贡献“祁县力量”。
投稿邮箱:
397031434@qq.com

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